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認識面積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認識面積》湖南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認識面積》湖南省 - 張家界
《認識面積》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本課教學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70 ~71頁。 一、教材簡析:
《認識面積》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是三下第五單元《面積》的教學內容。這一單元主要包括: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的解決問題四部分。作為單元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生初步掌握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空間形式上經歷了“從線到面”的飛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更是后面學習面積單位、面積計算的基礎,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面積概念是本單元的一個重要起始概念。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及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進而形成表象。從教材內容的整體安排看,其順序是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再歸納面積的概念,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學生通過動手感知、動腦分析和動口表達來理解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面積含義的基礎上探究比較面積的不同方法。 教學關鍵:發現面的大小,借助小圖形比較大小。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夠積極跟老師配合,課堂參與的熱情較高,但由于年齡較小,在解決問題時需要老師的引導和幫助。能夠初步利用學具來解決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對面積有一定的認識,但概念比較模糊。學生對面積概念中的不能完全理解“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這樣的數學名詞。
三、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初步認識面積的含義,學會用觀察、重疊、計數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細心觀察,動手操作,讓學生經歷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探究比較面積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進一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和能力,使學生在不同的活動中鍛煉數學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的興趣。 教學準備:
學具:兩生一份:(面積相同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小正方形、小長方形、小圓形各十幾個,兩個不同形狀的長方形。方格紙一張,水彩筆一支。 教具:課件,拼小貓小松樹圖案的磁性貼。 四、教學過程: 課前組織教學
(課件依次出示張家界風景圖)
師述:孩子們,我們每天生活在張家界,你們了解他嗎?張家界因旅游建市,是我國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人們常說:來張家界看山,去九寨溝看水,看看這是哪兒?(天門山因天門洞而得名,被稱為“湘西第一神山,張家界之魂”。這是天子山,素有“擴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境”之美譽,它在我們張家界的武陵源區,“北武當,南五雷”湖南最大的道教文化群落五雷山在張家界的慈利縣,澧水河的發源地,名副其實的長壽之鄉的八大公山在張家界的桑植縣。)引出張家界的地圖。
【設計意圖:了解家鄉,激發愛家鄉的情感,也為導入新課做準備】 1、導入新課
(出示張家界行政規劃圖)
師:仔細觀察,哪個區縣比較大?哪個區縣比較小?(指幾名學生說說)提問:大家剛才所說的區縣的大小就是指什么的大小?(面積)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和面積有關的知識。(板書課題。)
2、理解面積意義
(1)生活中的物體都有面,現在請大家找一找它們的面。(課件出示籃球架、乒乓球桌、荷花池、小河、貼畫中老師的手掌面)找面、發現面的大小。再摸一模數學書的封面和桌子的面,說一說你有什么發現?(學生各抒己見:平平的、滑滑的、有的大、有的小等等)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貼上相應的小標志。
師小結:我們剛才所找的面所摸的面,都是物體最外層的面,就是物體的表面。 (板書:物體表面)。
有的物體的表面大、有的物體表面小。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他們的面積。
(板書:大小、面積)數學書的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你能像老師這樣舉個身邊的例子說說什么是它們的面積嗎?„„ (2)小游戲:摸面辨大小。
(3)理解封閉圖形。物體表面不僅有大小,還有不同的形狀呢?看:數學書的封面什么形狀?(長方形)我們還學習了哪些圖形? (課件出示圖形認一認)
封閉圖形
提問:這些圖形中,誰的面積最大?誰的面積最小?(課件接著出示幾個不封口的圖形)這樣的圖形能比較它們的面積嗎?為什么?(指名學生答)追問:那什么樣的圖形才能比較它們的大小呢?引出“封閉圖形”,把板書補充完整。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讓學生根據黑板的板書嘗試說一說什么是面積。(學生齊讀面積的概念----。)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面”是什么?說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進而歸納出面積的含義。】 3、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
師:同學們通過動手、動腦知道了什么是面積。
(1)現在請你說一說,黑板面的面積和課桌面的面積相比誰大誰小?你們怎么一下子就知道啦?(用眼睛看)
小結1:當兩個物體表面面積相差大的時候,我們可以用眼睛觀察它們面積的大小。
(2)取兩種不同但大小接近的書讓學生比較他們封面的大小。怎樣來驗證一下?(指名學生試一試)小結2:當兩個物體表面面積相差不大的時候,我們可以把他們挪在一起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 (3)(出示課件)兩種不同的長方形。師:請你幫老師猜一猜,這兩張不同顏色的長方形,誰的面積大?(生可能會猜出三種不同的意見)
我們用什么方法來驗證一下?根據學生回答引導出在上面擺小圖形這種方法。 學生分小組借助學具拼擺驗證。(課件出示小組合作要求)
小組合作要求
1.兩人先把學具盆里所有的圖形輕輕地拿出來
放在桌面上。
2.商量一下你們選擇用哪種小圖形在兩張不同的長方形上擺一擺、數一數,來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
3.比完后,說說你們比的結果是什么。
(小組活動、學生匯報,學生上臺演示。)
預設:組一匯報:選擇用正方形拼擺。
12個12個
用學具中的正方形擺,粉色長方形擺了12個正方形,黑色長方形也擺了12個正方形,說明黃色長方形和黑色長方形一樣大。
組二匯報:
8個8個
選擇用長方形拼擺。用學具中的長方形擺,黃色長方形擺了6個正方形,黑色長方形也擺了6個正方形,說明黃色長方形和黑色長方形一樣大。
組三匯報:把粉色長方形和黑色長方形重疊在一起,再把多余的部分用正方形來擺,每種顏色多余的部分都擺了4個正方形。得到的結果也是它們的面積同樣大。
小結:孩子們:我剛才在下面看的時候,還發現一個小組,黃色長方形用小正方形擺,黑色長方形用小長方形擺。然后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行不行?為什么?(出示課件
12個8個
(因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不相等)我們要準確地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得用什么圖形?(同樣的圖形)
(出示課件)請大家看大屏幕演示:
在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時候,要用一樣的圖形,可以全部用正方形來測量,也可以全部用長方形來測量。
師:那你們為什么不用圓來比呢?
12個12個
生:用圓形擺,因為擺完后有空隙。
師:其實圓形也可以比較它們的大小,只是擺起來有很多空隙,不方便。那大家通過剛才的親自拼擺測量,你們感覺用哪種圖形擺起來更方便,更合適。(小正方形)
大家感覺用小正方形擺起來更方便,更合適。所以我們一般采用正方形來測量。(收學具) 師:老師也采用擺小正方形的方法比較了下面幾個圖形的面積。
(課件出示)1.比一比,它們的面積誰的大?誰的小?(一樣大,因為它們都用了6個。) 師:老師這兒還有兩個圖形,可是呀它倆太調皮了,全都藏到大樹后面,不讓你們看,只聽見3號說:我擺了三個正方形,4號說:我擺了6個正方形,猜一猜,誰的面積大?(學生猜4號,課件挪開樹)怎么回事和我們猜的不一樣?
8個
3號4號
3個
(正方形的面積不一樣)要準確地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得選擇什么樣的正方形?(同樣大小的正方形)
(課件換同樣大小的正方形)
8個
3號4號
12個
這樣比較的結果誰的面積大?(3號)孩子們:通過剛才的拼擺測量,我們知道了要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時候,要用統一的標準來測量。這個統一的標準就是我們下節課要學習的面積單位。
【設計意圖:體驗統一面積單位重要性是本課的一個難點。所以,我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生在合作中、動手中做數學,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到什么是自選面積單位,這對于突破難點十分有效。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激發了學生對下節課面積單位的探究的興趣。】
這是一張同樣大小的小正方形格子紙,用它來測量這兩個圖形,你知道誰的面積大?你用什么方法知道他們的面積?(數小正方形格子)
它們的面積是一樣的,但是它們的什么是不一樣的。(形狀)形狀不同的面,它們的面積相同。
4、全課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5、拓展提升
這節課,紅藍兩隊都表現得很棒,老師給兩隊都要加送標志。看看最后紅隊獲得了一個什么圖案?藍隊呢?你們開心嗎?哪個隊獲勝了呢?測量這兩個圖形,你知道誰的面積大?你用什么方法知道他們的面積?(數小正方形格)數一數。兩隊都獲得了15個小標志,恭喜紅藍兩隊都獲得了勝利,掌聲祝賀自己。它們的面積是一樣的,但是它們的什么是不一樣的?(形狀)形狀不同的面,它們的面積相同。看看這兩個圖案雖然形狀不同,但它們的面積卻都相同。你能像老師這樣用相同的面積設計出不同的圖案嗎?讓我們當一個小小設計師,來設計面積為7個方格的圖案吧!拿出方格紙,開始吧!
(學生動手操作,師巡視)展示臺展示學生的作品。 師:看來創意真是無處不在,希望小朋友們能把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靈活的運用到我們學習和生活當中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板書設計:
認識面積
物體表面
面積 大小
封閉圖形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