視頻標簽:物理創新大賽,壓強
所屬欄目:初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江蘇省物理創新大賽(初中)《壓強 》第二課時鹽城景山中學田春華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江蘇省物理創新大賽(初中)《壓強 》第二課時 鹽城景山中學 田春華
第十章《壓強》第一節
《一、壓強》第2課時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壓強的單位“帕”,并進一步感受“帕”的大小。
2、通過利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定量計算,理解“帕”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1、探索估算形狀不規則物體的表面積的方法。
2、知道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并能用這一方法對具體問題作出分析和判斷。
3、初步掌握測量、計算、表達能力及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提升觀察、測量、計算、分析處理數據等多項探究技能。
2、經歷估測人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的過程,培養樂于和他人合作進行探究的團隊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學情分析
通過第1課時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壓強大小與壓力大小及受力面積大小這兩個因素的關系,并初步建立起壓強的概念;已經知道壓強公式及單位,具備初步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但是,對壓強公式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還參差不齊;
第2課時的學習,需要提升學生對壓強概念的理解;并讓他們在探究活動的參與中,能夠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其次,通過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增強學生的協作能力。
三、重點難點
重點:估測人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知道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難點:估算形狀不規則物體的表面積的方法;深度探究活動的組織。
四、器材準備:大氣球2個、KT板(120cm×90cm的一張、40cm×90cm三張)、方格紙(邊長1cm 和0.5cm共60張)、長釘一根、釘板(自制教具如右圖)、馬鈴薯一個、重物(礦泉水或其他)、量杯(或量筒)(250ml或以上共6個)、刻度尺、學校沙坑、鏟子及小桶等輔助工具。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通過觀察氣球受壓形變、比較人直接站立在沙子上和站在木板上,沙子的形變,導入壓強公式和單位的復習與鞏固。
1、 通過回顧壓強公式及單位強化概念的建立;
2、通過簡單計算鞏固壓強公式的計算。感受“帕”的大小。
問題1:“KT板”是廣告制作中的常見材料。一塊規格為120cm×90cm的KT板,重力為2.7N。算一算,把它平鋪在地面時,它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少?
問題2:把它切割成三塊規格均為40cm×90cm的小KT板后,再把平鋪在地面上時,每一塊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少?疊加起來擺放時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少?
二、【探究活動】10.3 估側人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
1、猜一猜,哪位同學對地面的壓強最大?
2、【設計實驗】 引導學生對人體進行受力分析,啟發學生突破下列兩個問題:
如何測量人對地面的壓力?方法指導:用體重計稱出人的質量,再求出人對地面的壓力;
如何估測地面的受力面積?方法指導:A、利用方格紙估測地面的受力面積;B、利用沙子、量筒等工具估測地面的受力面積。
3、【進行實驗并收集數據】
1、組織學生開展分組實驗,收集數據并填寫探究活動記錄卡。
2、組織學生把測量結果填寫在展示板上。
3、根據展示板上的測量數據,組織討論下列問題:哪位同學對地面的壓強最大?是不是體重越大壓強就越大?實際的鞋底與地面的接觸面積與圖示的鞋印是否相同?實際的壓強偏大還是偏小?
4、【交流與合作】 由各組匯報員匯報本組實驗中的分工及完成情況。(根據課堂活動時間安排在課內或課外)
三、【“奇觀”探秘】 用馬鈴薯檢驗釘子后,組織學生觀察并分析氣球變形但不會被刺破的原因。
四、【規律歸納】 組織學生歸納出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并舉行一分鐘搶答活動,內容“壓強知識應用實例列舉”。
五、【作業布置】完成課后作業。
六、【教學反思】
組織探究活動,可以提升學生的觀察、測量、計算、合作與交流等多項探究技能。經過初二近一學年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些初步的探究技能。到八年級下冊《壓強與浮力》的學習時,通過探究活動的組織與開展來提升學生綜合探究技能、進行深度探究活動,顯得非常必要。
如何有效組織課堂探究活動?通過實踐與探索,我發現以下幾點非常重要:
1、學習小組的組建與培養。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課堂與課后探究活動較多,要確保學生能有效展開探究活動,需要及時組建學習小組,并能根據知識的容量、活動的難易程度,及時指導學生高效、有序地開展各項小組活動。
2、明確小組成員的分工。每個學習小組的成員數必須控制在4-8人,并明確部分固定的角色。如組長、副組長。
3、定期進行角色輪換。小組的成員的角色還應該定期輪換。如匯報員、統計員、收發員、器材準備員等等。
但是,大班額課堂教學給一線教師組織綜合探究活動帶來的困難較多。
1、傳統課堂教學管理觀念的慣性,不敢放手讓學生去探究,擔心學生不專注,會“玩”。
2、師生均沒有經驗。教師不能有效組織深度探究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往往無所適從,還會出現部分學生偷懶的現象。教師擔心學生會“鬧”。
3、受課程與課時限制,不能有效完成探究活動,尤其是活動后的交流與評價。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