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
所屬欄目:初中科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浙教版七年級上第3章第4節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_浙江省 - 開化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浙教版七年級上第3章第4節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_浙江省 - 開化
教材分析
本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學科(浙教版)(七年級上)第3章《人類的家園-地球》第4節《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第3課時。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強烈釋放的形式之一,是地殼運動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本節安排在學生對地球內部結構特征、地殼變動有了初步的認識后,再進一步理解地震的成因,易發生地震與火山的地區分布情況極其相似等知識,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于學生年紀小,對于地震容易產生恐懼心理,對學生進行地震災害的國情教育的同時,培養學生防災意識,同時也培養學生樹立物質是處于不斷運動的,認識自然、戰勝災害的堅定信念。學好本節課,可以為第6節《地球表面的板塊》的教學埋下伏筆。
2學情分析
地震現象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會陌生,學生平時在報紙、雜志、電影、電視、安全教育平臺(http://quzhou.safetree.com.cn/SafeSchool/Wacth.aspx?SID=427)中已經接觸過有關地震的知識,但比較膚淺。對于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強烈釋放的形式之一,地震的成因,易發生地震地區分布、地震預報及如何開展自救與互救等知識,教師應該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討論、繪圖、讀圖、收集信息歸納出系統性的知識,使學生知其所以然。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地震的成因。
(2)知道地震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并能夠對照地圖說出全球地震的分布特點。
(3)了解地震的危害,初步掌握抗震自救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利用彎折竹筷的模擬實驗,體驗地殼巖石斷裂、錯位的后果。
(2)通過全球地震帶分布的繪圖、與火山分布圖的比對及地震前兆信息的收集,培養學生獲取、處理信息,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樹立物質是處于不斷運動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張衡地動儀的介紹,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3)對學生進行地震災害的國情教育,培養學生防災、減災意識,培養學生樂觀、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
4重點難點
重點:地震的發生和造成危害的原因,地震的分布規律,掌握一些抗震自救的基本方法。
難點:地震的發生和分布規律
5教學過程
5.1第三學時尼泊爾不哭
5.1.1情景導入
尼泊爾8.1級地震 .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了8.1級的大地震,請同學們觀看當時的一段影像(時長:1'29")。
結合信息思考問題:地震有哪些危害? 展示信息:截至2015年5月12日,地震至少造成8216人死亡,18000余人受傷,中國西藏、印度、孟加拉國、不丹等地均出現人員傷亡。地震致使尼泊爾約17萬座建筑物受損,另有15.3萬座建筑物完全被毀,損毀房屋超過該國房屋的7.1%,1.6萬所學校遭破壞,4個地區的90%醫療設施受到嚴重損毀,文化古跡損毀情況也較為嚴重,經濟損失可能超過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10.5億元)。
(設計意圖:采用近期發生的大地震情景引入新課,引起學生探究地震發生的原因和如何抗震自救)
5.1.2合作探究
1.地震的危害
(1)學生例舉
(2)屏幕展示地震危害表格:
直接危害 1.建筑物與構筑物的破壞。如房屋倒塌 2.地面破壞。如地面裂縫、塌陷 3.山體等自然物的破壞。如山崩 4.海嘯、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沖上海岸 5.此外,還有地光燒傷人畜的現象
間接危害 1.火災,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 2.水災,由水壩決口或山崩壅塞河道引起; 3.毒氣泄漏,由建筑物或裝置破壞等引起; 4.瘟疫,由震后生存環境的嚴重破壞所引起
(3)關于地震,你們還想了解哪些內容呢?(危害、成因、分布、預報、救助……學生說,教師同時板書)
2.地震的成因
地震是怎樣產生的呢?讓我們先做一個活動,完成任務一:彎一彎、折一折。
取一根竹筷,雙手分別握住筷的兩端。雙手均勻用力使竹筷彎曲,直到斷裂。體會在竹筷斷裂時雙手的感覺。
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的震動現象。本次地震就是印度洋板塊俯沖亞歐板塊擠壓造成的。如竹筷彎曲變形斷裂后釋放能量一樣。地震時也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危害。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其中造成極大破壞的地震平均不到20次。地震的破壞程度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捕捉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學會通過用模擬實驗來理解抽象的知識的方法。)
3.地震的構造
下面讓我們從一則關于尼泊爾地震的報道中去尋找答案,請你找出其中不明白的名詞。
2015年4月25日14時11分,尼泊爾(北緯28.2度,東經84.7度)發生8.1級地震,震中位于博克拉,震源深度20千米,最大烈度為X(9)度,重烈度區從震中向東延伸。余震超過150次。
請同學們自主學習地震構造的知識。
震源:地震的發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km處)。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處(一般受地震影響最大)。
震中距:地表某地到震中的距離。
震級:科學家按照地震釋放能量的大小分為不同的等級,地震每增加一級,能量約增加33倍。
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地震—1960年5月22日智利大地震9.5級。1976年7月28日發生在唐山的7.8級地震(死亡24萬,重傷16.5萬)釋放能量僅為智利的3%。
烈度:地震的烈度是指地震造成地面和建筑物破壞的程度,共分12等級。一次地震,震級只有一個,但烈度會因地而異。
結合地震結構的知識,想一想地震造成的破壞程度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設計意圖:了解與地震有關的概念,讓學生了解地震所造成的破壞程度與地震的震級及震源深度、震中距都有關。)
4.地震帶的分布
地震帶的分布有什么規律呢?
請完成任務二:畫一畫,比一比。
(1)請你根據圖表中給定的經緯網,在世界地圖上用圓圈標出智利、唐山、汶川、尼泊爾地震發生的位置。
分析與結論: 1地震是 分布的(“均勻”還是“集中呈帶狀”)。
2全球地震帶主要分布在 、 。
3對照火山分布圖,你認為地震和火山之間有什么關系?
由于火山和地震在成因上都和地球內部能量的積聚和釋放有關,因此世界上火山和地震的主要分布區是基本重合的,主要在環太平洋陸地和周圍海區、地中海-喜馬拉雅山。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對照中國地震分布圖(東南部臺灣和福建沿海;華北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四川、云南兩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肅和寧夏),看看我們的家鄉是否也處在地震帶上?為什么了解這些知識對城市規劃、設計施工非常重要?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動手繪制全球地震分布圖,并通過和火山分布圖的比較,自己建構知識。讓學生學會看地圖,學會歸納,了解世界、中國、家鄉的地震情況,也對學生進行了鄉土教育。)
5.地震的預報
不同強度的地震會對人們的生活和生產產生不同程度影響。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任務三:想一想、議一議: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來減少地震所造成的傷害呢?
學生回答后展示:加強地震預警研究;建造防震建筑;增強國民自救能力;提高災后救災能力。
在尼泊爾地震時,開化宋村古井短時間內噴涌出大量泥漿水,持續時間長達1小時。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和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時,都曾出現過這一現象。
同震響應:地震時產生的地震波在固體巖石中傳播得很遠,這種作用力就會引起水流、地貌的部分變化。 地震發生前還有哪些異常現象呢?
請你分享課堂收集的地震前兆的精彩內容。 動物異常:蛇兒冬眠早出洞,鴿子驚飛不回巢,牛羊騾馬不進圈,老鼠搬家往外逃,兔子豎耳蹦又撞,魚兒驚慌水面跳,雞飛上樹豬拱圈,鴨不下水狗狂叫。 地下水的變化:井水暴漲暴落,甜水變苦,苦水變甜,水發渾、翻花、冒氣泡,水溫上升。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關注生活,收集信息的能力,了解地震前出現的自然現象。)
6.地震的監測
我們還可以通過儀器設備觀測異常現象,判斷地震的發生。
(1)歷史上第一個記錄地震的儀器是公元132年,我國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它可以偵測到大地的輕微地震,也能判斷震中的大致方位。
(2)現代機械地震儀工作原理和候風地動儀差不多。
(3)在本次地震發生的一周前,50余位地震學家認為尼泊爾可能發生災難性的地震,請看視頻。
(4)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學習,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有朝一日我們可以對地震作出準確、及時的預報。
7.抗震自救
(1)從地震發生到房屋破壞,一般約有十幾秒的預警時間。如何進行自救與互救呢?讓我們在小游戲中體驗緊急避震,只有10秒鐘的選擇時間哦! 教師播放游戲課件,讓學生在模擬的不同的場景中選出較合理的防震措施(可以選擇不同場景分別在野外、商場、家庭、影院、戶外)。
家中:一樓趕緊離開到空曠的地方;躲入面積較小的房間;躲入堅固的家具下。
學校:一樓趕緊離開,躲至墻角或桌底。
街道:迅速轉移至空曠地帶。
野外:迅速轉移至空曠地帶,避開山體滑坡。
(2)總結避震措施:“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驚慌出意外,就地躲避好”。選擇室內結實,能夠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旁邊),易于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生命三角”;空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外開闊、安全的地方。
(3)假如此時地震發生了,同學們應該怎么辦呢?讓我們進行現場演練——伏而待定。看看我們5班的同學需要多少時間完成蹲下、護頂、固定三個動作。一、二,開始!
(4)萬一我們不幸身陷震區,如何進行自救與互救呢? 設法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懸掛物和其它危險物。搬開身邊可搬動的碎磚瓦等雜物,擴大活動空間。不要亂叫,保持體力,用敲擊聲求救。使傷者先暴露頭部,清除口鼻內異物,保持呼吸暢通,如有窒息,立即進行人工呼吸。
(設計意圖:利用FLASH動畫游戲課件、現場演練的場景,讓學生在娛樂中學習,在輕松的環境中獲取知識,使學生掌握避震的方法,增強生存本領。使學生在玩中學,起到了潤物無聲的作用。地震發生時,應該保持樂觀的態度。)
5.1.3課堂升華
展示唐山、汶川地震時和現在的對比圖片;天災毀了一扇門,但卻為人間溫情打開了一扇窗。憑借愛心與責任,讓我們釋放出更多正能量,讓人世間一切美好的感情陽光般灑滿世間的每一個角落…讓我們點亮希望,祈福尼泊爾明天一定會更好!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樂觀的心態。)
5.1.4合作交流
這堂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些什么疑問呢?
(設計意圖:及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系統化、結構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5.1.5課堂檢測
1.讀某次地震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這次地震震中位于 ,震源位于 ; 從C、D兩處看 處受到的破壞可能較大。
(2)從全球范圍看,地震主要集中發生在 和 。
2.“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印尼地震”、“日本地震”、“尼泊爾地震”…人們戲言“地球進入了地震模式”,下列關于地震說法錯誤的是( )
A.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帶
B.是由臺風、洪水等外力作用引發的
C.主要分布在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
D.是板塊碰撞和張裂的結果
3.對地震,同學們應懂得更多的防震抗災知識,從而保護自己,救護他人。地震發生時,我們可采取的應急措施有( ) ①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及時將身邊的書包或柔軟的物品頂在頭上 ②快速離開教室,跑到空曠地方 ③迅速于高處跳樓逃生 ④躲到高層教學樓下面 ⑤來不及外逃時,雙手抱頭躲避在墻角或堅實的家具下,亦可轉移到承重墻較多、面積較小的房間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⑤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