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農業與區域,可持續發展,以東北地區為例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農業與區域可持續發展——以東北地區為例》云南省 - 昆明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農業與區域可持續發展——以東北地區為例
教材分析
在農業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知識模塊,魯教版教材選取了我國東北地區。從材料呈現結構來看,一開始以材料的形式對比了我國東北地區和太湖平原地區的農業生產特點差異,并分別從人均耕地面積、農產品商品率、單產等方面具體分析,然后推知差異的原因,間接呈現東北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即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知識窗拓展了凍土的知識,并嘗試從整體性角度分析凍土與東北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等。其中,教材重點以農業生產的核心要素“土壤和土地資源”為研究重點,首先介紹土壤的類型和分布狀況,然后介紹該地區的土地資源基本狀況(全國耕地面積最廣、人均耕地面積最高、宜農荒地最多的地區),其次,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土地開發利用現狀簡介。在最后一大個模塊中,教材編撰者羅列了東北地區的農業生產布局狀況(種植業、畜牧業、林業的分布),然后,具體地分析了林業發展的問題和可持續發展措施、種植業(黑土開發)發展的問題和可持續發展措施、濕地現狀和濕地環境保護。最后活動中介紹了東北地區以野生動植物資源為基礎的“特色農業”,拋出問題,旨在引發人們關于農業可持續發展思路的思考。簡單而言,教材的知識呈現思路是“農業生產現象——區位條件——農業生產和布局現象合理性探討——謀求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發展之路”。
學情分析
農業生產類似于工業生產,都屬于產業活動,在分析產業活動問題時,常需要學生能依據相關材料讀取對應區域開展產業活動的區位條件。在分析區位條件時,要求學生理清思路,分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兩方面展開?紤]到區位分析材料讀取時間長的特征,因此要求學生重點預習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區位條件,以便推進教學活動的深入。另外,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可以適當開展小組探究合作,幫助學生開拓思維,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1. 東北地區農業區位條件分析: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分析。 2. 東北地區的農業布局、農業發展問題和可持續發展方向探索。 3. 東北地區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1. 東北地區的農業布局、農業發展問題和可持續發展方向探索。 2. 東北地區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以黑土圖片引入課堂教學,并指出即將展現的地理區域和對應的產業活動問題—,即東北地區的農業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然后遞進式發問,提問學生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區位條件有哪些?之后向學生展示如下圖所示的區域農業區位條件分析基本思路,產生一定的糾正總結效果,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科思維。
問題探究環節
探究1.東北地區發展以機械化水平、商品率和專業化程度高為特點的大農業,試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
探究2.東北地區以綠色有機農業而出名,試分析其形成的有利條件(提示:綠色有機主要是農藥化肥使用較少,污染較少)。
探究3.東北地區適合發展多種經營的農業,分析其原因。
這三個問題探究分別從東北地區大農業區位、綠色有機農業區位、發展多種經營的區位條件等角度設問,意在強化學生對東北地區的農業區位認知,加深學生對東北地區自然和社會經濟特征的印象。
材料問題分析環節
問題1.東北的耕作農業區中,水稻多種植在熱量條件較好的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
區以及東部山區的河谷盆地,但目前水稻的種植范圍已經擴展到了北緯50°以北的黑龍江沿岸,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問題2.從材料1、2看東北平原區存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是什么?主要原因是什么?應采取怎樣的措施?
問題3.我國每年從美國進口大量的大豆,進口大豆在我國暢銷,根據材料3、4、5、6判斷,東北大豆和玉米生產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什么?解決該問題的措施有哪些?
問題4.讀材料 7,你是否贊同在東北地區推廣三江平原的復合生態農業生產模式?說出理由。
問題1以東北地區的水稻種植業為例分析農業區位的變化和可操作性;問題2主要分析東北地區農業發展中出現的環境問題,產生原因和解決措施。問題3旨在探索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局限性和解決措施。問題4是主觀性較強的問答活動,意圖引導學生發現三江平原農業復合生產模式優勢,得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等農業可持續發展策略。
最后,在ppt中展示東北地區不同農業地域類型的可持續發展思路,供學生參考,起到總結整理的作用。并板書課堂知識框架,進一步理清學生的學習思路。
板書
農業區位
自然條件
東北業可持續發展
堅持開發利用與治理保護相結合,堅持經濟
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