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秦始皇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歷史選修4第一單元第1課《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浙江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歷史選修4第一單元第一課《天下歸一,中華歸心—統一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浙江
《天下歸一,中華歸心——統一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課題分析:天下歸一,中華歸心——統一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在有形意義上的開疆拓土,推動了中國歷史的“天下歸一”;“第一個皇帝”則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上的創新,推動無形意義上的制度構建和文化認同,進而促進“中華歸心”。
教材地位:本課內容為《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選修的第一課,主要涉及秦始皇統一六國和鞏固統一的史實,評價秦始皇的歷史功過,與必修一《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一課在內容上一脈相稱,與《世界文化遺產》中的《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課相呼應。 二、學情分析
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進一步挖掘學生潛能。
知識:經過必修一學習已經知曉了秦統一的相關知識,但對秦始皇缺乏整體認識;能力:具有一定閱讀和概括能力,但解讀史料能力欠缺,也沒有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心理:求知欲望強烈,探索熱情高。 三、教學重點、難點
依據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設立重難點:
1、重點:秦始皇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史實,評價其歷史功過。 2、難點:理解秦始皇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初步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四、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和學情分析,依據課程標準,意在落實核心素養,設置如下目標: 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辯證、全面、客觀地評價秦始皇;把秦始皇的歷史功績分別置于當時的歷史環境和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去思考和評價,落實時空觀念;對文字、圖片、口述(傳說)等多種形式的史料進行解讀,促進史料證實;分析秦統一的背景,闡釋國家統一和政治制度建設、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深化歷史解釋;塑造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民族自豪感,更好地使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落地。 五、教法學法
史料解讀,導圖梳理,知識遷移、比較延伸,合作探究 六、教學流程
教學內容
教學行為
設計意圖
板 書
教師教學手段和處理方法
學生學習行為
2
導入新課
展示《史記》、《漢書》中的記載,從“劉邦、項羽眼中的秦始皇”
導入:“彼可取而代也。”“嗟乎,大丈夫當如此矣!”表明了兩人對出行時威風凜凜的秦始皇的無比羨慕,而正是這兩個雄心壯志的人在秦末戰爭中推翻了秦朝統治的大廈。那么后人和你是怎樣評價秦始皇的呢?
學生思考: 后人是如何評
價秦始皇的?自己如何評價秦始皇?
(1)創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習熱情。 (2)進行與本課內容先關的思考,為后面教學埋下伏筆。
講授新課:(一)1.有形意義上的開疆拓土:趨統趨強
(1)展示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得失》中的史料,引導學生分析秦統一實為“事勢所需”。
(2)展示黃仁宇《中國大歷史》中的史料并設問:黃仁宇先生為什么對秦的統一高度仰慕。 (3)幫助同學們分析秦統一的歷史背景——趨統:戰國時期正是奴隸社會向帝制社會轉型期,小農經濟的產生客觀上需要政權統一,各地間的聯系不斷加強也需要局部統一走向整體統一。趨強:遠離東方六國的秦國在商鞅變法后迅速崛起,在“遠交近攻”的方略下,迅速走上“橫掃六國”的道路!
(1)學生分析史料。 (2)結合課
前預習思考秦統一的背景。 (1)師生對話中進行知識拓展。 (2)分析秦始皇統一六國的
歷史環境,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歷史解釋。
趨統趨強
2、有形意義上的開疆拓土:“六王畢,四海一” 提問學生秦統一六國的進程和順序。
學生回顧必修一學習過的秦統一六國的經過。
(1)鞏固必修一已學知識。 (2)進一步落實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
“六王畢,四海一”
3、有形意義上的開疆拓土:統攝四方
(1)通過提問檢查學生課前預習情況:秦在各個方位上進行疆域
管理的措施。
(2)補充總結:這些是有形意義上的統一拓土:順勢統一,結束混亂;開疆拓土,四方歸綏
課前預習——課上作答——其他同學補充
完善
(1)強化秦始皇加強邊疆管理措施的識記和理解 (2)更好使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落地
統攝四方
3
(二)1.無形意義上的制度
開創:皇權至上、百官公卿
(1)展示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中的評論。
(2)點評學生課前繪制的中央
權力體系的思維導圖,并總結:互不相屬,互相牽制,互相配合,軍國大權最終操縱在皇帝一人手里。
(3)補充總結:制度對人的影響是無形的,它會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到人的日常生活和人的心理,制度開創——百官公卿,制度框架;皇權集中,國家向心。
(1)初步感受秦始皇制度創新的成就。 (2)完成課前的權力體系
思維導圖,并在課堂上展
示。
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加深對中央權力結構的
理解,促進教學重點的突破。
皇權至上、百官公卿
2.無形意義上的制度開創:“海內為郡縣”
(1)展示秦朝廷的一場辯論,引導分析這場辯論。
(2)總結學生關于分封和郡縣的對比發言,呈現表格:主要從實施條件、官吏產生的方式及權利大小,產生的影響等方面入手。補充總結:無形意義上的制度開創——海內郡縣,官僚政治;沿用千年,維護統一。
(1)學生分析王綰和李斯主張的各自理
由,并對秦始皇的抉擇做出判斷。 (2)對比分封制和郡縣制
通過秦朝廷辯論的呈現,突出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對比,進一步突破教學重點。
“天下為郡縣”
3.無形意義上的文
化認同:經濟交流、心理認同
(1)展示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中的論斷。
(2)深入講解秦的統一對經濟交流和文化認同的理解:貨幣、度量衡以及車軌的統一大大便利了各地之間的經濟往來,推動了南北互動和民族融合的進程;文字的統一更是便利了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增強了文化凝聚力和心理認同感,而萬里長城則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
根據課前預習回答問題:秦鞏固統一的其他措施,如統一文字、度量衡等。
(1)通過知識延伸,拓展學生歷史視野。 (2)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和核心素養
文化認
同
課堂階段性總結
利用思維導圖,總結秦始皇的歷史貢獻:有形意義上的開疆拓土,促使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態的締造,從此天下歸心;無形的制度開創和文化認同,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從此以
學生跟住老師的思路進行分析,對課堂內容進行階段性總結
(1)通過思維導圖,提升學生思維高度 (2)深化對秦始皇“千古一帝”的全面認
天下歸一、中
華歸心: “千古一帝”
4
后漸漸中華歸心?傮w而言,秦皇的功績,正如明代思想家李贄所說:自是千古一帝。
識。
(三)總體評價秦始皇:“千古一帝”vs“一代暴君
(1)拓展大討論:天下真的歸心了嗎:我們都知道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即使沒有孟姜女也會有張姜女、王姜女、李姜女……她們哭倒的不僅僅是長城,更是秦朝的統治大廈。而秦末農民起義爆發: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2)呈現正史《史記》和《封建論》、《過秦論》等政論性文字,引導學生得出秦始皇也是“一代暴君”的歷史結論。
(3)如果“歸心”了,為什么會出現“二世而亡”的現象,若是沒有剛剛我們為何又說“天下歸一,中華歸心”呢?學生回答后,老師對學生發言和秦暴政的表現進行總結。
(4)拓展和提升:秦暴政橫行,人心喪亂,二世而亡。所謂“天下歸心”,增強的是民眾對天下、對民族的認同感;而非百姓對政權的“民心所向”,得民心者方能得天下。也可見秦始皇開啟的是一個難以擺脫“人治”魔咒的時代!后世統治者只有心存百姓,實行仁政,才能既推動民族與文化認同,又得到“天下民心”。
(1)分小組大討論,各小組
派代表發言。 (2)在老師引導下解讀《史記》等史料,進一步認識秦的暴政,從而更全面地認識
和評價秦始皇。
(3)加強理解老師拓展出的
歷史現象和規律性問題
(1)引發同學們對秦暴政的
思考和討論,引出對秦始皇評價的另一個層面——暴政。(2)進行多方位史料解讀,落實“史料證實”的核心素養。 (3)提升學生對歷史規律性問題的認識:帝制社會無法擺脫“人治”的魔咒,君主要“存百姓”才能得民心。
“一代暴君”
課堂拓展延伸:初步探究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和方法:
(1)評價秦始皇后,順勢提出以下幾個問題:同樣是對秦始皇的
評價,不同人為何會有如此大的不同?對此,你有哪些認識?你認為評價歷史人物,應該遵循怎樣的原則和方法?
(2)老師總結評價歷史人物的標(1)學生小組討論,探討評價歷史人物的一般方法和注意問題。
(2)對老師總結的評價歷史
(1)引導學生,在唯物史觀指引下,史論結合的方法下,獲得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和一般
方法。
5
準和方法: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全面、辯證、歷史地看待歷史人物,尤其看其是否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和進步;應把人物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和背景中分析評價;由于所處時代、階級、立場不同,對同一歷史的評價也不盡相同,甚至大相徑庭;選取多個角度的史料,以求全面和多元評價;對于偉大歷史人物的功績,我們要懷著崇敬的心情去感悟。
人物的標準和方法進行進一步認識。
(2)為《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的后續學習打基礎。
課堂升華
展示china一詞的來源、秦時明月、萬里長城的圖片,引導學生情感升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帝制王朝秦的英文名字即為Chin,這也是China一詞的來源之一; 秦時明月,一直照亮著兩千年中華帝國的漫漫長夜;萬里長城,永遠支撐著中華各民族兒女的堅挺脊梁!
學生感悟,整體把握本課知識結構和課堂
落腳點。
(1)深化對本課主題和教學主線的認識 (2)情感升華,塑造學生的家國情懷。
課下作業
作業思考:中國傳統建筑講究坐北朝南,而兵馬俑坑卻在秦始皇 陵東側,兵馬俑又面朝東方,這是為什么?
完成課下作業思考
對本課學習的知識進行靈活運用
七、總體板書設計
天下歸一
趨勢趨強
“六王畢,四海一”
統攝四方
中華歸心
皇權至上百官公卿
“海內為郡縣”
文化認同
千古一帝
一代暴君
6
八、教學設計反思
1、本課涉及的歷史學、政治學的專業術語較多,如:大一統、統一多民族國家、文化認同、心理認同、多元一體等。
2、對同學們閱讀史料、解讀史料的能能力要求較高。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