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測量毫米分米的認識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數學人教課標版三年級上冊3測量毫米分米的認識-河北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小學數學人教課標版三年級上冊3測量毫米分米的認識-河北省 - 邢臺
認識毫米 教案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21、22頁。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測量,使學生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知道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使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并能利用有關長度單位的表象進行一些直觀判斷,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嚴謹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會簡單的換算;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難點:體驗1毫米的實際長度,形成直觀表象。 教學準備:
1分硬幣、厚度約1毫米的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游戲激趣,引入新課
同學們,一起來玩“火眼金睛”的游戲,請你迅速判斷哪條線段長?
前兩組線段長短非常明顯,當第三組線段出現時,由于非常接近以及視覺錯覺等因素產生沖突,通過測量驗證進而產生需求:如何精確表示比長的部分,從而引入新課——認識毫米。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初步認識1毫米
仔細觀察屏幕上的尺子與自己尺子的不同,在整厘米刻度線之間還有一些更短些的刻度線,它們把尺子平均分成了更小的格,這樣在1厘米內的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繼續出示一些其他長1毫米的線段 2.探究毫米與厘米間的進率
(1)在0刻度線與1刻度線之間認識1厘米=10毫米
從0刻度線開始1毫米或幾毫米不斷增加,讓學生說出這條線段現在多長,當這條線段到達1刻度線時,再次請同學說出此時線段的長度,進而發現1厘米=10毫米。 (2)尺子上任何10毫米=1厘米
從尺子上任意一點為起點畫出一條線段,請同學說出其長度。從而突出整厘米中間的那條中長刻度線的重要性,以及這一人性化的設計為我們帶來的方便。
接著這條7毫米的線段不斷增長到10毫米,讓學生觀察思考這里的10毫米還是否等于1厘米。從而得出結論:任何10毫米都等于1厘米。
3.進一步認識1毫米,建立表象
(1)讓學生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并用手比劃出來 學生體會到1毫米太短了,不方便比劃出來 (2)利用學具,充分感知1毫米
老師示范: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一張厚度約1毫米的卡片,然后捏卡的兩個手指保持不動,右手把卡輕輕抽出來。這時,我們兩指間的這道縫大約就是1毫米。
學生通過反復操作,充分感知,建立表象。 4.生活中的1毫米
請學生舉例,教師參與交流。 5.估一估數學書的厚度
學生開始估計,然后通過課件演示進行結果的驗證。 6.生活中測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
先學生舉例,再老師舉例降雨量、筆芯、設計圖紙„„最后總結出:測量比較短小的物品或測量結果要求比較精確時要用“毫米”作單位。
三、鞏固練習、提升能力
1.完成第22頁“做一做”的第1題和第2題。 學生先獨自完成,接下來全班匯報交流。
總結:可以數一數有幾個整厘米數,有幾個整厘米就是幾十毫米,再數一數剩下的小格數,最后把兩次的結果合起來。
2.我是小老師
今天早晨,我從2厘米的床上爬起來,拿起10毫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臉,用70米長的毛巾把臉擦干,吃過早飯去上學。學校離我家不遠,大約有900毫米遠。來到學校,我坐在50毫米高的凳子上,拿出6厘米厚的數學書,準備開始上課。讓學生改正上文中的錯誤,利用有關長度單位的表象進行一些直觀判斷,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四、拓展應用,全課小結
播放“韓國高速列出出軌事件”讓學生感受到毫米雖小,但很重要。
最后全課小結,隨著我們人類對微觀世界的不斷認知,還需要更小的長度單位等著同學們去學習和探索。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