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赤壁賦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統編教材必修上冊《赤壁賦 蘇軾》山東省淄博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統編教材必修上冊《赤壁賦 蘇軾》山東省淄博
悟天地之水月,得自在之人生
——《赤壁賦》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了解作品“以文為賦”、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咀嚼文辭之美。(語言建構與運用)
2.涵泳誦讀,體會赤壁水月之境、水月之思、水月之悟,感受蘇子樂觀曠達的情懷。(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
3.領略中國文人寄情山水、獨抒性靈的文化審美特征。(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
【學習重點】
涵泳誦讀,體會赤壁水月之境、水月之思、水月之悟,感受蘇子樂觀曠達的情懷。
【學習難點】
領略中國文人寄情山水、獨抒性靈的文化審美特征。
【教學方法】
學案導學 誦讀法 比較閱讀法 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與學生互動交流游玩之樂。
沉浸于山水之中,我們的心靈總能得到愉悅,正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千年之前,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蘇軾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面對著江風明月,感慨萬千,寫下了被后世評為“以江山風月為骨,人生哲理為宗”的《赤壁賦》。
(比較蘇子與我們游玩的不同,引出背景。)
二、淺嘗:正音習文,感知“水月”
1.指定學生朗誦課文,重點進行正音和斷句。
2.自由誦讀,檢查預習情況。根據學生導學案中表格填寫情況,釋疑并強調重點字詞句,積累文言知識;初步感知作品基本情感變化。
|
押韻 |
積累文言字詞 |
直接情感詞語 |
第一段 |
間 天 然 仙 |
既望 屬 白露 縱 如 凌
茫然 乎 馮 |
|
第二段 |
槳 光 方
慕 訴 縷 婦 |
于是 扣 溯 流光 舞 泣 |
|
第三段 |
稀 飛 詩
昌 蒼 郎
東 空 雄
鹿 屬 粟
窮 終 風 |
正 危 西 東 方 下 固
漁樵 侶 友
何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 |
|
第四段 |
往 長
瞬 盡
主 取
月 竭
色 適 |
夫 卒 蓋 茍 雖 是 適
而又何羨乎 |
|
第五段 |
酌 藉 白 |
既 相與 乎 |
|
【設計意圖】
通過預習學案、學生活動和課堂釋疑積累文言知識,完成部分學習目標1。
三、慢酌:親近“水月”,品詞味情
1.第一、二段:感“水月”之境,品跌宕之情
(1)比較閱讀,體會文賦之美
點撥一:(出示PPT)比較《記承天寺夜游》與本文語言表達上的不同
①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改寫:元豐五年七月十六日夜,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學生回答效果不同之處,體會整句的音韻之美。
(
引導學生體會賦文句式整齊的特點。)
點撥二:(出示PPT)按照句式整齊的原則,將原文后一部分全部改成整句,體會表達效果的差異
②原文: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改寫: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詩,歌窈窕章。須臾,月出東山,徘徊斗牛。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學生回答效果不同之處,體會整句與散句相結合的靈動之美。
(
引導學生體會賦文駢散結合的特點。)
小結:這篇文章的語言特點就是整句和散句相結合,在整飭中寓于變化,靈動而活潑,再加上押韻,極具韻律的美感。這正是題目中“賦”這一文體的特點之一,它是介于詩歌和散文詩之間的一種文體。(出示PPT,介紹“賦”這一文體)
【設計意圖】
通過比較閱讀活動,吟誦指導,完成學習目標1。
(2)賞讀,感受水月之境
第一段主要寫了作者夜游赤壁,主要是圍繞哪些景物來寫的?作者心情如何?
引導學生關注“水”與“月”兩個主要意象,并進行朗誦指導,在誦讀中體會作者飄飄欲仙的“樂甚”情思。
(3)品讀,體會樂而轉悲的情感跌宕
品讀一:簫聲之嗚咽
引導學生關注“簫聲”之嗚嗚然,作者用比喻、想象、夸張的手法,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咽、宛轉纏綿。引導學生誦讀時注意節奏快慢、聲音高低的處理。
品讀二:歌詞之悲情
文中說簫聲是“倚歌而和之”,簫是為歌聲伴奏的,歌詞已然有悲意,何處有所體現呢?
(PPT)補充屈原“香草美人”知識。
(
引導學生賞析簫聲的凄切悲涼、宛轉纏綿的特點。)
2.第三、四段:探究主客之對話,感悟“水月”之情理
(1)以同桌為單位,左邊的同學是蘇子、右邊的同學為客,分角色朗讀,注意體味其中的情感。
(2)同角色的同學以前后為單位組成小組,思考交流相應問題。
①客
杜甫的《登高》有人體會到其中的“八重悲意”。你從客的話中體會到了幾重悲?
教師引導:英雄安在?(已逝)——吾輩凡夫俗子——人生短暫——個人渺小——求仙不得。
其中寫孟德最多,作者評價曹操為“一世之雄”,品讀這一句,感受曹操那種躊躇滿志、豪氣沖天、不可一世的英雄氣概。引導學生從“而今安在哉”中體會其中蘊含的巨大幻滅感:當年叱咤風云的蓋世英雄,如今已煙消云散,只有眼前浩渺的江水,奔騰不息,深沉的悲痛之情油然而生。這種悲到最后竟然由人及物,浸染至自然的“風”中。
②蘇子
A.根據蘇子的話,選用原文中的詞句填空。
變者: 水因 而變,月因 而變;
不變者:水因 而不變,月因 而不變。
可取之物有: ;莫取之物為: 。
B.感悟蘇子的思想,選詞填空。
蘇子勸慰客,不要只看見 (變化、不變)的一面,還要看見 (變化、不變)的一面;盡情享用
(可取之物、莫取之物)。
(3)學生自由回答問題,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并總結。
提問一位客:你有沒有聽懂剛才蘇子的話?有沒有被說服?
教師引導:這一段充滿了哲理的思辨。比如,現在的你還是剛才回答問題的你嗎?是,又不是。從變化的角度看,不是,你永遠回不到上一秒;從不變的角度看,你分明還是你!如果我們一味沉溺于變化中不可自拔,該是多么痛苦的事啊!明明眼前有這清風明月,賞心樂事,為何不盡情享用呢?忘記得失,享受眼前,豈不快哉!
(
引導學生理解蘇子“變與不變”的辯證哲理,從“取與莫取”中感受其灑脫豪邁的氣度、樂觀超然的人生境界。)
3.第五段:物我相忘,主客盡歡
提問:真的有這么一番主客的對話嗎?
學生自圓其說即可。
教師總結:主客答問是賦的傳統手法,在《莊子》、《離騷》中就有這種主客問答的形式;蘇軾借此抒懷,有無真正的客人并不重要。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是蘇軾內心的兩個我在進行對話。
全文結尾“不知東方之既白”,這不僅僅是天邊已泛白,更是作者蘇子心中已經亮堂了。欲見空明之月,須得空明之心。當蘇軾帶著滿身傷痕從烏臺的大牢中流放至此,他怎能不心灰意冷,落寞悲痛?于是,蘇軾開始化為“東坡”,在黃州,他在居所的東坡上開墾荒地、植樹、筑水壩、種時鮮蔬菜、調制美食、建雪堂、三詠赤壁、為“快哉亭”命名,也為自己取號為“東坡居士”……在對自然的觀照和人生思考中,努力尋找到了“高層次的精神救贖”,超越了一己的榮辱得失。誠如王水照先生所說:“一個偉大的人物之所以偉大,并不是因為他身上沒有弱點,而是因為他能夠克服并超越這些弱點。”這就是蘇軾,明白了生活的真相卻依然熱愛生活,這才是真正的熱愛生活,這才是真正的樂觀曠達!
【設計意圖】
圍繞“水月”意象,品味感悟其景、其情、其理,完成學習目標2。
四、深味:觀照“水月”,浸潤文化
《赤壁賦》以“江山風月為骨”,“水、月”一直貫串其中。文中情感起伏跌宕,那么文中的“水”與“月”是否也有變化呢?
|
情感 |
水月 |
變化 |
第一段 |
樂 |
月:月出于東山之上
水:水波不興 水光接天 |
|
第二段 |
悲 |
水:擊空明
月:溯流光 |
|
第三段 |
月:抱明月而長終
水:羨長江之無窮 |
第四段 |
水:江上之清風
月:山間之明月 |
第五段 |
喜
(樂觀曠達) |
水:相與枕藉乎舟中(水中舟)
月:不知東方之既白(月落) |
|
引導學生重新審視各段的“水”與“月”,根據表格內容思考其變化,判斷各段的水月是自然之水月還是人生之水月。
學生交流討論,各抒己見。
教師引導,明確水月也隨著作者情感的變化而變化,一開始作者“看月是月,看水是水”,然后“看月不是月,看水不是水”,最后“看月是月,看水是水”。當然,最后的“看月還是月,看水還是水”與一開始又不相同,這是經歷了人生喜樂悲歡之后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靜與坦然,一種從容與灑脫,達觀與超然!
再結合其他詩文,引導學生體會中國文人于山水中寄情,獲得物我相融、神與物契的精神境界,也即中國山水文化“天人合一”的審美特征。
(補充) 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李 白: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辛棄疾: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水月”之文化審美特征,突破難點,完成目標3。
結語:感謝蘇子,感謝《赤壁賦》,讓我們于水月之境、水月之思、水月之悟中感受到了他隨緣自適、樂觀曠達的襟懷,也讓我們一起領略到了美麗的中國傳統文化印記。希望在座的每一位老師、每一位同學,都能夠悟天地之水月,得自在之人生!
附:板書設計
《赤壁賦》
蘇軾
水月之境
水月之思 登山臨水 棲息心靈
水月之悟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赤壁賦”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人教統編教材必修上冊《赤壁賦 蘇軾》山東省淄博”,所屬分類為“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人教統編教材必修上冊《赤壁賦 蘇軾》山東省淄博”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99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