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地球表面形態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地球表面形態_河北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二節 地球表面形態(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 課 題 】地球表面形態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 【課標解讀】“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從課標要求來看,教學活動的重心是地表形態的變化的原因分析,并能讓學生從兩方面認識地表形態。一是以運動、變化的觀點看待地表形態,即地表形態一直處于不斷地運動和變化之中。二是以綜合的觀點看待地表形態,即內力造就了地表形態的骨架,外力對地表形態骨架進行再塑造,我們所見到的地表形態是內、外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產物。
【學習目標】⑴了解地表形態的變化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⑵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理解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的關系。 ⑶了解地質構造的類型及其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學習重、難點】
①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宏觀地形的形成;②地質構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態。 【教材分析】
本課時內容為“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是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第二節“地球表面形態”中的第1課時的內容。關于這部分內容,教科書從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兩個方面進行闡述。關于板塊構造學說,學生在初中時已有接觸,因此教科書對這一內容作了扼要的介紹,教學的重點安排在板塊的兩種運動形式對宏觀地形形成的影響上,并列舉了一些具體的實例加以說明。
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也是本節內容的重點與難點之一,教科書介紹了兩種基本的構造類型——褶皺和斷層,并著重說明了兩種構造所形成的地表形態和地貌特征。對于教學難點“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教科書用“活動”的形式來安排,旨在通過學生的主體活動——圖片材料的分析判斷來達到教學目標。但只通過觀察圖片遠遠不夠,故需教師的點撥來突破難點。關于斷層,教科書在簡單介紹其成因后,展示了示意圖和景觀圖,讓學生通過閱讀得出斷層對地貌的影響及斷層帶的地貌表現,然后再介紹兩條斷層之間的運動組合——地壘和地塹。
【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接觸過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學說,但只是大致了,有一定的基礎,但缺乏對知識系統的掌握。高一學生,積極活躍,熱
情度高。
【教學手段及方法】
直觀教學法;模型觀察和演示;多媒體動畫展示;探究合作;讀圖分析等。 【教學過程】
用多媒體向同學們展示本節課的課程標準、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和難點。 【導入設計】
在去年10月份的時候,央視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中,介紹到了我們家鄉形狀酷似臥佛的一座山,名字叫天臺山,下面讓我們來看一段視頻,了解一下天臺山的形成過程。
師:通過對視頻的觀看,大家思考一下,地球表面形態是亙古不變的嗎? 生:不是
師:那引起地表形態變化的力量來自哪里呢?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36頁相關內容,并填寫到導學案上的表格。 【自我學習】
一、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
分類
能量來源
表現形式
內力作用
外力作用
生:學生填完表格回答
師:同學們,你們認為剛才我們看到的影像中天臺山的抬升、下沉、幾度滄桑的變化,屬于那種地質作用呢?而我們在視頻中看到“臥佛”的五官和肚子所受的風化侵蝕作用,又屬于哪一類呢? 生:回答
師:可見任何地表形態的形成都是內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師:我們這節課主要來學習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師:(承轉)剛才我們提到地殼運動是內力作用的一種表現形式,那么關于地殼運動,目前最為盛行的學說是:“板塊構造學說”,它的觀點是什么呢?
多媒體展示:
①地球表層的巖石圈不是完整一塊,而是被斷裂帶分割成六大板塊,大的板塊又分為小的板塊。
②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運動中。
③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此。
④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的彼此碰撞和張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師:請同學們迅速記憶課本37頁六大板塊的名稱和位置,一會兒我們來回答。 師:多媒體展示六大板塊圖,讓同學們依次回答出六大板塊的名稱。 師:非常好,從板塊圖上可以看出,哪個板塊幾乎完全是由大洋構成的? 生:太平洋板塊
師:對,那么其他五大板塊我們可以看出既包括陸地,也包括海洋。
(繼續提問)在這幅圖上,有三個點A、B和C,那么同學們思考一下,他們分別在哪個板塊上,和那個大洲和大洋上?
生:A、B位于亞洲,位于印度洋板塊上。B位于太平洋上,位于南極洲板塊上。 可見:板塊的名字雖然以大洲和大洋的名字命名的,但并不完全重合。 師:接下來,我們再看板塊構造學說的其他內容。 分組探究以下問題 【小組探究一】
1、思考板塊邊界類型有哪兩種以及板塊是如何運動的?
2、地中海的面積在擴大還是在縮。空埨冒鍓K構造學說的原理解釋其原因? 3、印度尼西亞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4、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會對形成什么樣的宏觀地貌? 生:依次回答
師:關于第4個問題難度較大,我們可能對一些名詞不太熟悉,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師:(根據多媒體展示圖)大陸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撞,地形抬升,常形成巨大的高原和山地;大陸板塊和大洋板塊相碰撞,由于大洋板塊位置較低,密度較大,會俯沖到大陸板塊的下方,在大洋上會形成海溝,而大陸板塊受到擠壓抬升,在陸地上會形成海岸山脈,還有一部分會露出海平面,形成島嶼,若島嶼連成弧形,則被稱為島弧。
大陸板塊內部的張裂會形成裂谷,如:東非大裂谷
海洋板塊底部板塊張裂,巖漿從大洋底部的開裂處噴涌而出冷卻凝固,形成海嶺,這也是新的大樣地殼誕生處。
師:多媒體展示實際圖形 日本--島弧 海溝 大西洋S形海嶺 東非大裂谷
(承轉)我們知道,地殼運動是非常緩慢的,一般很難察覺到,那么我們怎么知道地殼是在運動的呢?還好,地殼運動在巖層上留下了一些證據,這就是地質構造。
將學生分為褶皺組和斷層組探究一下問題 【小組探究二】 1、模擬褶皺的形成。
2、褶皺有哪兩種基本形態?分別形成什么樣的地形? 3、如何區分背斜和向斜呢? 4、模擬斷層是如何形成的?
5、斷層有哪兩種基本形態?如何區分?分別形成什么樣的地形? 生:用教具模擬并回答問題
師(補充)用學生的身體模擬背斜和向斜,讓學生體會背斜頂部的張力和向斜槽 部的擠壓力,從而給學生解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師:再用多媒體演示一遍,加深學生印象
通過剛才的演示我們可以思考一下,我們能不能通過山地或谷地來區分背斜和向斜呢? 生:不能
師:我們再介紹一種比較科學的區分背斜和向斜的方法,展示教具,讓學生觀察巖層的新老關系,并得出結論。 跟學生介紹地壘和地塹常發育成的地形
師:(承轉)雖然地殼運動是十分緩慢的,但有時我們可以親眼見證到地殼的運動。
展示兩大火山地震帶;鹕胶偷卣鹨矊Φ乇硇螒B產生影響,本部分內容我們在此不再講解,一會兒我們布置成課下作業。
【當堂練習】下圖為某島嶼地質地貌示意圖,讀下圖,完成下列各題。
1.甲處屬于( )
A.背斜山 B.背斜谷 C.向斜山 D.向斜谷
2.圖為南美洲羅賴馬山實景圖,邊緣陡峭、頂部平坦,被稱為“桌狀山地”。所示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擠壓隆起 B.斷裂上升 C.巖漿噴出 D.冰川沉積
【作業布置】以小組為單位,收集有關地震的影像或文字資料,整理火山和地震會對地表形態產生什么影響,并以報告形式呈現出來。 【板書設計】
地球表面形態
一、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內外力共同作用 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一)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 (二)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 (三)火山、地震活動和地表形態
【教學反思】
1、導入用本地天臺山的例子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興趣。
2、注意對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給予鼓勵,更加關注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運用教具,把內容“化繁為簡”,讓學生更易于理解。 4、讓學生展示,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
第二節 地球表面形態(第一課時)
【課程標準】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力因素。
【學習目標】⑴了解地表形態的變化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⑵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理解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的關系。
⑶了解地質構造的類型及其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學習重、難點】
①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宏觀地形的形成;②地質構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態。
學習過程
【自我學習】
一、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
分類 | 能量來源 | 表現形式 |
內力作用 |
|
|
外力作用 |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