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祖國統一大業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22課祖國統一大業-寧 夏 - 銀川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22課祖國統一大業-寧 夏 - 銀川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能理解“一國兩制”的基本含義;能用自己的話概括香港、澳門回歸的基本史實;能認識海峽兩岸關系發展的趨勢。
2.過程與方法目標:1、學會歸納分析臺灣回歸祖國的阻力,探討實現祖國統一的方法,提高學生思考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利用圖片、文字等情境資料使學生通過分析與討論,獲取歷史知識,得到能力鍛煉,培養探究精神、團體協作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香港、澳門、臺灣百年來與祖國大陸關系的滄桑巨變,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激發學生自覺順應時代潮流,勇于擔負維護祖國統一、振興中華的使命。
2學情分析
1、知識銜接情況。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粗略地接觸了相關知識,特別是對古代臺灣與大陸的聯系,葡萄牙侵占澳門,荷蘭、日本等國侵略臺灣,英國割占香港的史實,以及港澳回歸,臺灣問題的大致情況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缺乏對于“一國兩制”理論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
2、學生分析。高一學生求知欲強,理性思維逐漸形成,世界觀、價值觀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經過了幾個月高中歷史的學習之后,已基本熟悉了高中歷史的學習方法。本課采用學生探討知識為主,教師適當加以點撥,并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展示圖片與資料,使學生對抽象的理論有比較直觀的認識。
3重點難點
重點:“一國兩制”的理論內涵和具體史實.
對海峽兩岸關系的未來展望
難點:認識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意義。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溫故知新
展示圖片---(中國地圖)
問題引導:(1)上述五個地區(新疆、內蒙古、寧夏、西藏、廣西)國家采取什么政策?(溫故)
(2)再畫三個地區(臺灣、香港、澳門)涉及祖國統一大業的問題。時至今日,香港澳門已順利回歸,祖國統一大業向前邁出了一大步,中國政府用什么方式統一了港澳地區?
活動2【活動】統一之方針----一國兩制
環節一:統一之方針----一國兩制
1.內涵:
教師講述: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提出和平統一方針;1981年,葉劍英《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提出臺灣設特別行政區;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課堂設問】:請同學們用完整的語言表述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國兩制”這一概念的內涵?
“一國兩制”是指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其中一個國家是指堅持一個中國的前提,即中華人民共和國;
兩種制度是指在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一國兩制”的前提是一個中國,“主體”是社會主義制度。
(設計意圖:學生在初中階段的政治歷史學習中已經學過相關知識,加之由師生共同回憶,難度并不大。)
2.淵源:
【課堂設問】:和而不同與一國兩制的聯系?
利用史料閱讀分析得出一國的必然性與兩制的必要性
和--一國(必然性)歷史同源、血脈同宗、文化同根、人心同向
不同--兩制(必要性)政治制度不同、經濟體制有別、思想觀念差異
活動3【活動】統一之實踐------港澳回歸
1、歷程:(投影播放視頻資料“香港回歸”實況)
閱讀材料,尋找有效信息,梳理港澳回歸的基本歷程。
香港回歸: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
澳門回歸:1999年12月20日,澳門也已順利回到祖國的懷抱。
(設計意圖:本部分純文字講授不免讓學生感到枯燥,且這部分內容是幾年前的時事熱點,在初中歷史第四冊更是已經詳細介紹過,不必再多重復,通過視頻資料感性認識即可)
2、原因:
【課堂設問】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屆政府都在為港澳回歸而努力,但為什么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成功地對香港和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原因何在?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對照中國情況分析)
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強,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符合實際;
港澳同胞渴望回歸祖國;
《聯合聲明》及《基本法》提供了法律依據;
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
其中,綜合國力的增強是中國政府能夠收回港澳的根本原因。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環節。對港澳回歸簡要學習既是對前面圖片的一個自然總結,同時為接下去分析海峽兩岸的關系做了一個合理的鋪墊。)
港澳已經勝利回歸,但“一國兩制”的最初統一臺灣的目的卻還未實現。臺灣問題到底怎樣解決,現在臺灣問題有何進展?
活動4【講授】過渡
過渡:借用于右任先生的詩歌表達對臺灣回歸的展望。
這首詩的作者是于右任,是國民黨的元老,1949年國民黨戰敗后,因為政治原因終究與大陸分離,而自己的妻子兒女卻留在了大陸,他就在這樣舉目無親的情況下生活,到死也沒能再回到家鄉。這首詩是他臨終前所作,把我葬在高山之上吧,那樣雖死也能眼望著故鄉。悲莫悲兮生別離,與國家統一息息相關的是每一個人的命運。
活動5【活動】統一之展望-----臺灣回歸
環節三:統一之展望----臺灣回歸
多媒體應用:通過百度查找最近關于海峽兩岸關系發展的最引人關注的時事新聞---習近平與馬英九的會面。感受當下海峽兩岸的發展走向
1、試看不同主張
【課堂設問】引導討論新中國成立以來各種不同的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政策手段,是否可行?影響如何?
2、敢問路在何方
材料圖片展示:改革開放以來,海峽兩岸關系發展的基本歷程。
【課堂設問】從上述圖片可以看出海峽兩岸關系發展呈現出怎樣的趨勢?解決臺灣問題的路在何方?
根據上述分析,布置學生課后將影響海峽兩岸關系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進行概括總結,達到復習鞏固的目的
活動6【講授】課堂小結
環節四:課堂小結
教師通過對和而不同與一國兩制的理解與認識,借圖片中各種歷史事件,將本課內容作以簡要的提升與擴展。
和而不同是歷史深處的悠遠回響;和而不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準則;和而不同是不同社會的共生共處;
一國兩制是尊重;一國兩制是承諾;一國兩制是啟迪;一國兩制是遠見
活動7【講授】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一、統一之方針-----一國兩制
1、內涵:一個國家
兩種制度 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
2、思想淵源:一國必然性:同根同源
(和)
兩制必要性:
(不同)
二、統一之實踐-----港澳回歸
1、標志: 香港回歸:1997年
澳門回歸:1999年
2、原因:民心、政策、國力…
三、統一之展望-------臺灣回歸
活動8【作業】 課堂(或課后)創作
環節五:根據時間安排下面的學生活動。
課堂(或課后)創作:1、續寫鄉愁
2、激情創作:設計一條呼吁臺灣和大陸統一的宣傳語!
3、特長實踐:參照港澳特別行政區區徽的設計理念,設計一枚統一后的臺灣特別行政區區徽。
活動9【講授】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1、教學過程:基本上按照設計思路進行,盡管教學流程比較順利,但是整體上學生的學習氛圍相對安靜,通過觀看教學實錄發現,兩個因素導致上述問題:一是在第一環節“和而不同”的問題設計難度過大,使學生在思維上受到了打擊,后面即使有思考有結論也不敢做答;二是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有主動質疑的思考,并通過學生的討論,生生互動,達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
2、教學設計:本節課我認為最大的亮點就在于教學設計比較有新意,既解決了教學目標中需要掌握的重難點知識,又擺脫了傳統的就課論課的教學設計,把祖國統一大業與儒家“和而不同”思想相結合,歷史與現實、思想與政治融會貫通,開拓了學生思維,深化了歷史的學習價值。
3、教學效果:盡管整個學習過程顯得相對安靜,但從討論后的發言來看,學生對知識的思考理解掌握還是非常到位的。由此證明了課堂的學習效果與熱熱鬧鬧的氣氛不是一定成正比的,學生有思考有認識有反饋,就是效果良好的一節課!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