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小青蛙找家
所屬欄目:小學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音課標版一年級上冊第4課小青蛙找家-北京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音課標版一年級上冊第4課小青蛙找家-北京大學附屬小學豐臺分校
一、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本課設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通過音樂游戲進行歌曲《小青蛙找家》中識讀樂譜的學習,設置教學情境,編創具有一定情趣的節奏組合,在音樂情景劇中表現小青蛙可愛的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音樂課程標準》里“表現”領域中的“演唱”為核心,依據北京市對唱歌教學提出的要求:引導學生唱準
唱好
會唱歌曲。根據一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
動、模仿力強的學段特點。在教學中,結合“表現”領域中的“識讀樂譜”及“綜合性藝術表演”充分體會歌曲的內涵,采用圖片、歌、肢體、模仿、游戲等綜合手段,進行直觀教學,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將學生已掌握的節奏組合練習與歌曲的學習巧妙地結合,創編音樂情景劇,在音樂氛圍中塑造小青蛙的形象。
二、 教學背景分析 (一)學習內容分析 1. 音樂風格
《小青蛙找家》是一首通俗簡練,富有兒童情趣的歌曲,歌詞淺顯易懂,旋律歡快流暢。 2. 課題分析
《小青蛙找家》中的小青蛙,其形象活潑、可愛 “找家”富有一定的故事情節,課題明了,開門見山,符合該學段特點,易于學生接受,從而產生學習的欲望。
3.音樂表現要素分析
歌曲《小青蛙找家》為C調,宮五聲調式。音域為小字一組c1
—a1
,節奏簡單,音樂情緒歡快活潑。歌曲為四個樂句構成的一段體結構。
前奏的四個小節運用了四度大跳音程,旋律跳躍,描寫了小青蛙在東奔西跑地尋找自己的家,也為歌曲主題出現做了鋪墊。
第一樂句由兩個分句組成,描寫了小青蛙找不到家時那種孤立無助的形象。
第二樂句與第三樂句為節奏樂句,出現兩種節奏型 和
出現了
八小節的“跳跳”、“呱呱”的獨白,逐漸密集的節奏模仿,刻畫了小青蛙跳一跳、叫一叫的焦急神態。
第四樂句旋律平穩流暢,似乎表現了小青蛙歷盡艱辛,終于回到了家的喜悅心情。
(二)相關內容分析
一年級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基本掌握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時值,初步認識了聲音有強有弱,有長有短,有高有低,本節課根據教材內容,充分挖掘適合學生的特點,設置一定的情境,以有趣的故事情節為平臺,把青蛙的叫聲組成各種不同的節奏型,讓學生親自體驗與感受。
1.節奏組合
根據歌曲的題材與節奏素材,創編以下節奏組合: (1)節奏組合一:
(2)節奏組合二:
(3)節奏組合三:
節奏組合練習作為音樂情景劇中表現小青蛙嬉戲的場景。 2.打擊樂器
蛙鳴筒:由一節毛竹或木頭制成的,刻有一道道楞子的筒狀樂器。通過另一木制小棒刮、擦筒身而發音。其音色類似于青蛙的嗚叫聲,音色接近于木魚類樂器。
3.音效
本課截取大自然音樂中銀色山崗《蛙鳴》和《鄉間晚風》純音樂片段作為情景劇的背景音樂。 (二)學生情況分析
授課對象:一年級1班。
授課班級學生特點:本班學生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歌唱,好奇心強,善于模仿,有一定的表演欲,有一定的識譜能力,但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教學中通過有趣的環節吸引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狀態。
1. 學生的行為、心理特點
一年級的孩子好奇、好動、模仿力強、形體靈巧,比較適合采用多感官相結合的教學手段,進行直觀的教學,學生喜歡在富有趣味的音樂活動中進行歌曲的學習。 2.學生演唱能力分析
(1)音域:一年級學生的音域在中央c到高音do之間,本首歌曲的音域在do到la之間,適合學生演唱。
(2)識譜:剛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節奏和時值。初步識讀簡單的C調的do re mi sol la五個音的唱名與音高。
(3)發聲:大多數學生能夠做到自然發聲,但是仍有少部分學生不能夠完全控制自己的聲音,出現喊唱的現象,聲音比較散,還需要教師在課上提示,做到發音位置統一,自然聲音歌唱。
(4)音樂知識:已經掌握了音的強弱、音的長短和音的高低,并能在歌唱中進行表現。 (三)教學方式與手段說明
1.通過音樂小游戲進行歌曲樂譜的識讀。
2.設置有趣的音樂情境,進行趣味的節奏的組合練習,把節奏與歌曲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好地表現歌曲。 (四)技術準備
1.用sibelius7打譜軟件制作歌譜、編輯音頻; 2.用Gold wave軟件制作音效并編輯聲音文件。 (五)前期教學狀況、問題與對策
一年級學生剛剛接觸五線譜,能識讀C調的do re mi sol la五個音。
問題:歌曲中八小節的樂譜識讀(實際只有七個小節)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對策:本節課通過“小青蛙找家”的聽音游戲解決識譜問題。 游戲一:第一樂句以兩小節為單位聆聽最后一個音并進行演唱。
游戲二:第四樂句以四小節為單位聆聽樂譜中缺少的兩個音,并進行樂譜視唱。
三、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
用輕快跳躍的聲音演唱歌曲表現歡快活潑的情緒,塑造小青蛙的可愛形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采用音樂聽音游戲,感知音的高低,進行識讀歌曲的曲譜。 2.設置音樂情境,進行節奏組合練習,解決歌曲中的節奏。
3.創編音樂情景劇,把歌曲學習與所學節奏組合有機地結合,學生感受體驗小青蛙可愛的形象。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識讀歌曲樂譜。
2.能用輕快、跳躍聲音演唱《小青蛙找家》,表現歌曲歡快活潑的情緒。 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用輕快、跳躍的聲音演唱歌曲,表現歌曲歡快活潑的情緒。 教學難點:
歌曲曲譜的演唱。 五、 教學過程
(一)師生問好 組織教學 (二)情境導入 節奏練習
【階段目標:解決歌曲中的節奏以及為音樂情景劇做鋪墊】 1.情境導入
播放美麗的風景畫面并播放蛙鳴音樂,學生傾聽。 提問:音樂中誰在唱歌?它的歌聲有什么特點?
學生反饋并模仿青蛙各種各樣的叫聲。教師引導學生小結青蛙的叫聲有長有短、有高有低、有強有弱。
2.節奏練習 (1)基本節奏練習
①出示青蛙媽媽、青蛙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叫聲,引導學生按節奏模仿它們的叫聲:
② 在老師指揮下學生分為三個聲部逐次進入進行青蛙的“家庭合唱”。
可能出現的問題:
學生第二、三聲部進來時,第一聲部容易停,而且聲音的音量較大。 解決辦法:
教師控制各聲部的音量,強調自己聲部發出的聲音音量不要過大,同時要注意傾聽其它聲部的聲音,同時提示學生看老師的指揮。
(2)節奏組合練習(一)
學生按照此節奏模仿青蛙各種游戲的叫聲,并反復練習。 (3) 節奏組合(二)
學生分為兩個聲部分聲部按照節奏讀; 指導學生按不同力度讀。
【設計意圖:通過趣味的節奏組合練習,體驗不同節奏型帶來的不同感受。】 2.聆聽歌曲
播放歌曲范唱《小青蛙找家》。【設計意圖:通過趣味的節奏組合練習,體驗不同節奏型帶來的不同感受;對歌曲的聆聽,使學生完整地了解歌曲所表達的情境,設置懸念。】 (三)學唱歌曲
【階段目標: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音樂聽音游戲,識讀樂譜,并正確地演唱歌曲。】 1. 引導學生觀看譜例,看一看一共有幾只小青蛙找不到家?觀察do mi sol三個小音符的位
置,聆聽三個小音符的音高,進行“小青蛙找家”聽音游戲:
(1)播放音頻,聆聽一二小節旋律: ①學生選擇所聽到的缺少的音,再聽旋律。
②學生聽辨后判斷,是否正確,并隨音頻完整演唱一二小節的正確旋律。 可能出現的問題:
學生聽音選擇會出現偏差,不一定聽一遍后就能準確滴判斷。 解決辦法:
教師可提示學生運用柯達伊手勢輔助聽音。
(2)播放音頻,聆聽三四小節旋律,學生聽辨、判斷、選擇正確的音,并演唱正確的旋律。 (3)播放最后一個樂句旋律音頻,學生聆聽:
①教師提示:這兩個小青蛙的家是不是同一家?它的家到底在哪兒? ②播放旋律音頻學生聽辨,根據學生的選擇進行判斷。 ③演唱正確的旋律。
2.老師彈琴,學生隨琴演唱兩個樂句的旋律: ①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譜例,提示四分休止符的作用。 ②老師彈琴學生演唱旋律。 可能出現的問題:
學生在演唱歌譜時容易忽視四分休止符。 解決辦法:
教師提示,并運用對比聆聽的方式正確地演唱。
【設計意圖:本環節設置趣味的情境,通過不同的層次進行聆聽、聽辨、判斷、對比和選擇等遞進方式,進行歌曲旋律的學習。】 3.學習歌曲歌詞
(1)提示歌曲獨白部分,引導學生:小青蛙找不到家的時候,著急得又跳又叫,讓我們共同體驗一下他們那種焦急的心情。
【設計意圖:本環節引導學生觀察譜例,設置情境,運用學過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節奏組合,體驗青蛙找家時的焦急心情。】 (2)播放《小青蛙找家》范唱,學生聆聽。
(3)引導學生觀察譜例講解:本歌曲是一首說唱結合的一首歌曲。觀察譜例發現,剛才我們演唱的旋律就是本歌曲的旋律演唱部分,小青蛙找家時的心情用說的方式表現出來的,讓我們共同隨琴演唱一遍歌曲。 4.完整隨錄音范唱演唱本歌曲
(1)提示:休止符處運用了小青蛙的叫聲,體驗了小青蛙找家之前和小青蛙找到家之后的不同心情。引導學生體驗三處“呱”的不同演唱。 (2)跟隨錄音范唱演唱。 5.歌曲處理
(1)引導學生把小青蛙跳躍的輕巧和叫聲的清脆在歌聲中表現出來。 (2)利用肢體動作表現小青蛙的可愛的形象。 (3)變換演唱形式進行演唱。
(4)利用打擊樂器——蛙鳴筒為歌曲伴奏。 ①教師介紹打擊樂器——蛙鳴筒:
②學生實踐演奏方法,并指導學生利用蛙鳴筒模仿:小青蛙大聲歌唱,小聲歌唱,小青蛙跳到密林深處。
③學生跟隨音樂演唱歌曲,三名學生利用蛙鳴筒進行伴奏。
【設計意圖:結合歌曲的特點,引導學生用跳躍輕巧的聲音演唱、變換演唱形式、肢體表演及打擊樂器伴奏等多種方式,演唱歌曲。】 (四)歌曲創編
【階段目標:根據教學內容,以歌曲為依托,創編小青蛙出發玩耍的歌曲,為情景劇做鋪墊。】
1. 導入:引導學生想象小青蛙出發之前做些什么嗎?能根據小青蛙找家的歌曲旋律,創編
一首小青蛙出發之前的歌曲嗎?
2.分兩部分引導:幾只小青蛙去做什么?怎么樣?(準備去玩耍,小青蛙要出發) 3.集體演唱創編歌曲。
【設計意圖:發揮學生想象,創編歌曲并演唱,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五)情景劇創編
【階段目標:根據教學內容,以歌曲為依托,以情境做鋪墊,利用形象的節奏練習,使學生在故事情節中進行不同節奏的體驗與感受。】 1. 講解情景劇的情節:
2.請小朋友們根據故事情景為情景劇起個名字。(快樂的一天)3.情景劇展示。
【設計意圖:根據故事內容,設計適合低年級學生特點的情節,使之具有趣味性。】 課堂小結
【階段目標: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梳理,抒發不同的情感。】
啟發談感受: 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來到郊外旅游,和小青蛙們一起進行游戲,幫助可愛的小青蛙找到了家,和小青蛙共同度過了快樂的時刻,小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是莊稼的守護神,我們要怎樣做呢?(我們要保護小青蛙,成為它們最好的朋友。) 【設計意圖:小結本節課的內容,請學生談感受,并為學生的發展提出希望。】 七.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樂于參與體驗音樂活動。
(二)教學中,教師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個人的表現進行及時評價。
(三)通過音樂游戲,將音樂知識融入到游戲中,進行聽辨,引導學生識讀樂譜,檢測學習效果。
八.教學設計特色說明
(一)整合單元內容,解決時間矛盾:
《小青蛙找家》這首歌曲,短小易會,因此,一節課四十多分鐘,學生基本20分鐘之內就能夠學會,并能夠自然的演唱。結合教學內容,進行節奏的組合練習,創編情景劇。第四單元的內容鞏固前幾個單元的音樂知識,學生初步認識了音的高低、音的強弱和音的長短,但是只是了解表面的一些皮毛,做到真正的體驗,還需要大量的聆聽與體驗、感受。學生在同一種意境中體驗不同的音樂感受。這樣,把節奏練習補充到課堂當中,來彌補對學習短小歌曲的時間上的空白。一年級的小學生,入學不久,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教師通過進行前認知整合,讓40分鐘的課堂,發揮最大的功效。 (二)充分運用學生認知,挖掘體驗價值:
本年齡段的學生掌握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基本知道其長短,但是缺乏實踐的體驗。因此,把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編創不同節奏型的組合,設置一定的情境,使學生在趣味中學習,在快樂中體驗,不同的節奏型所帶給不同的感受。本歌曲《小青蛙找家》為說唱結合的一首歌曲,其中的二、三樂句就是運用了不同的節奏型,體現了小青蛙的形象。本節課,結合歌曲的特點,設計音樂游戲,層層遞進地在音樂游戲中識讀樂譜,變枯燥的歌譜學習為趣味的“小音符找家”,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即學會了歌曲的演唱,
又使課堂富有吸引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