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部編版高中新課程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優質課比賽(省賽)《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第三單元第7課《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蕪湖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部編版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優質課比賽(省賽)《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第三單元第7課《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蕪湖
《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第7課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
教學設計
一、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新航路開辟所引發的全球性流動、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和能力的改變,以及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部編版高中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三單元第七課,上承第六課《全球航路的開辟》,通過三個子目“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商品的世界性流動”、“早期殖民擴張”介紹新航路開辟后,人類由分散走向整體的重要轉折以及其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同時本課又影響了后面的內容。本課中歐洲人將通過殖民擴張、商業貿易、奴隸貿易掠得的財富轉化為資本,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封建制度瀕于解體,推動歐洲社會關系的深刻變化,是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根本原因。所以本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思維活躍,敢于質疑,樂于表現,還具有一定的團結協作能力,但在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上還需要教師進行進一步引導,以便激發其理性思考的潛能。對于《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的學習內容,高一學生已有一定的儲備知識,學生們又剛剛完成了第6課《全球航路的開辟》內容的學習,而全球航路的開辟正是全球聯系加強與世界格局演變的前提和基礎,所以,第三單元知識的內在關聯性和邏輯性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學生對相關知識學習的難度。另外,大量的圖片和文字資料以及貼近生活實際的常識性知識,使得學生對這一部分內容并不陌生。
四、教學目標
1. 在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概括新航路開辟后全球人口流動遷徙的趨勢和特點,運用相關史實說明全球物種交換的基本狀況并分析其影響。(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2. 認識新航路開辟后全球重要的幾大航海貿易線路及其特點,搜集材料理解太平洋貿易中的中日絲銀貿易與中菲墨之間的馬尼拉航線,探討明清時期白銀流入中國的影響。(史料實證、時空觀念、家國情懷)
3. 概括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國家殖民擴張的基本情況,并分析其影響,總結歐洲國家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4. 從歷史情境中體驗新航路開辟引起的人類歷史的重大變革,感悟人類歷史的多元性、共容性,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五、重點難點
1. 重點:新航路開辟的多方面影響。
如何突破:從全球聯系和世界格局兩個角度解析新航路開辟的多方面影響,引導學生通過材料閱讀、案例分析、分組探究的方式,從人口遷移、物種交換、商品流動以及殖民擴張等方面進行理解。
2. 難點:新航路開辟導致世界整體格局發生變化并推動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如何突破:以早期殖民擴張的史實為基點,選取中外權威學者論述,引導學生通過材料分析、史實梳理,認識新航路開辟以及早期殖民擴張對歐洲、美洲、非洲、亞洲等不同地區文明的不同影響,從而深化世界格局變化的理解;通過對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分析與理解,認識新航路開辟對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推動。。
六、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歷史,總有一些重要的時間節點,好比阿基米德的支點,足以撬動整個地球!
1500年,就是這樣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1500年前后,各種因素風云際會,各路豪杰踏浪揚帆,他們競逐海上,全球擴張,攪得四海翻騰,五洲震蕩,這個世界從此發生驚天劇變。
(設計意圖:時間是歷史的重要維度,以1500年前后這一重要時間節點為中心,引出本單元核心事件——新航路開辟,承上啟下,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
[新知學習]
這世界,……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
第一篇 這世界,從此一同(全球聯系初步建立)
1. 人口遷移
材料 15世紀末到17世紀,伊比利亞白人大舉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移民總數達15萬。到1590年,巴西的歐洲白人已有三四萬。與此同時,印第安人便開始了銳減和被滅絕的過程,16-17世紀時銳減了約90%。在印第安人銳減的同時,歐洲人又大肆獵捕黑人,運入美洲供奴役。 16-17世紀,英國人、法國人、荷蘭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堅人、加拿大人的主體。17-18世紀時,荷蘭人、英國人又大舉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張箭《地理大發現研究》
【合作探討】結合新航路開辟后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探討其產生的世界影響?
方向:“舊大陸”向“新大陸”(歐洲、非洲、亞洲向美洲、澳洲);殖民國家向殖民地;較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
影響:改變全球種族分布(民族和人種結構);促進新的民族誕生;推進世界物質人文交流(物種、疾病、技術、文化)
(設計意圖:通過材料分析,了解新航路開辟后人口遷移的概況,認識人口遷移對全球聯系初步建立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
2. 物種交換
材料 玉米和甘薯是印第安人培育的兩種重要農作物。哥倫布首航美洲時就發現了玉米和甘薯,并把它們作為禮物呈獻給西班牙國王和女王。此后,玉米在歐洲和非洲等地逐漸流傳開來。16世紀中期,玉米傳入中國,初稱“番麥”“西天麥”“玉蜀黍”等。聶初玉來在中國種植不廣,一度是皇家御用貢品,直到18世紀中期,玉米才在中國逐漸推廣,并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糧食作物。甘薯約在明朝后期從東南亞傳入中國,因來自番邦,又名“番薯”,萬歷年間已有相關記載。1594年,福建發生饑荒,政府大力推廣甘薯種植,到17世紀,甘薯成為百姓的重要食物。玉米和甘薯的傳入,大大增加了糧食產量,對明清時期中國人口的增長和貧瘠地區的開發產生了直接影響。
——《中外歷史綱要(下)》第7課“歷史縱橫”
【案例分析】結合教材第40頁“歷史縱橫”,以中國為例分析全球性物種大交換給人類歷史的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回答:豐富了食物種類,改善了飲食結構,改變了飲食習慣,推動人口增長,促進了一些地區的經濟開發,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
(設計意圖:全球性的物種大交換是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聯系初步建立的重要表現之一,以中國為例,通過案例了解物種交換的概況以及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知識遷移和內化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素養。)
3. 商品流動
材料 不同時期世界貿易路線(如下圖)
【宏觀視點】全球航路的開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性,形成了幾大貿易齊頭并進的態勢?
【分組合作 展示交流】學生課下分組研習,分別上臺介紹印度洋貿易、大西洋貿易和太平洋貿易的概況。
(設計意圖:以學生自主學習、分組合作探究并上臺交流展示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以及組織、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從唯物史觀角度分析理解歷史事物,培養學生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和時空觀念核心素養。)
圖四 主要的環球貿易路線(1400-1800)
印度洋貿易+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世界市場出現雛形
[篇章小結]
1500年以后,
人口遷移,族群混和;物種交換,新舊大陸;商品流動,世界市場;
從多元獨立到多維互聯,從孤立分散到會合整體,全球聯系初步建立;
這世界,從此一同!一同前行!
(設計意圖:對第一篇內容進行回顧小結,深化對新航路開辟以后以人口遷移、物種交換、商品流動為表現的全球聯系初步建立的理解,點題“一同”,為后一篇的“不同”埋下伏筆。)
過渡:歷史的發展從來都不是線性的,而是多維度的。新航路開辟后以后,這世界,從此一同!卻也因之不同!
第二篇 這世界,因之不同(世界格局重大變革)
殖民擴張
【對比分析】根據地圖并結合所學知識思考,新航路開辟后最先走上殖民擴張道路的是什么國家?試從擴張方向、殖民方式等角度比較二者的不同?
國家 | 方向 | 方式 |
西班牙 | 向西,美洲為主,以及菲律賓 | 廣建殖民地 |
葡萄牙 | 向東,亞非為主,以及巴西 | 建立據點,控制商路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