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琵琶行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 琵琶行并序》四川綿竹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 琵琶行并序》四川綿竹
《琵琶行》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聯系創作背景、知人論世,解讀詩歌;
2、進入詩歌情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悲劇美;
3、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體會敘事詩的抒情藝術;
4、深入理解白居易的詩歌創作主張;
5、在朗讀、吟唱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學情分析:
該班學生基礎差,自主學習、自我監督能力差,多數學生上課思想不集中,沒有閱讀的習慣,即使是借助課下注釋就可以疏通文意,但是仍需要老師監督引導方能執行;由于是理科班,學生普遍輕視“漲分”慢的語文課,故而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引流行歌曲入課堂,以俗解雅,以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進入詩歌情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悲劇美;
2、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體會敘事詩的抒情藝術;
難點:
在朗讀、吟唱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教學方法:
(1)正音順句,對照圈劃注釋,初解文本;
(2)誦讀入境,齊誦、自由誦讀“多措并舉”;
(3)誦讀+吟唱,聲情并茂體味詩情。
(4)PPT擴大課堂容量
教具準備:PPT
教學課時: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了解背景、作者,疏通文意,梳理小序。
一、情境導入
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因為音樂,讓他們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詩人白居易也在這個不朽的夜晚,踏著濕漉漉的詩行,平平仄仄地走著,一路灑下滾燙的淚水,沾濕了歷史的臉龐,引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鳴。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琵琶行》。【板書課題、作者】
二、了解有關文學常識和背景
1、簡介作者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中唐時期現實主義偉大詩人。青年時期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少年就以詩成,曾以《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到京城拜望大詩人顧況,深得贊賞。官至翰林學士、左拾遺、刑部尚書,有“兼濟天下”、“為民請命”的理想和信念,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寫下了不少揭露現實黑暗,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的“諷喻詩”,如《新樂府》、《秦中吟》等;長篇敘事詩有《琵琶行》、《長恨歌》等。白居易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2、簡介寫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遺官職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歲被改職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次年由于上書皇帝,言辭急切,被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先被貶為江州刺史,又被貶為江州司馬,《琵琶行》就寫于第二年秋天。
3、關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漢樂府,是樂府名曲之一,篇幅較長,句式靈活。歌、行、引是古體詩的三種形式,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平仄不拘,可多次換韻。
三、指導朗讀
1、注意讀音
予(yú) 倡(chāng)女 賈(gǔ)人
荻(dí) 錚(zhēng) 憫然(mǐn)
轉徙(xǐ) 潯陽(xún) 捻(niǎn)
抹(mǒ) 挑(tiǎo) 六幺(yāo)
舫(fǎng) 教坊(fáng) 紅綃(xiāo)
謫居(zhé) 還獨傾(huán) 間關(jiān)
嘔啞(ōu y。 嘲哳(zhāo zhā)
霓裳(nícháng) 鈿頭銀篦(diàn bì)
2、聽配樂朗讀
3、自由誦讀,不用照顧整齊,只要有感情,大聲讀即可。
四、引導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疏通小序及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五、梳理內容:
小序在文中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作用?
時間:被貶第二年的秋天
地點:湓浦口
人物:作者、客人、琵琶女
事情:送客聞琵琶、聽訴身世苦
說明了寫作緣由:同病相憐傷遷謫
奠定了感情基調:凄切傷懷
六、作業:
1、熟讀及背誦課文
2、《三維設計》P40-42
【板書】:
琵琶行
白居易
記敘文六要素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進入詩歌情境,初步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并領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悲劇美。
一、導入: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一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
二、請個別同學誦讀課文,【板書:課題、作者】
三、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琵琶行》這一首敘事詩,敘了什么事?
被貶潯陽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時偶遇了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他為其精湛技藝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兩人在琴聲中相互理解,產生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寫成。
2.故事中人物有誰?他們的人生經歷有什么共同點?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和琵琶女。
人生經歷共同點PPT展示。
3、按常理,兩人分別屬于不同的社會階層,白居易屬官宦階層,而琵琶女居于社會底層,兩人并沒有深入交往的社會基礎,他們何以成為“知音”呢?
因為他們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同是天涯淪落人”。
三、“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引導學生用原詩文回答,齊讀相關詩句,感受“淪落”之情)
(1)他們在哪里認識的?
明確:潯陽,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
(2)他們都是潯陽人嗎?他們從哪里來的?
明確:不是。他們都來自長安。
(3)他們在長安過著怎樣的生活呢?又是如何來到了潯陽?
A、誦讀序與第三節相關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
當年:艷蓋群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
【板書:京倡 商婦 怨】
B、齊讀課文注釋、序、第一節與第四節相關部分,了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
而今:謫居臥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凄凄。
【板書:京官 謫官 恨】
四、“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什么將素不相識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系在一起?
明確:音樂(琵琶聲)。
一個獨守空船,借樂訴怨;
一個送客江頭,有酒無樂。
一個善彈,一個善聽,
演繹出一出千古傳誦的知音故事。這正如潯陽樓楹聯所言:
楓葉四弦秋,棖(chéng ,觸動)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勾留江上別離情。
五、音樂是溝通詩人與琵琶女情感的橋梁,全詩寫音樂寫了幾個回合?
三個回合:PPT展示:【一聞琵琶(第一節)邀相見】,要求學生仿寫:
【再聞琵琶(第二節)訴淪落,三聞琵琶(第五段)青衫濕】。
七、作業:
1、背誦、吟唱課文
2、《三維設計》P43-44
【板書】:
琵琶行
白居易
京倡 商婦 怨
京官 謫官 恨
第三課時
教學目的:重點鑒賞詩歌的音樂描寫的部分,體會詩中音樂描寫的妙處,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體會該詩的描聲、抒情藝術,領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悲劇美,進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白居易的詩歌主張。
教學過程:
一、導入:請說一段中國古代與音樂有關的故事。(PPT展示)
二、誦讀課文【板書:課題、作者】
三、鑒賞詩歌的音樂描寫的部分,體會詩中音樂描寫的妙處,體會該詩的描聲藝術:
是什么樣的琵琶聲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一)一聞琵琶是什么樣的聲音,不知道,但可以從兩人當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調:悲涼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楓葉荻花秋瑟瑟”、“繞船月明江水寒”之際,顯然是借彈琵琶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歡慘將別”的主、客的情緒受到觸動,加重了離愁,以至“主人忘歸客不發”。
(二)一聞琵琶聞聲不見人,二聞琵琶見人再聞聲。第二節是重點精彩詩節,濃墨重彩地描寫了琵琶女的出場、彈奏情形和樂聲變化。
① 找出描寫琵琶女出場的名句,體會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場,舉止端莊,神態含羞,似有滿腹辛酸心事。
② 誦讀描寫彈奏情形的詩句,分析描寫內容和表現力。
調弦定音,非同凡響,聲中含情;信手續彈,聲聲含悲,心事無限;彈奏名曲,技藝高超。雖沒有具體描寫樂聲,卻為下面具體描寫樂聲做好了鋪墊。
③ 鑒賞具體描寫樂聲的詩句:
琵琶女的演奏讓詩人情感釋放出來,自己的感情之門打開了,情感宣泄而下。好,如果詩人只寫了演奏技法充其量只是琵琶演奏的教科書,但現在欣賞的是千古絕唱,我們就來欣賞詩歌中關于音樂的描寫,你認為哪些句子寫得特別好?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寫得非常好,因為詩人是從這里開始描寫音樂的,音樂的魅力在于其能抒發感情,琵琶女是一個演奏的高手,她通過自己的演奏訴說自己的哀愁,而白居易則是一個聽曲的能手,他通過聽琵琶女的演奏,從而由琵琶女的遭遇聯想到自己遭貶,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此句讓人想到那婉轉流利的琵琶聲從琵琶女纖細而微微顫抖的指間滑過,像花朵的露珠,光滑透明,一顆顆從葉面滑過,從葉間滴下,滴入聽者的心中,激起陣陣的漣漪,又像黃鶯在花下的啼鳴,唱著輕快婉轉的歌曲,精致而優美。漸漸地,弦聲緩慢,仿佛眼前的小溪不再快樂,它被冰阻塞著,發出冷澀的低泣,訴說著琵琶女心中難以言表的苦楚。舒婷說過“音樂把我卷走,在它明亮的激流中”,我覺得是音樂把白居易和我們卷走,在它善感而優美的韻律之中。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從兩個方面分析:一是音樂的方面,它前面說“凝絕不通聲暫歇”,“無聲”是對“聲暫歇”的高度贊賞,這就說明詩人白居易能理解琵琶女的那種遭遇。二是從感情方面,“無聲”,“于無聲處聽驚雷”,說明這時詩人和琵琶女的感情都處在一種激昂澎湃的時刻,而且它后邊說“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說明這也是一個基點,他們的感情也必須從這個基點才能噴泄出來。還有,“無聲”處應該是他們的一種思考,因為笛卡爾說過:“人是會思考的蘆葦”,經歷了一個高峰,一個低谷,他們一定有滿腔的愁緒,所以“無聲”處就能表現出這里面的感情。
“銀瓶乍破水漿迸”寫的音樂感特別強,力度特別重,琵琶女在抒發情懷的時候,撥弦就有很強的力度,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而詩人白居易與他同病相憐、同感而發,詩寫出來也有很強的氣勢。
描寫音樂不一定非要從音樂的音色音質來寫,還能從它的意境來渲染,用環境來烘托出音樂的美感,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給我們一種視覺和聽覺的美感,潯陽江上微波蕩漾,水面落花慢慢流,琵琶女的演奏已經停息了,但是,東船西舫卻悄然無聲,觥籌交錯,飲酒作樂的場面已經不再了,美妙絕倫的琵琶聲引人入勝,引發了每一個人內心的郁悶和苦痛,令人感慨萬千,在茫茫的江水上,只看到江水中倒映得又圓又亮的月亮,像一只盛滿憂愁的紐扣,輕輕一碰就會溢出來,而這個皎潔的月光,照亮了每一個人的內心,照亮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思想,這不禁讓我們想到了白月光的歌詞——“白月光,照天涯的兩端,白月光,心里某個地方,那么亮卻那么冰涼,每個人都有一段悲傷,想隱藏卻欲蓋彌彰”。琵琶聲并沒有直接抒發將人們引入一個凄清和悲涼的意境,但是,人們首先是沉浸在琵琶女的悲涼中,后來,人們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的悲涼中,這既渲染出當時凄清的氛圍,又襯托出琵琶女彈奏的高超技藝,給人造成的感覺就是余音繞梁。
把無形的音樂寫出來使人感知,仿佛能讓人聽到,這是一件難事,白居易這首詩的第二段,可以說是描寫音樂的絕唱,比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用珠落玉盤來形容聲音的圓潤,形象生動,我覺得在這里落的不僅是珠子,還有琵琶女心中滾燙的熱淚,接著又用冰泉冷澀來寫聲音的間歇,在間歇中琵琶女心中壓抑醞釀已久的深深的惆悵,終于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漿一般。
最后一句,“四弦一聲如裂帛”,白居易和琵琶女,一個筆下寫幽情,一個弦上彈真情,兩下里都有一樣的愁,詩人用濕漉漉的詩行寫出了用濕漉漉的眼淚浸泡得濕漉漉的心。所以此句寫的音樂有一種質感,如裂帛,不僅說琵琶女的心碎,而且說詩人被貶九江之后,他的偉大抱負都被撕裂了。而且,四弦齊鳴,干脆有力,將情感直白的表現出來,而樂曲收束戛然而止,沒有了嘔啞啁哳,留給我們的是深深的回味。
第二段不僅寫了音樂,而且寫了音樂背后的情感。人們都說詩人是多情的,但分明是塵世太污濁、黑暗,詩人報國無門,無路請纓,他們只能在詩歌世界成為士大夫,卻在塵世成為遺棄兒,滿懷的愁怨,只能暫時被仙樂似的琵琶聲,甘醇的杜康酒澆滅,詩人的命運是苦楚的,他不能一醉方休也不能沉醉千年,他們醒來后只能繼續他們飄泊的人生路。
而“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拔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幾句,還可以讀出一種生命搏發的氣息,那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一種搏發,這個“鐵騎突出刀槍鳴”讓我們想起了項羽在垓下突圍的一個場景。那是對生命的最后一個寄托,至少他是一個英雄。然后呢?“曲終收拔當心畫”就好像項羽在烏江自刎的一個場面,一代英雄就在烏江里面,跟烏江向遠方長流,而且流到現在,還會一直流下去。我覺得生命就是一種鳳凰涅槃。縱使前面有這些“別有幽愁暗恨生” 之類的,但是生命最終是一種激越的像流星一樣的存在,流星是注定要隕落的,生命也終究會消失,但是你最后要留給生命的是什么?應該是最后閃耀的那一瞬間,而且流星會把它的夢,會把它的光明也留在天空中,而且會留很遠。我覺得詩人在這里呢,雖然志向得不到實現,但是,他的理想還是有的,人不能沒有理想?傊诙,作者在寫法上是聲色俱佳,音文相融,詩人為我們描寫了一個楓葉飄零的夜晚,瑟瑟的秋風,“來的清,來的靜,來的悲涼”——《故都的秋》。
(三)小結:本文描寫音樂的方法!景鍟
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詩人把音樂的音高、節奏、旋律都能用比喻,用畫面形象生動地寫出來,給人以無限的聯想,把無形的音樂化為有形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幽咽泉流冰下難”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把抽象的東西具體的表達了出來,并能區別音調音色的變化,有了畫面感。把無形的音樂寫的有形,好!【板書】
雙關:“幽咽”,有雙關的意思的詞就能把音樂的韻律和節奏表現出來!景鍟恳暵牻Y合【板書】疊詞、擬聲詞【板書】動靜結合:有聲和無聲的對比。“我們教室里非常的靜,連一根針掉到地上都能聽到它的聲音”【板書】
側面描寫:白居易寫他聽了琴聲后“青衫濕”!景鍟
四、研究性探討:白居易的詩歌主張
琵琶女先為京倡,后為商婦,在當時備受侮辱與損害,她的凄涼的身世,是由于個人原因,還是由于社會原因?
當然是社會原因,因此可以說,琵琶女的悲劇是社會悲劇。我們稱白居易為琵琶女的知音,是因為白居易能夠從琵琶女的演奏中讀懂她的內心。白與琵琶女本屬毫不相同的兩個社會階層,但白居易卻有意在作品中反映下層人民的疾苦,這與白居易的創作主張是完全一致的。白居易曾經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他對于生活在痛苦中的人民大眾懷有深切的愛憐之心。他愿意在他的作品中反映他們的生活場景,寄寓對他們的同情。比如《賣炭翁》。
詩人在刻畫琵琶女這一人物時,也反映了她所處的社會現實:世人重色輕才:“曲罷曾教善才服”(強中之強),“妝成每被秋娘妒”(美中之美),“五陵年少爭纏頭”(色藝雙全),“暮去朝來顏色故”(年老色衰),“門前冷落鞍馬稀”。商人重利輕情:“商人重利輕離別”——“夢啼幢淚紅闌干”,嫁作商人婦孤苦空虛而夢“少年事”,而夢中之景更增今日生活之可悲,故張弦代語,排遣愁緒,這正是“忽聞水上琵琶聲”一幕。正是這樣的社會現實導致了琵琶女的人生悲劇,顯然詩人對此是持批評態度的。這樣的寫作方向充分顯示了詩人胸懷天下蒼生的高尚人格,永遠值得后世景仰。
五、作業:
1、背誦、吟唱課文;
2、《三維設計》P45-46。
【板書】:
琵琶行
白居易
描寫音樂的方法
比喻
雙關
疊詞
擬聲詞
動靜結合
視聽結合
側面描寫
第四課時
教學目的:進入詩歌情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審美情趣,在朗讀、吟唱中進一步提高對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一、導入:
一千多年前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白居易被一支琵琶驚醒了,循著琵琶聲,詩人發現了自己,在鄱陽湖留下了兩行清淚。琴聲和著淚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這里仍然能夠聽到嘈嘈切切的琴弦——
二、誦讀、吟唱課文
正是一千多年前的這個夜晚,白居易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聲響在詩人的字里行間,撥弦的人輕攏慢捻,弦上的人醉不成歡,琵琶聲漸行漸遠,在心頭響起,在詩里隱沒,書案前,只留下江州司馬,淚濕青衫。
三、探究詩人的感受
那么在江州司馬和琵琶女這兩個人物中,誰的分量更重一些?
【板書】琵琶女。詩歌不僅重點描繪了琵琶女的高超琴藝,而且詳細敘述了琵琶女的不幸身世。
詩人是作為什么形象出現在詩歌中的?
琵琶女的知音。詩人精通音樂,不僅能欣賞旋律,而且能用詩歌語言描繪音樂,更重要的是,詩人能夠透過音樂的旋律讀懂琵琶女的內心。
詩人這位知音聽了演奏,有什么感受?請用原文的話回答。
正如詩人所云:“我聞琵琶已嘆息。”
詩人為何嘆息?
詩人嘆息之后寫到了自己的經歷,顯然琵琶女的演奏觸動了詩人的隱痛。
四、關于琵琶女彈奏的曲子討論:
假如說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調,能不能激起詩人內心如此強烈的情感?
不能。江南小調所表達的是一種歡快的、流暢的感情。琵琶女當時彈的應是《霓裳》和《六幺》這些京都流行的樂曲,詩人在京城經常聽到這些曲子,所以此刻又聽到才會比較感傷一些。
所以,最能刺激詩人敏感的神經,撥動他那脆弱的心弦的是什么?是因為地域的東西,還是因為音樂本身所代表的什么?從小序中找最能反映詩人受音樂影響而導致情感波動的句子。
錚錚然有京都聲。
大家覺得京都長安對于詩人意味著什么?為什么聽到京都聲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強烈的憤懣,一改當初被貶到此地后的“恬然自安”,憂郁之情油然而生?
詩人是有著偉大理想的, 京都長安是他施展抱負的地方。詩人被貶之后,開始并不適應那種落魄的生活,但是他以為可以慢慢適應,然而琵琶女所演奏的“京都聲”又勾起了他對往日生活的回憶,讓他想起了以前在京城施展自己的才華,被皇帝重用的生活。他被貶之后表面上安于現狀,可是不能施展抱負一直是他心頭的一件憾事,琵琶女的演奏又讓他有了一種在江湖間落魄飄零的感覺。
“今夜聞君琵琶語”,“琵琶語”耐人尋味;正是通過琵琶曲,二人心靈溝通,情感相融!景鍟阂魳贰
五、關于“司馬青衫”
俗話說“ 男兒有淚不輕彈——”,白居易為何在一個素不相識的琵琶女面前淚灑青衫,我們是不是可以梳理小結一下了?【板書:淚】
詩人淚灑青衫,源于感傷:
①分別的感傷:送別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傷;
②風物的感傷:湓浦江口,風清月寒,楓葉飄零,荻花飄飛,睹物傷懷;
③賞曲的感傷:琵琶女憤激幽怨的曲調引發了詩人的情感共鳴;
④聽訴的感傷:琵琶女的悲劇命運激起了詩人深深的憐憫;
⑤自我的感傷:詩人早年,才華橫溢,譽滿天下,今朝淪落,孤獨幽怨。
傷別,傷物,傷曲,傷人,傷己,這諸多感傷交融一體,積累沉淀,不由得詩人悲愴滿懷,淚灑青衫!景鍟克,“同是天涯淪落人”是“淚”之內涵的集中寫照。另外,琵琶女與詩人萍水相逢,卻能以誠相見,理解詩人,借曲撫慰,可謂知己難覓,故而詩人激動得淚灑青衫。故:【板書】“相逢何必曾相識”同樣是“淚”之內涵的集中寫照。 這“淚”,既是詩人對被壓迫婦女的同情與尊重,又是對當時社會的控訴。
所以,在詩歌中,琵琶女是重心,但我們跳出詩歌看詩外的白居易,他塑造琵琶女這一形象,目的不僅僅在于表達對琵琶女的同情,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琵琶女的身上,借琵琶女訴說了內心懷才不遇的憤懣和傷感。
六、整合小結,強化感受
這位文人騷客,這位天涯歌女,因為音樂,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我們跟著詩人一路平平仄仄地走來,已經知道這濕漉漉的樂章分了三個回合:
一聞樂邀相見,
再聞樂訴淪落,
三聞樂青衫濕。
現在,請同學們將我們第一節課梳理出來的內容升級。
寫音樂三個回合:
一聞樂,聞聲不見人,邀相見情相觸;
再聞樂,見人再聞聲,訴淪落情相通;
三聞樂,知人重聞聲,青衫濕情相融。
PPT展示:“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在天涯。作者與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詩高處在此,不在他處。”——毛澤東《讀注釋唐詩三百首》批語)
七、再次誦讀、吟唱詩歌,提高感悟力
八、作業:
1、背誦、吟唱課文;
2、《三維設計》P47
3、《限時跟蹤檢測》P127
【板書設計】
琵 琶 行
琵琶女——音樂—— 白居易
淚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