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新教材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3課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江蘇省 - 揚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部編版新教材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3課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江蘇省 - 揚州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教學設計
課程內容
通過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以及指南針、火藥的應用和外傳,認識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教學目標
知道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了解活字印刷術的排版方式,演變和作用。了解指南針、火藥的應用和外傳,了解三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的影響,認識到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居于世界領先地位,激發勇于創新的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知道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狀況。 教材分析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是統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第13課的內容。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時期,科技發展燦爛輝煌,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火藥的應用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進步,是中國對世界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發達的海陸交通也加強了各地區各民族經濟、科技文化的交流,同時也成為中國融入世界的橋梁。 學情分析
本課涉及到中國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以及發達的中外交通,知識點龐雜,學生對四大發明有一定的了解和初步認識,但缺乏全面系統的了解,經過一個半學期的初中歷史課學習,他們已經基本掌握了宋朝以前的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脈絡以及一些重要的歷史知識點,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已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在此基礎上,課前教師布置學生提前預習課文,爭取讓學生對本課即將學習的宋元科技和中外交通有籠統的了解和初步的認識,以利于課堂教學。 重、難點
重點: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火藥的應用。 難點: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教學資源
(1)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2月
(2)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七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周瀚光、王貽梁:《發明的國度:中國科技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1月 (5)何成剛主編:《史學閱讀與微課設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7月 (6)《中國歷史地圖冊七年級下冊》中國地圖出版社2017年12月 教學過程
上課,同學們好!馬可波羅是揚州的文化名片之一,馬可波羅紀念館就坐落于東關街東門遺址,讓我們首先一起走進馬可波羅紀念館,來認識下這個偉大的探險家。
觀看《琛哥帶你去旅行之馬可波羅紀念館》 視頻放畢,考一考學生兩個問題
問題一:古代的人到世界各地的出行方式是什么?他們又借助了哪些科技手段? 問題二:你覺得馬可波羅是通過什么路徑來到中國的?這是不是他唯一可選的路徑? 通過馬可波羅來中國的行程引出著名的中外交通要道——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
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并正式運用。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發展于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轉變于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通過絲綢之路再引回國內交通的改變,提供兩段史料
“驛傳舊有步、馬、急遞三等,急遞最遽,日行四百里,唯軍興用之。熙寧中又有金字牌,急腳遞如古羽檄也,以朱漆木牌鑲金字,日行五百里”。
——沈括《夢溪筆談》
“驛傳舊有步、馬、急遞三等,急遞最遽,日行四百里,唯軍興用之。熙寧中又有金字牌,急腳遞如古羽檄也,以朱漆木牌鑲金字,日行五百里”。
——沈括《夢溪筆談》
通過史料和圖片理解四通八達、設備完備的宋元國內驛站交通,再由國內交通引發對外交往的史實。
元代的陸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羅斯等歐洲國家,使東西方的使臣、商人往來非常方便。著名的陸上絲綢之路在宋元時期成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陸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對于海上絲綢之路的出現也起到了促進作用,通過閱讀史料了解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情況。
“當他們回到京都的時候,馬可·波羅正好帶著幾艘船從東印度某地回來。馬可·波羅向大汗稟報了他所訪問的各國的風俗習慣和自己航海的情況,他說在那些海中航行,十分安全。……同時根據剛從那些海航行歸來的馬可·波羅的體驗,海行比陸行費用少,而且時間短。”
。 ——《馬可波羅行紀》
通過史料得知宋元時期造船和航海技術有了較大發展,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提供了充分條件。從而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條航線,元朝海上交通范圍有更大的拓展,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
陸路和海路交通的暢通,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從而引出三項古代發明
“……那就是印刷、火藥和磁石。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第一種是在學術方面,第二種是在戰事方面,第三種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難以數計的變化來: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國、任何星辰對人類事務的影響都無過于這些機械性的發現了。”
——弗蘭西斯·培根
連線揚州雙博館,利用博物館資源和鄉土歷史資源共同講訴活字印刷術 利用視頻材料讓學生了解指南針的來歷,在利用史料具體說明磁化鋼針的過程。 “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指爪及碗唇上皆可為之,運轉尤速,但堅滑易墜,不若縷懸為最善。”
——沈括《夢溪筆談》
指南針應用于航海,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阿拉伯商人將指南針傳到阿拉伯國家,后來又傳到歐洲,為鄭和下西洋和地理大發現提供了重要條件
利用視頻材料讓學生了解火藥的來歷,在利用史料具體說明火藥逐步被用于軍事的過程。 據《宋史·兵記》記載:公元970年兵部令史馮繼升進火箭法,這種方法是在箭桿前端縛火藥筒,點燃后利用火藥燃燒向后噴出的氣體的反作用力把箭簇射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噴射火器。
公元1126年,李綱守開封時,就是用霹靂炮擊退金兵的圍攻。金與北宋的戰爭使火炮
進一步得到改進,震天雷是一種鐵火器,是鐵殼類的爆炸性兵器。
火銃,有時又稱“火筒”,是世界最早的金屬射擊火器,屬于火門槍。火銃是中國古代第一代金屬管形射擊火器,它的出現,使熱兵器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也對后來的戰爭形式和軍事技術的發展開展了新的篇章。
火藥在13世紀傳入阿拉伯地區,14世紀初傳入歐洲。火器的使用,推動了冷兵器向熱兵器的轉變,改變了作戰思維與交戰方式,影響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
最后利用馬克思的話升華:“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總結:宋元時期的科學技術傳播到歐洲,有利于資產階級文化的傳播,大大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發達的海陸交通也加強了各地區各民族經濟、科技文化的交流,同時也成為中國融入世界的橋梁。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