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下)(統編)世界的“互動”與“變動”——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_四川省成都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高中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下)(統編)世界的“互動”與“變動”——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_四川省成都
世界的“互動”與“變動”
——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下)第7課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
四川省成都市航天中學校 宋永芳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是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三單元“走向整體的世界”中的第7課。縱觀教材,第6課為《全球航路的開辟》,主要講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條件和過程,本課承接上文,探究新航路開辟的影響;第四單元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本課于此發揮了引出下文的作用,因為新航路開辟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西方社會轉型。在承上啟下的作用中,本課生動地說明了新航路的開辟使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變革時代。
2.教材內容:
本課共分為三個子目,分別是“人口遷徙與物種交換”、“商品的世界性流動”和“早期殖民擴張”。新航路開辟引發了世界范圍內所發生的人種、物種的遷徙與交換,以及商品的全球流動,從而使全球建立了初步聯系;伴隨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世界文明格局發生改變,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變革時代。
3.教學立意
新航路開辟推動世界走向整體,但充滿了野蠻、殘暴的色彩。在全球聯系日益緊密的環境下,世界各文明的交流應是平等、和諧、包容和互鑒的,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和平、開放、合作,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本課明線:新航路開辟后世界的“互動”和“變動”
本課暗線:西歐崛起的過程充滿血腥殘暴,當今全球化過程中應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1.授課對象:
高二文科班學生
2.認知:
已經學習了人民版教材中的《開辟文明交往的航線》和《血與火的征服與掠奪》兩課,對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條件、過程及影響和早期殖民擴張的史實已經有了了解,但未接觸過統編版教材,對新的角度和新的知識缺乏認識。
3.能力:
擁有一定學科認知型學習能力,初步具有獨立思考意識和一定的探究能力,但大多缺乏
深度學習必備的批判思維、創新能力等,且多數視野較狹窄,學科核心素養不足。
1.課程標準:通過了解新航路開辟所引發的全球性流動、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和能力的改變,以及對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
2.素養落實:
▲通過時空定位和史料分析,幫助學生梳理新航路開辟所引發的全球性流動的史實,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 時空線索分析能力以及辯證認識歷史事物的能力。
▲通過對“三角貿易”、“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等概念的歷史解釋,幫助學生梳理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
▲通過對史料、史實的總結歸納,認識世界格局的演變和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培養學生歷史邏輯的構建能力,引導學生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
▲通過明確歷史上和當今中國在全球化發展中所做的貢獻,樹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的家國情懷。
3.教學重難點:
依據:學情、課程標準和教材分析
重點: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認識世界格局的演變和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
難點: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
四、教法學法
1.教法:地圖教學法、史料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問題驅動法
2.學法: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思考歸納五、教學過程
【導入】時事新聞“蘇伊士運河”堵塞造成的經濟損失視頻。
設計意圖:時事導入起激趣作用,讓學生初步體會“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全球聯系的緊密性。
進而引出話題新航路開辟對世界聯系建立的影響,直入主題。
再呈現兩張圖片,讓學生觀察回答變化。
1420 年歐洲人認識的世界范圍 1620 年歐洲人認識的世界范圍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對比,指導學生從“時”和“空”兩方面比較,發現新航路開辟導致人們有了新的全球性視野。那么還有哪些影響?自然過渡到新課環節。
【新課學習】一、世界的“互動”
1.人口的遷移探究一:根據材料一和教材內容,指出新航路開辟后人種分布的變化并分析原因。
材料一 實際上,1500 年以前,存在著世界范圍內的種族隔離。黑種人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太平洋的少數島嶼上,蒙古種人聚居在中亞、西伯利亞、東亞和南北美洲,高加索種人聚集在歐洲、北非、中東和印度。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
|
|
16世紀以來世界人種分布
設計意圖:通過地圖和文字史料,設計問題,深度挖掘地圖,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素養。
2.物種的交換
探究二:根據材料二,歸納物種交換對明清中國的影響。
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糧食作物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逐漸得到推廣。番薯“畝可得數千斤,勝五谷幾倍”,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緩解了“民食問題”,人們遂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勞力和土地等去發展經濟作物,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響。而糧食生產革命和人口爆炸互為因果,清代以來,人口壓力不斷增加,原本人煙稀少的廣大山區,因為“老林初開,苞谷不糞而獲” 和番薯“備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種遍野,“生齒日繁”。“棚民租山墾種,阡陌相連,將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隨水落,傾
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納。”
——據何炳棣、陳樹平等研究成果 |
“哥倫布大交換”
設計意圖:通過“哥倫布大交換”的解釋,讓學生理解隨著人口的遷移帶來動植物的交換甚至歐洲也將天花、麻疹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原住民的大量死亡,與之前的“入口的遷移”原因相呼應。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素養。
通過解題技巧的指導,引導學生閱讀文字史料,分析、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
3.商品的流動
探究三:對比兩幅地圖,指出新航路開辟后貿易路線的變化,并用箭頭完善世界貿易圖。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分析兩幅地圖,得出新航路開辟后海路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性大大提升,形成三大洋貿易齊頭并進的態勢,培養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素養。
如用語言描述印度洋貿易、大西洋貿易和太平洋貿易的情況,學生可能只會照著書念一遍。所以,教師呈現“世界貿易”簡圖,讓學生用箭頭完善,弄清三大洋貿易概況。這樣,
“世界貿易簡圖”完善后,學生一眼就能看出“世界市場雛形出現”,得出世界歷史形成,從而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自然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二、世界的
“變動”
1、世界歷史形成:由分散走向整體
小組討論:根據材料三、四和所學知識,你認為這一系列世界貿易中最大受益者是誰?請說明理由。
材料三 1500—1800年歐洲從美洲收到9.8萬噸白銀,其中3.9萬噸運往中國,5.9萬噸留在歐洲。總體而言,除了日本白銀之外,共識是1/3—1/2的美洲白銀流入了中國,合計大約有4億兩白銀流入中國。
——[德]貢德•弗蘭克《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
材料四 第一次國際分工已大規模地完成。世界正在成為一個經濟單位。南北美洲生產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亞洲提供各種奢侈品,而西歐則指揮這些全球性活動,并愈傾全力于工業生產。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設計意圖:通過開放性討論,激發學生思維碰撞,形成對世界格局在新航路開辟后發生變化的不同解釋,滲透辯證法思想,自然過渡到下一環節。
新航路開辟后意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等地中海沿岸的商業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里斯本等大西洋沿岸城市國際貿易的發展,是促使新的信貸金融機構以及股份公司交易所等相繼出現。
——《世界通史∙中世紀卷》 |
16 世紀,歐洲的黃金從 55 萬公斤增加到 119 萬多公斤……物價上漲使靠工資為生的工人實際工資下降,日趨貧困。按傳統方式征收定額貨幣地租的封建主,收入減少了。新興的資產階級靠使用廉價的勞動力和高價出售產品而得到好處。
——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
-
西歐崛起: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資本主義時代即將到來
-
多元文明格局被打破
設計意圖:通過歷史地圖和文字史料,對“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的內涵有了理解,進而認識新航路開辟對西歐社會轉型的作用,對非洲、美洲帶來的災難,為課堂升華做準備。
從而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
結尾升華: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們要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審視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和面臨的重大問題,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同世界各國的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在更多領域、更高層面上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不依附別人、更不掠奪別人,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世界建設得更加美好。
——2018 年 5 月 4 日,在紀念馬克思誕辰 2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格局變動得出西方的崛起是建立在侵略他國基礎之上的,引出當今中國在全球聯系發展中的貢獻,樹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的家國情懷。
【課堂小結】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 世界格局的演變
【當堂練】
1.(2021·全國乙卷高考·32)16世紀起,英國國王將大量特許狀授予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團體,成立特許公司。與此同時,歐洲許多國家掀起創辦海外貿易特許公司的熱潮。至18世紀末,特許公司數量已達數百個。這反映出該時期
A.資本輸出成為海外擴張的主要形式 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 C.劃分勢力范圍成為列強爭霸的焦點 D.殖民擴張呈現競爭格局
2.(2021·天津高考·10)1526年,一位非洲國王控訴說,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將他們賣掉,“以至于我們國家的人口正在大量喪失”;1549年,巴西的種植園已經有了非洲人勞作的記錄。據此可以佐證
A.世界市場的成型 B.工業革命的沖擊 C.三角貿易的初現 D.殖民體系的確立
3.(2017.11·浙江高考·20)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遠洋航行,甩開了橫亙東西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辟了歐洲與亞洲貿易交通的新孔道,終結了歐洲與東方陸路隔絕的狀態。其所產生的影響是( )
A.重新聯結傳統商路 B.國際勞動分工格局形成
C.世界市場快速形成 D.推動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設計意圖:通過三道高考試題,檢測學生本課的學習效果。學生上臺講解和教師補充講解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素養。
【課后探究】
歷史地圖承載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信息,揭示著事物的性質或歷史現象之間的聯
系,體現了歷史變化與發展規律。
比較圖 1、圖 2,提取兩項有關全球范圍內海上商貿之路歷史變遷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人教版高中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下)(統編)世界的“互動”與“變動”——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_四川省成都”,所屬分類為“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人教版高中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下)(統編)世界的“互動”與“變動”——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_四川省成都”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99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