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琵琶行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音樂之美——《琵琶行(并序)》第三課時_四川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音樂之美——《琵琶行(并序)》第三課時_四川省武勝烈面中學教學設計
音樂之美
——《琵琶行(并序)》第三課時
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琵琶行》是新人教版必修3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它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現在的語文教學越來越注重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其實在幾千年前詩人已經有了這種用文字去解讀其他藝術的意識和高超技巧。《琵琶行》就是一篇音樂與文字、與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文章。
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
一、教學目標
1.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來表現音樂形象的藝術技巧。
2.體會音樂中流露的人物感情。
3.初步學習這種以文字表現音樂的寫作手法。
二、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品味音樂之美,分析作者在對音樂的摹寫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思維發展與提升:學習描寫音樂的方法,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聯想和想像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造: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并從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中解讀音樂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文化傳承與理解:提高審美情趣,領悟作者關注現實、同情和尊重受損害的下層婦女的可貴精神。
教學重難點
1.感受作者通過文字表現音樂形象的技巧手法。
2.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的曲調和演奏者、聽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
課前準備
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二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再加上前兩節課對字句的疏通和人物形象的賞讀,詩歌的字面意義學生已基本掌握。而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于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重點思考的問題。課前讓學生反復誦讀和相互交流才能彌補學生在鑒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1、教師播放琵琶古曲《霓裳曲》,讓學生用語言來表達自己聽后心中的感受。
2、教師小結:歷代用詩歌來表現音樂的作品很少,堪稱精品更是罕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謂描寫音樂的極品,今天我們就來賞析《琵琶行》中的音樂之美。
提問:是什么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系在了一起?(琵琶曲。)
二.鑒賞詩歌中的音樂描寫(琵琶女總共有三次演奏,重點賞析第二次演奏)。
1.請學生在課文中勾畫出寫音樂的句子。(提示:琵琶女共彈奏了幾次?)
2、賞析寫作技巧。
小組合作探究:詩人用了些什么手法來使大家感受到音樂的美?
第一次寫音樂:烘托(以人托聲)
第二次寫音樂:比喻、通感,疊詞,敘議結合,烘托(以人托聲、以景托聲)——正側結合
第三次寫音樂:疊詞、烘托——正側結合
3、畫出琵琶曲的起伏變化簡圖。
4.感受音樂的形象美。
讓學生想象“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語”等這些句子模擬的聲音,再讓學生揣摩這些聲音的特點,這樣學生將可獲得“粗重急促”、“親切細柔”“清脆圓潤”等音響上的認識。
5、選用詩人描繪琵琶曲的技巧描寫音樂。
6.請學生集體朗讀這些句子。
教師點撥:樂曲是有節奏感的,是起伏變化的,大家剛才沒有讀出樂曲的起伏變化,可能是大家還沒有體會到樂曲的情感變化。
三.師生合作探究:音樂與人物經歷以及情感的關系
1、是否能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呢?從詩中找出相關內容。
教師點撥:“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盤”,此時琵琶聲歡快明朗,清脆悅耳,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春時代。“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年輕的她色藝超群,名噪京華;“間關鶯語花底滑”至“此時無聲勝有聲”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年長色衰,又值社會動亂,“門前冷落鞍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婦,“轉徙于江湖間”;“銀瓶乍破水漿迸”至“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高漲,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輕別離”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也是對不公平社會現實的憤怒控訴!
2、學生通過琵琶女身世情感的變化再次朗讀,要求讀出感情的起伏變化。
四、主旨探究
1、學生探討:詩人在描繪琵琶曲時內心的感情。
白居易在談詩歌創作時說:“事物牽于外,情感動于內,隨感遇而形成于詠嘆。”(《與元九書》)這首詩就是因事興感之作。探討:詩人在描繪琵琶曲時內心的感情。
教師點撥:詩人是通過琵琶女彈奏琵琶和聽她訴說身世了解琵琶女的經歷的。詩人借助琵琶曲這一媒介聽出了琵琶女的“平生不得志”,感覺到她心中的“無限事”,聽其訴說則更是直接了解到她昔日的風光和今天的落魄。琵琶女的經歷,在某種程度上說和詩人有共同點。曾經詩人以極大的政治熱情參與朝政,憂國憂民,不顧身計,結果落得遠謫僻地,無所事事的下場,所以詩人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可以說詩人對琵琶曲的描繪正是自身身世的傾訴。
2、主旨的探究
“江洲司馬青衫濕”,詩人為何如此感傷?
詩人在“序”里的自述是進行再創造的主要材料,讓學生結合寫作背景概括出詩人政治失意,無辜遭貶,漂泊江湖,郁悶孤苦的仕人形象。再讓學生結合“醉不成歡慘將別”“同是天涯淪落人”“江洲司馬青衫濕”等句子感受詩人心境與情感。他的心境凄楚而悲涼,他的情感怨憤而又富有柔情,他能從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與自己的失意人生中找到情感的相通點,并能將這種情感的共鳴升華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達出社會變亂,政治衰敗帶給人民深重災難的深刻主題。
五.課文總結
琵琶女彈奏的琵琶曲之所以美妙動人,不只是因為她彈奏技藝的高超,更是因為她將自己的感情以及經歷融注于彈奏當中,白居易的《琵琶行》之所以千古傳誦,也不只是因為他使用文學技巧的嫻熟,更是因為他將自己的情感和心底的呼喊潛藏于文字之中。他的可貴之處不只在于將樂與情高度融合,更在于一位位曾任高官享厚祿的文人雅士與處于社會低層的琵琶女人生經歷的認可,其背后是對其人格的尊重。難怪“文章已滿行人耳”,胡兒能唱《琵琶篇》。
六.作業布置:
(1)延伸閱讀:試比較下面幾首詩與《琵琶行》中對音樂描寫的異同
聽箏 唐 柳中庸
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似逐春風知柳態,如隨啼鳥識花情。
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更入幾重離別恨,江南歧路洛陽城。
箏 唐 張祜
綽綽下云煙,微收皓腕鮮,夜風生碧柱,春水咽紅弦。
翠佩輕猶觸,鶯枝澀未遷。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嬋娟
聽趙秀才彈琴
唐 韋莊
滿匣冰泉咽又鳴,玉音閑澹入神清。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
蜂簇野花吟細韻,蟬移高柳迸殘聲。不須更奏幽蘭曲,卓氏門前月正明。
聽蜀僧濬彈琴唐 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附板書:
音樂之美
——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并序)》第三課時導學案
主備 | 周春玲 | 學科 | 語文 | 年 級 | 高二 | 執教 | 周春玲 | 審核 | 烈中高二備課組 |
課題 | 《琵琶行(并序)》 | 課 時 | 4 | 課 型 | 新 授 | 補充建議 | |||
教學目標 |
一、教學目標 1.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來表現音樂形象的藝術技巧。 2.體會音樂中流露的人物感情。 3.初步學習這種以文字表現音樂的寫作手法。 二、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品味音樂之美,分析作者在對音樂的摹寫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思維發展與提升:學習描寫音樂的方法,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聯想和想像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造: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并從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中解讀音樂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文化傳承與理解:提高審美情趣,領悟作者關注現實、同情和尊重受損害的下層婦女的可貴精神。 |
||||||||
教學重點 |
1.感受作者通過文字表現音樂形象的技巧手法。 2.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的曲調和演奏者、聽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 |
||||||||
教學難點 |
1.感受作者通過文字表現音樂形象的技巧手法。 2.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的曲調和演奏者、聽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 |
||||||||
教法 | 誦讀法 探究討論法 | ||||||||
學法 |
1. 誦讀法 2. 教師點撥法 3.合作探究法 |
||||||||
教 學 流 程 |
【教學過程】 【第三課時】 一.導語設計 1、教師播放琵琶古曲《霓裳曲》,讓學生用語言來表達自己聽后心中的感受。 2、教師小結:歷代用詩歌來表現音樂的作品很少,堪稱精品更是罕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謂描寫音樂的極品,今天我們就來賞析《琵琶行》中的音樂之美。 提問:是什么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系在了一起?(琵琶曲。) 二.鑒賞詩歌中的音樂描寫(琵琶女總共有三次演奏,重點賞析第二次演奏)。 1.請學生在課文中勾畫出寫音樂的句子。(提示:琵琶女共彈奏了幾次?) 2、賞析寫作技巧。 小組合作探究:詩人用了些什么手法來使大家感受到音樂的美? 第一次寫音樂:烘托(以人托聲) 第二次寫音樂:比喻、通感,疊詞,敘議結合,烘托(以人托聲、以景托聲)——正側結合 第三次寫音樂:疊詞、烘托——正側結合 3、畫出琵琶曲的起伏變化簡圖。 4.感受音樂的形象美。 讓學生想象“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語”等這些句子模擬的聲音,再讓學生揣摩這些聲音的特點,這樣學生將可獲得“粗重急促”、“親切細柔”“清脆圓潤”等音響上的認識。 5、選用詩人描繪琵琶曲的技巧描寫音樂。 6.請學生集體朗讀這些句子。 教師點撥:樂曲是有節奏感的,是起伏變化的,大家剛才沒有讀出樂曲的起伏變化,可能是大家還沒有體會到樂曲的情感變化。 三.師生合作探究:音樂與人物經歷以及情感的關系 1、是否能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呢?從詩中找出相關內容。 教師點撥:“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盤”,此時琵琶聲歡快明朗,清脆悅耳,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春時代。“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年輕的她色藝超群,名噪京華;“間關鶯語花底滑”至“此時無聲勝有聲”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年長色衰,又值社會動亂,“門前冷落鞍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婦,“轉徙于江湖間”;“銀瓶乍破水漿迸”至“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高漲,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輕別離”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也是對不公平社會現實的憤怒控訴! 2、學生通過琵琶女身世情感的變化再次朗讀,要求讀出感情的起伏變化。 四、主旨探究 1、學生探討:詩人在描繪琵琶曲時內心的感情。 白居易在談詩歌創作時說:“事物牽于外,情感動于內,隨感遇而形成于詠嘆。”(《與元九書》)這首詩就是因事興感之作。探討:詩人在描繪琵琶曲時內心的感情。 教師點撥:詩人是通過琵琶女彈奏琵琶和聽她訴說身世了解琵琶女的經歷的。詩人借助琵琶曲這一媒介聽出了琵琶女的“平生不得志”,感覺到她心中的“無限事”,聽其訴說則更是直接了解到她昔日的風光和今天的落魄。琵琶女的經歷,在某種程度上說和詩人有共同點。曾經詩人以極大的政治熱情參與朝政,憂國憂民,不顧身計,結果落得遠謫僻地,無所事事的下場,所以詩人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可以說詩人對琵琶曲的描繪正是自身身世的傾訴。 2、主旨的探究 “江洲司馬青衫濕”,詩人為何如此感傷? 詩人在“序”里的自述是進行再創造的主要材料,讓學生結合寫作背景概括出詩人政治失意,無辜遭貶,漂泊江湖,郁悶孤苦的仕人形象。再讓學生結合“醉不成歡慘將別”“同是天涯淪落人”“江洲司馬青衫濕”等句子感受詩人心境與情感。他的心境凄楚而悲涼,他的情感怨憤而又富有柔情,他能從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與自己的失意人生中找到情感的相通點,并能將這種情感的共鳴升華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達出社會變亂,政治衰敗帶給人民深重災難的深刻主題。 五.課文總結 琵琶女彈奏的琵琶曲之所以美妙動人,不只是因為她彈奏技藝的高超,更是因為她將自己的感情以及經歷融注于彈奏當中,白居易的《琵琶行》之所以千古傳誦,也不只是因為他使用文學技巧的嫻熟,更是因為他將自己的情感和心底的呼喊潛藏于文字之中。他的可貴之處不只在于將樂與情高度融合,更在于一位位曾任高官享厚祿的文人雅士與處于社會低層的琵琶女人生經歷的認可,其背后是對其人格的尊重。難怪“文章已滿行人耳”,胡兒能唱《琵琶篇》。 六.作業布置: (1)延伸閱讀:試比較下面幾首詩與《琵琶行》中對音樂描寫的異同 聽箏 唐 柳中庸 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似逐春風知柳態,如隨啼鳥識花情。 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更入幾重離別恨,江南歧路洛陽城。 箏 唐 張祜 綽綽下云煙,微收皓腕鮮,夜風生碧柱,春水咽紅弦。 翠佩輕猶觸,鶯枝澀未遷。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嬋娟 聽趙秀才彈琴 唐 韋莊 滿匣冰泉咽又鳴,玉音閑澹入神清。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 蜂簇野花吟細韻,蟬移高柳迸殘聲。不須更奏幽蘭曲,卓氏門前月正明。 聽蜀僧濬彈琴唐 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
||||||||
教學反思 | 通過學習,學生不僅明白閱讀詩歌的方法,還掌握了描寫音樂的技巧,還明白要使描寫出彩,應該注意抓住事物的特點去寫,還應傾注作者的感情。 | ||||||||
課外精粹 |
《聽箏》《箏 》《聽趙秀才彈琴》《聽蜀僧濬彈琴》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