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一幅名揚,中外的畫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12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福建省 - 廈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部編三年級下冊《12.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會認13個生字,正確讀記“攤販、形態各異、悠閑、溜達、一乘轎子”等詞語,并注意“乘”字是多音字。
(2)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并能用自己的話向別人介紹這幅圖。(重點) 2.過程與方法: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說一說《清明上河圖》為什么會名揚中外。(重點) (2)了解一段話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寫清楚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讀懂課文內容,初步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熱愛。(難點) 【教學準備】
希沃白板5制作的課件、視頻、資料卡、平板 【教材分析】
在我國光輝燦爛的藝術瑰寶中,《清明上河圖》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有人稱它為宋代的“小百科全書”。這篇略讀課文就用生動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這幅名揚中外的的古代繪畫作品——《清明上河圖》。
作者先是對《清明上河圖》做了總體的介紹,短短幾句話,但是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后面的三段話則圍繞每一段的中心句,分別介紹了畫作三個畫面,寥寥三段話卻讓人印象深刻。最后作者對畫作的歷史價值進行一個總結,干凈利落。 【學情分析】
本篇課文設置在三年級下冊,三年級的孩子還處在活潑好動、追求新鮮事物、興趣支配學習的一個年齡階段,主動學習的意愿開始加強,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又不夠成熟,集體合作的意識更強,語言表達能力也逐步增強,喜歡在公眾面前展示自己。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年齡特征,我在設計這一課時,主要就是根據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運用希沃白板5的課堂活動和互動功能、優芽動畫的小動畫設計、部落合作完成資料卡、小導游介紹古畫等環節,
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寓教于樂。 【教學過程】
一、展開古畫,激趣導入
1.同學們,今天的課堂有點不一樣,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幅古畫,想不想看?那就讓我們快去鑒賞一番。
2.教師播放《清明上河圖》的紀錄片,讓學生初步感受這幅畫的魅力。 3.看完視頻,學生談感受,引入文章,齊讀課題。 4.學生針對課題進行質疑。
(設計意圖: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讓學生興致盎然地走進課文的學習,我設計了兩個環節:一是紀錄片的觀看,生動清晰的講解,愉快輕松的感官體驗,一下子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對課題的質疑,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而且帶著疑問走進課堂,更能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賞古畫,過關字詞
1.出示提示:請大家自由讀課文,借助拼音把課文讀通順,遇到難讀的地方可以多讀幾遍,遇到難懂的字詞可以同桌之間交流一下。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出示字詞。(運用希沃白板5的課堂活動功能制作詞語過關關卡) 汴梁 保存 撐船 攤販 官吏 作坊 形態各異 悠閑 溜達 驚擾 拽住 毛驢 傳神 一乘轎子 4.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過關字詞,教師邊聽邊進行校正和點評。
5.教師提醒易錯詞語:作坊的坊是輕聲 溜達的達是輕聲 一乘轎子的乘是多音字,讀shèng,還有一個讀音:chéng,并進行板書加深印象。 6.理解兩個詞語的意思:
一乘轎子:乘是量詞。一頂轎子的意思。
作坊:手工業工場,比如造紙作坊,紡織作坊(出示圖片方便理解記憶) (設計意圖:本環節主要是考察學生對詞語的讀音的掌握和意思的理解,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特別利用希沃白板5的課堂活動制作了詞語過關卡,只要讀音讀對,詞語就會被小蘑菇吃掉,學生果真學得更有興致) 三、再賞古畫,捕捉信息
1.同學們就在剛才,老師收到一封來自故宮博物院的求助信,讓我們去看看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此處運用優芽動畫軟件制作了小動畫,以動畫的形式提出任務)
2.教師出示和分發資料卡,學生以部落為單位完成資料卡的填寫,教師邊巡視邊利用手中的平板拍照,并運用希沃同屏助手上傳并講解。
3.現在老師想問問你們部落:你們是從哪里找到這些信息的?(課文的第1和5自然段)
4.同學們課文第1和第5自然段總體介紹了古畫的基本信息及其歷史價值,那2、3、4自然段又分別寫了哪些內容呢?請大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5.學生邊說,教師邊幫忙概括和板書。
(板書:眾多的人物 熱鬧的街市 有趣的情景。)
6.老師發現三位同學概括得又準確又迅速,那你們在概括的時候有沒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分享給大家?
7.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出示每段的中心句,并總結學法:善抓中心句,點撥其作用。
8.教師繼續抓住“有趣的情景”這個畫面,點撥寫法:善寫典型事例,并點撥其作用。
9.教師總結:同學們,你們看這幅畫,內容這么豐富,歷史如此悠久,價值那么高,怪不得作者說:
“這真是一幅名揚中外的畫!”(齊讀)
(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孩子還處在一個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感的階段,所以我制作了動畫,將文章的學習情境化,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資料卡的使用是另外一種閱讀學習方法的運用,考察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這個環節我還著重訓練學生運用中心句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因為孩子們還處于三年級,所以主要以是學生說為輔,教師的點撥為主。) 四、賞圖讀文,交流畫作
1.同學們,現在我又收到來自故宮博物院的第二封求助信,我們快去看看又有什么任務等著大家吧。
2. 此處運用優芽動畫軟件制作了小動畫,以動畫的形式提出任務。
3.師接:要當小導游就一定要熟悉這幅畫的畫卷。現在請大家從2、3、4自然段中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個段落讀一讀,并說一說你為什么喜歡這個自然段描寫的畫面。
4.預設場景一:
張擇端畫這幅畫的時候,下了很大的功夫。光是畫上的人物,就有好幾百個:有從鄉下來的農民,有撐船的船工,有做各種買賣的生意人,有留著長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醫生,有擺小攤的攤販,有官吏和讀書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畫在上面了。 (1)讓喜歡第2自然段的學生談感受。 (2)師生配合讀這一自然段內容。
(3)看圖想象說話:今天老師還帶來了兩幅局部圖,大家看看,畫上還畫了誰?他可能從事什么職業?
(4)教師運用白板計時功能,提高課堂的效率。同時讓學生上臺邊運用白板的筆圈畫人物邊說,增加課堂的互動性
(5)看著這熙熙攘攘、來來往往的人群,作者不禁感嘆道:“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畫在上面了。”(齊讀) 5.預設場景二:
畫上的街市可熱鬧了。街上有掛著各種招牌的店鋪、作坊、酒樓、茶館……走在街上的,是來來往往、形態各異的人:有的騎著馬,有的挑著擔,有的趕著毛驢,有的推著獨輪車,有的悠閑地走在街上溜達。 (1)讓喜歡第3自然段的學生談感受。
(2)出示圖片,感受各種店鋪、作坊、酒樓、茶館。 (3)想象說話:畫上還可能畫了什么古代建筑?
(4)街市的熱鬧除了體現在酒肆林立,還體現在來來往往、形態各異的人。(指名讀)“有的騎著馬,有的挑著擔,有的趕著毛驢,有的推著獨輪車,有的悠閑地走在街上溜達。”
(5)句式訓練:請觀察圖片,想象畫面上還有誰在做什么?按照“有的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 的句式說一說。 (6)教師運用白板計時功能,提高課堂的效率。同時讓學生上臺邊運用白板的
放大鏡功能放大人物邊說,增加課堂的互動性、趣味性 6.預設場景三:
最有意思的是橋北頭的情景:一個人騎著馬,正往橋下走。因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對面來的一乘轎子。就在這個緊急時刻,那個騎馬人一下字拽住了馬籠頭,這才沒碰上那乘轎子。不過,這么一來,倒把馬右邊的兩頭小毛驢嚇得又驚又跳。站在橋欄桿邊欣賞風景的人,被小毛驢驚擾了,連忙回過頭來趕小毛驢……
(1)學生談喜歡畫面的理由。教師出示這個畫面的圖,請同學們看一看圖片。 (2)想象說話: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聽老師讀讀作者對這個畫面的描寫,想一想,如果當時你在場,你除了看到,還會聽到什么? (3)教師配樂讀。
(4)學生自由交流想象到的畫面。
(5)同學們,你看這幅畫就是有這樣的魅力,讓人仿佛身臨其境,怪不得作者贊嘆道:“張擇端畫的畫,是多么傳神啊!”(指名2人讀,再全班起讀) 7.教師總結:同學們,通過對畫作具體內容的欣賞,我們知道了這幅畫不僅內容豐富,而且細節有趣,兩者兼顧,怪不得作者贊嘆道“這真是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全班齊讀)
(設計意圖:本環節教師主要是帶領學生賞析畫作的具體畫面,通過感受畫作傳神的畫技,明白它名揚中外的原因。在賞析畫作內容時,教師主要是放手讓學生去讀去感受去想象,教師則是在其中起穿針引線的作用,真正實現以生為本的課堂。因為這是一幅畫,所以教師反復設置想象說話的語言訓練點,就是想讓學生能在說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動畫形式出示任務,讓學習更加有趣味性。充分運用白板的互動功能,一方面提高課堂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在自己操作中體會學習的樂趣,增加課堂的互動性與趣味性。) 五、部落合作,介紹古畫
1.同學們,剛才我們一起細細品析了古畫的局部圖,對畫作的內容有了深入的了解,現在你們都已經具備小導游的資格了。
2.現在請大家部落合作,借助資料卡、課文和圖片,當一回小導游,給旅游團介紹一下《清明上河圖》。
合作提示:先選定小導游,然后大家一起幫忙組織導游詞。 3.學生合作討論,限時3分鐘。
4.學生上臺展示,同時運用白板的互動功能,對圖片進行圈畫、放大等展示,讓游客聽得更加明白。教師在一個部落展示后,進行及時的點評,請另外一個部落展示。
5.教師總結:同學們,你們的導游活動完成得非常好!今天我們走進一幅名揚中外的古畫——《清明上河圖》(板書),了解了它名揚中外的原因,也細細感受了它無窮的魅力,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希望大家能在課后繼續開啟文化探寶之旅! (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讓學生在結合課文學習的基礎上,能運用手中掌握的資料,學會如何向別人介紹這幅畫。小導游情境的設置承接了上一個環節的內容,達到環環相扣的目的。學生在這樣一個情境下進行口語表達的訓練,會更加有內容說,同時更有參與感和互動感。部落合作,讓學生能集思廣益,討論更有效率,展示更有成效。) 六、拓展延伸 課后作業
1.觀看紀錄片《清明上河圖》,破解更多關于這幅圖的“秘密”。
2.拓展閱讀:《蔡倫與造紙》、《張衡與地動儀》,感受更多古代科學家的風采。 3.完成校本作業12課。
(設計意圖:課后作業的布置一方面是通過看,了解更多關于《清明上河圖》的知識,加深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對古代科學家風采的感受;另一方面是通過寫,運用校本鞏固課堂知識的學習。) 七、板書設計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