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上學路上,交通,信號
所屬欄目:品德社會生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第4課《上學路上-交通“信號”要知道 》北京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部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第4課《上學路上-交通“信號”要知道 》北京市平谷區第三小學
教案設計基本格式
《交通“信號”要知道 》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指導思想:以憲法教育為核心,把法治教育融入學校教育的各個階段,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理論依據:
1.法治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貼近青少年生活實際,注重知行統一,堅持落細落小落實。
2. 采取實踐式、體驗式、參與式等教學方式,與法治事件、現實案例、常見法律問題緊密結合,注重內容的鮮活,注重學生的參與、互動、思辨,創新形式,切實提高法治教育的質量和實效。
3.《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道德寓于兒童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地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實際中,而非在生活之外。
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內容:《交通“信號”要知道》是小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第一
單元第四課的內容。教材根據《課程標準》“健康、安全地生活”第9條“認識常見的交通標志和安全標志,遵守交通規則。不到危險的地方區玩,避免意外傷害”而編寫。本課側重安全教育,學會注意安全和保護自己,學會判斷行為是否安全,是否會看交通信號燈,從小學做遵守交通規則的小公民,這是進入小學生活的學生應當具備的安全意識。本課結合學生的生活,設置了相關話題,旨在幫助學生挖掘生活資源,提高安全意識。同時滲透感恩教育,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上學路上的感人瞬間,懂得珍惜來自家人和社會的關愛。
學生情況:在對我校一年級學生進行調查走訪中發現,一年級學生存
在著以下現象:
- 2 -
1.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學生撒開家長獨自奔跑;在慢行道上和同學追跑打鬧、亂闖馬路、馬路上玩輪滑……貪玩是孩子的天性,學生對一些潛在的危險缺乏正確認識。
2.大部分學生認識紅綠燈、人行橫道線等交通“信號”,但對于生活中其他基本的交通“信號”了解不多,不能更深地感受到交通“信號”是規則,遵守交通規則,是懂安全、講文明的小學生,是知法守法的表現。
基于以上分析,我認為,教學中可開展適合一年級學生的活動,引導他們游戲、辨析、思考、表演,并通過充分的交流和討論,學生牢固建立安全第一的意識,學會注意安全和保護自己,做到每天平平安安到學校,做知法守法、講文明的小學生。
教學方式:為了更好地關注學生的實際獲得,上學生喜歡的道德與法
治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采用的是活動體驗式的教學方式,體驗是維系認知和行為的重要環節,強化體驗是增強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只有通過親身參與和直接體驗,學生才能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積累經驗,發展能力。學生在自主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親身體驗和探究,既懂得交通“信號”是規則,又能遵守規則,做知法守法、講文明的小學生。
教學手段: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愛
玩、好奇心強,在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從枯燥無味的知識講解和簡單的行為操練中解脫出來,把抽象的大道理變成一個個形象生動的小故事,采用一個一個的活動貫穿始終,如:游戲、故事、兒歌、表演等來吸引小學生,學生飽含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完全感受不到任何學習的壓力和負擔,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完成學習。
教學目標
1.認識常見的交通“信號”,知道交通“信號”是規則。
2.了解與小學生生活有關的交通安全知識,學會注意安全和保護自己。 3.知道遵守規則是做文明小學生的表現,初步樹立遵守規則的意識。 4.遵守交通規則,安全、文明出行。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上學路上的交通“信號”,知道交通信號是規則,知道要遵
守交通規則,做文明小學生。
教學難點:初步樹立安全及規則意識。
教學過程
活動一:回顧上學路,初識交通信號
導入語:看,這里是大家上學、放學都要經過的路口。
1.找一找。是什么提醒著、指揮著車輛和行人?路上的車輛和行人是怎么做的?(ppt照片中顯示:紅綠燈、斑馬線、禁止停車標志等并隨機板貼相應圖片。)
2.提問:上學、放學的路上,你還在哪里見過紅綠燈、斑馬線、交通標志?車輛、行人是怎么做的?
小結:紅綠燈、斑馬線、交通標志,指揮著、提醒著我們的行為,它們就是交通“信號”。
板書:交通“信號” [活動目的與意圖]
初步了解學生個人成長和參與社會生活必須的基本法律常識。教師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將上學路上必經的一個路口,呈現在學生的眼前,為學生創造一個自主發現、探究學習的環境,并以此為起點,拓展到學生生活的各個場景。真實、熟悉的生活場景,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達到以趣求知,趣中樂學的效果。
活動二:走進生活再發現,感悟交通“信號”是規則
過渡:上學放學的路上還有哪些交通信號,它們在對我們說什么?請大家拿出課前尋找的照片或者繪制的圖片,和自己的同桌說一說、演一演,在哪里見交通信號,交通信號在對我們說什么?
1.小組活動——在哪里見過交通信號?交通信號對我們說什么? 2.匯報:標志、表現、警察手勢。
標線——人行橫道線、校門口禁止停車標線。(引導提問:你在哪里也看到過這樣的交通信號?車輛行人怎樣做的?)
標志——注意施工、注意兒童、禁止停車、禁止行人通行、步行、人行橫道。(開展找朋友的游戲活動,滲透交通“信號”的分類)
誰是它的好朋友,舉起來給大家看看,并說一說,你的交通“信號”在說什么?交警手勢——停止手勢、直行手勢。(1、試著做一做2、大家學一學) 過渡:認識了這么多交通信號,咱們用交通信號玩個游戲好嗎?
3.游戲:搶答沖沖沖,快速說出交通信號的名稱。(設置懸念,介紹游戲的規則。)
過渡:這個游戲有意思嗎?還想玩嗎?課下我們可以繼續PK,接下來請你繼續認真聽講,還有神秘的大獎等著你呦。通過這個游戲,我們認識了更多的交通信號。
4.提問:生活中,我們再看到交通信號,你有什么感受?
小結:交通信號燈、交通標志、交通標線、交通警察的手勢,都是交通信號,交通信號就是規則,它們提醒著、指揮著我們的行為,提示大家注意交通安全。
板書:規則
過渡:既然有這么多的交通信號在提示我們注意交通安全,那我們的出行得多安全。〉抢蠋煱l現了這樣的數據。
5.ppt出示數據:2014年,北京市中小學生因為交通事故受傷的人數是20000多人。有1000多人因為自己違反交通規則而導致死亡。
6.提問:這么多小學生發生交通事故,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過渡:是這樣嗎?帶著這樣的疑問,老師和學校的孩子們進行了課下調查,發現了中小學生上學、放學的路上存在著這樣現象,請你邊看邊思考,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呢? [活動目的與意圖]
學生通過課前收集交通“信號”的活動,對常見的交通“信號”有了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我組織搶答比賽的游戲,全班學生參與其中,他們在興趣盎然的比賽情境中認識更多的交通“信號”。組織游戲的同時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學生聯想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交通“信號”,力求教學回歸生活。
活動三:情境再現,怎樣遵守交通規則 (一)情境辨析:
1.教師ppt出示情境。車前猛跑、校車上打鬧、施工路段玩耍、馬路上玩輪滑四個情境。(教師語言描述或視頻等形式呈現)
過渡:上學放學的路上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現象?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說一說。
2.同桌交流。
小結:交通“信號”就是規則,聽從交通信號的指揮就是遵守交通規則。 板書:遵守
警察叔叔用兒歌提示我們——交通信號要記牢,平安出行要遵守。 過渡:為了維護道路出行秩序,保證行人和車輛安全出行,我國還制定了相關的法律,請交警叔叔為大家介紹一下。
3.交警介紹相關法律。(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相關法條。)可見,聽從交通信號的指揮,不僅是遵守規則的表現,更是知法守法的表現。 [活動目的與意圖]
感知身邊的法、生活中的法。
過渡:上學和放學的路上,大家是怎樣做的,會不會也讓老師十分擔心。我們一起看一看。
4.教師ppt出示本班學生道路出行的情況——走路看書、前方學校減速慢行、禁止停車的情境、過馬路要先看左,在看右的情境。(通過教師創設情境、視頻、聲音等形式呈現。)
5.提問:你想為誰點贊?你想提醒誰注意?
小結:老師也為你們點贊!不僅認識了交通信號,還聽從著交通信號的指揮,這就是遵守交通規則,安全出行、文明出行,真是知法守法講文明的小學生。
板書:安全 文明 [活動目的與意圖]
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充分發揮學校主導作用,與家庭、社會密切配合,拓寬教育途徑,創新教育方法,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教學中,教師摒棄了傳統的說教模式,將課前調查的學生上學路上的各種表現進行篩選,以情境辨析的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這樣一來,調研問題就作為一種教學資源,讓課堂鏈接學生的生活,課堂中分析的是學生自己的生活,幫助學生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學生能做得更好了,這樣的活動才是有意義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他們解決問題、探究問題的興趣。交流中教師注意及時總結歸納,學生認識到交通“信號”是規則,規則保障我們的安全,將大道理寓于一個個小故事中,體現德法兼修,突出實踐體驗。
過渡:上學、放學的路上,經過這樣的路口怎樣做才是遵守規則,安全、文明出行?
- 6 -
情境表演: 情境一:過馬路
1.觀看動畫片——《通過人行橫道時的注意事項》 2.提問:你又學到了什么新本領?
小結:希望同學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也要遵守交通規則,安全出行、文明出行,做知法守法講文明的小學生。
交警叔叔提示我們第二段兒歌——紅燈停,綠燈行,過路口時左右瞧。 過渡:上學、放學的路上,每天都上演著各種各樣的故事,老師選取了其中兩段故事,誰愿意和老師一起演一演第一段小故事。
3、教師創設情境:ppt出示圖片,行人將要通行的方向紅燈亮著,孩子上學快遲到了,左右觀看后發現沒有車輛、也沒有警察,家長準備領著孩子過馬路。
針對學生的表現教師引導:
(1)如果小演員跟著家長跑過馬路:提問:你對我們剛才的行為,有什么看法?辯解:我們只是偶爾一次啊。
(2)如果小演員在猶豫,在家長的再三催促下,仍然遵守規則。提問:同學們,你們猜一猜,他在想什么?你怎樣看待這件事?
小結: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聽從交通信號的指揮,遵守交通規則,安全出行、文明出行,做知法守法講文明的小學生。
過渡: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段小故事。
情境二:各行其道
ppt出示情境:熱熱鬧鬧的馬路上,行人、自行車、汽車分別走在各自的道路上,(第二張ppt)有兩個步行的小學生,一個走在人行道上,一個走在自行車道上(第三張ppt人行道的小學生指著自己的路對另外一個小學生說)他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請你來做配音演員,為他們配音吧。
1.配音。(介紹自己的角色,想為誰配音。小觀眾認真看,仔細聽。) 2.提問:小觀眾們,你們贊同他們的說法和做法嗎?
3.續演:如果你和自己的小伙伴上學、放學也走在這條路上,你們打算怎樣做?請你繼續演一演。
4.評價:其他同學,你們欣他們什么?你還有什么疑問?
小結:老師欣賞你們的做法,因為你們懂得聽從交通信號的指揮,車輛和行人各行其道,遵守交通規則,安全出行、文明出行,真是知法守法講文明的小學生、
交警叔叔提示大家——兒歌:各行其道秩序好,安全上學不遲到。 [活動目的與意圖]
在法治教育中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根據學生實際,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習慣,學生在學校生活的實踐中感受法治力量,培養法治觀念,學生以適當方式研究法治問題、參與法治實踐。情境表演的方式能有效吸引學生參與活動,在情境再現和表演中,學生能積極參與,指出問題,并予以糾正錯誤行為。學生在活動中鞏固知識,提升認識水平。教學將安全教育用生動的形式予以落實。
四、總結:
小結:交通信號就是交通規則,它們伴隨著我們每一天的生活,我們要不斷增強交通安全意識,遵守交通法規,安全出行、文明出行,做一個知法守法、講文明的小學生。最后,讓我們一起齊讀兒歌。 [活動目的與意圖]
在最后時刻,教師再次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兒歌方式總結全課,淺顯、輕快的兒歌,以它生動活潑的獨特語言方式,深入孩子的心靈,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隨著兒歌深深根植在學生心中。
板書設計:
交通“信號”
教學設計特點分析
一、回顧生活,找尋意義
回顧是一種精神反芻,通過回顧,我們品味過去,在自己的經驗中發現和找
到有價值的東西,所以我們常說“讓歷史告訴未來”;仡欉^往是品德課上獲得最重要、最有價值學習資源的方式。課堂上我經常反問學生:你在哪里也見過這樣的交通“信號”?車輛行人是怎樣做的?你有沒有過類似的體驗?這些不只是
交通信號
圖片
遵守
規則
安全 文明
- 8 -
將過去的生活最為課程資源,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教會學生“會生活”的方法——當我們不清楚的時候,可以看一看以往你對類似問題的處理方法,看一看別人處理問題的方法,從而學會從容鎮定地面對新問題、面對新挑戰。從過往中提煉生活方式的智慧,確定怎樣做才是明智的,才是知法守法、講文明的表現。
二、飽含情感,感染學生
交通規則是理性的,學生學習交通規則的過程應該是感性的。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講臺雖然不比舞臺,教師也不比演員那樣,但教師卻不能不飽含深情。教學過程中,我選取了生活中一個個小故事,擷取了生活中一幕幕情境,其中都賦予教師的良苦用心和深厚情感,課堂上教師以包含情感的語言引發學生情感的波瀾,撥動學生情感的琴弦,引起情感的共鳴。玩拋充氣色子的游戲時,教師一連串的懸疑問題,激發了學生游戲的渴望和好奇心;模擬演練幫助露露過馬路的情境,教師生動的語言描述,馬上喚起了學生幫助別人、展示自己本領的欲望……教師的語言要做到聲調抑揚頓挫得當,輕重緩急適宜,這樣造出的情境才更加真實、有吸引力,讓學生產生出親切感和信任感,從而更加樂于積極參與。
三、形象生動,貼近生活
法制教育在義務教育階段主要以基礎性的行為規則和法律常識為主,側重法治意識、尊法守法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因為一年級學生心理、生理的發展特點,我特別注重教學內容和方式的選擇,力求做到形象、生動,貼近學生實際,利用案例教學、實踐教學,從生活實踐中提煉案例,注重將核心理念、重要概念與學生生活實踐能夠接觸的事件相結合,與學生的理解能力相適應。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將“交通法規”的大道理寓于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個小故事中,采用了活動體驗的教學方法,創設情境,用豐富的生活資料和互動的教學形式來吸引學生,既懂得了交通“信號”是規則,又能遵守規則,做知法守法、講文明的小學生。
教學評價及反思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重視課程與兒童生活世界的聯系,讓課程變得對兒童有意義,這將有利于他們構建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根據這一依據,我覺得:關注學生的實際獲得,才能上出學生喜歡的道德與法治課,本次教學主要體現了以下兩方面的特點:1、讓課堂與生
活鏈接,讓學習對學生有意義;2、讓活動靈活多樣,讓學習對學生有興趣。
一、讓課堂與生活鏈接,讓學習對學生有意義
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編寫是按照兒童的生活路徑,以兒童的成長與發展的生活邏輯為核心進行設計。教學的主體是兒童,教學內容是兒童的生活。堅持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關注兒童的經驗,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兒童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學習。教學的目的是促使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獲得發展,在學習過程中,讓小學生感受到,我學習的內容對我的生活有作用,幫助我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我能做得更好了,這樣的活動才是有意義的活動。所以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擷取了大量學生生活中的事例和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分析和尋找答案,比如:找一找學生上學、放學經過的路上,是什么指揮著、提醒著行人和車輛,初識交通信號;在此基礎上深入生活再討論,并找找身邊的交通信號,認識更多的交通信號,認識到交通信號是規則;再現學生生活中的情境,進行辨析、表演,一系列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習內容,把課堂和學生的生活進行了鏈接,學生體會到他們在分析自己正在進行的生活,學習內容對他們是有意義的。
教學中我將法治教育內容落實到學科課程的教育目標之中。綜合采用故事教學、情境模擬(如法庭模擬)、角色扮演、案例研討、法治辯論、價值辨析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多種法治教育資源、形式予以整合、提升,形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環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
二、讓活動靈活多樣,讓學習對學生有興趣
一年級的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玩耍,注意力容易分散,不適合長時間學習,而當他們做一件喜歡的事時,則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根據這一特點,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從枯燥無味的知識講解和簡單的行為操練中解脫出來,游戲、故事、兒歌、表演等來吸引小學生飽含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完全感受不到任何學習的壓力和負擔,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完成學習。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