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海底形態和結構,海底形態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地理》(湘教版•選修2海洋)第二章《海底形態和結構》第一節海底形態-浙江省 - 紹興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地理》(湘教版•選修2海洋)第二章《海底形態和結構》
第一節 海底形態教學設計
[課標解讀]
課標要求“觀察海底地形圖,運用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理論與板塊構造學說原理,分析海底地形的特點和形成過程”,旨在讓學生建立從海岸到大洋地形空間變化結構并熟悉形態特征,了解人類對海底探索過程及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理論和板塊構造學說的遞進層次。教學重點為動力來源、運動特點和由此產生的各種地形及地質現象。
[教材學情分析]
此節內容為選修2海洋地理內容,具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技術科學相互交叉滲透的特點,對于海底的探求,不僅能讓學生增強海洋意識,響應國家“海洋強國”的要求,又能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理性研究思維,增強地理核心素養。
我們的學生已經在必修1中深刻理解了巖石圈、軟流層的概念及分布的位置,也重點學習了大陸漂移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此外我校學生已養成較好的預習習慣,對于概念性質的知識講解可大大縮短時間,此外教師在平時的自然地理教學中經常用Google地球作為輔助工具,學生對該軟件的使用比較熟練且樂于動手探究。
[設計思路]
主要的海底地形具體分布位置及特點這些概念性質的知識點對于學生而言,掌握非常簡單,如何通過對這些內容的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成為本堂課教學關注的重點。教學通過三個方面展開,
一、海底探秘,現象發現:引導學生利用海底地形的不同特征在Google地球上尋找到各種地形的具體分布位置并動手繪制南太平洋海底的主要地形剖面示意圖,通過找與畫學生能清晰得了解大洋地形的空間變化結構,并且能充分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中的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使用工具的能力。
二、理性思維,成因探究:此環節由真實的地質工作者研究思路為線索,引導學生對已知的現象或以邏輯推理的方式、或以對比分析的方式不斷得提出疑問,并通過實驗、模擬等方法,對學習的動力來源、運動特點和由此產生的各種地形地質現象三個重難點一一突破。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習慣。
三、能力提升、學貴有疑:呈現一道教師間討論熱烈的高考模擬題,展示參考答案和不同教師的觀點,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充分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鼓勵學生不迷信答案權威,用科學的、理性的、嚴謹的思維方式,學習和研究問題,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此環節不僅能遷移運用所學內容,更能培養學生質疑、批判的思維。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大洋地形空間變化結構并熟悉形態特征,理解海底地形形成動的力來源、運動特點和由此產生的各種地形地質現象,學會Google地球基礎操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自主學習教材和Google地球的相應地形的查找,培養處理信息的能力與和他人合作的習慣。通過地形剖面示意圖的繪制,提高繪制地理圖表的能力。通過動畫、實驗、模擬等方式,養成利用工具動手操作的習慣。通過對考題的探討培養問題意識,質疑、批判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合作態度、質疑精神,滲透海洋權益和意識。 [學法指導]
自主合作探究法、繪圖法、對比法、實驗模擬法
[教學過程]
教師朗誦詩歌引入:
師: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人類為什么迷戀海洋,又恐懼于海洋?
學生回答(主題是人類與海洋的關系,因為海洋物產豐富而迷戀,帶來自然災難而恐 懼,而且人類對海洋知之甚少,未知而更恐懼)
師:海洋有深厚的海水覆蓋,人類不能直接到海底下了解海底地形,難道我們就不能了解海底了嗎?就像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質中不同的傳播速度這一特征探究地球內部結構一樣,人類也找到了探索海底地形的工具。
教師提出的聲吶概念及原理。
設計意圖:作為引入內容,詩歌和圖文的選擇及教師朗誦的方式是經過慎重思考的,不僅要能表現海洋的特征及與人類的密切關系,更要能吸引學生的眼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被教師的魅力所吸引,跟著教師營造的氛圍進入學習的氣氛中。
承轉:利用聲吶等工具科學家在自然界已經獲得全球海底地形的一手資料,而作為學生的我們不能像科學家一樣在海底真實探索,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課本、Google地球得獲得間接資料了解海底的具體形態。
【海底探秘,現象發現】
布置探索活動環節讀一讀和找一找,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在課本的圖文中找到海底的主要的六大地形類型(大陸架、大陸坡、島嶼與海溝、洋盆、洋中脊)和特征,并根據海拔、范圍、相對分布位置等在Google地球上找到各地形的分布位置。
設計意圖:信息意識是地理實踐力隱性素質之一,是一種敏銳的眼光,是能夠從司空見慣或大量信息中快速判斷有用信息的能力。在此次探究中了海底地形的海拔、分布的相對位置是能夠在Google地球上找到相應地形的關鍵信息。而且由于時間較緊,小組成員必須密切配合分工合作,才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此環節既能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態度和能力、又能鍛煉信息處理判斷的能力,還能培養的學生使用工具的習慣和能力。
探究結束后,由學生代表上臺演示本小組的學習成果并解釋原因。
設計意圖:鍛煉學生向他人闡述自己觀點的能力及更好得樹立自信心。 布置探索活動環節畫一畫,首先教師在Google地球上演示大西洋海底地形圖的繪制方法,結果如圖1所示,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形式自己在Google地球上繪制南太平洋的海底地形剖面圖,并在學案圖2所示位置繪制海底地形剖面示意圖,最后由學生代表板畫小組探究成果。
圖1 圖2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教師的演示,一方面為學生自己繪圖南太平底地形示意圖提供真實地勢起伏的借鑒,從而降低活動的難度,另一方面選擇合適的地理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判斷地理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已成為數字時代必備的能力,此探究讓學生對Google地球的運用有更深入的認識,提升選擇合適的地理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無圖不地理,繪制地理圖表能力也得到有效鍛煉。
承轉:人類的不斷進步就在于對已知的不滿,對未知孜孜不倦的探求?茖W家們在基本了解了海底地形后,就開始想要知道這些地形是怎么形成的。于是利用已知的資料開始提出可能的假設。
【理性思維,成因探究】
教師提出海洋擴張學說的基本觀點。 師:請找出支撐該觀點的有利證據
學生思考并回答(對洋中脊兩側的巖石進行放射性測年,現代技術還可以利用GPS定位發現洋殼的微小移動)
師: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洋中脊會出現裂隙,能量來自哪里?
學生思考并回答(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獲得熱能,加熱巖漿上涌) 播放動畫,展示巖漿上涌并導致洋殼往兩側運動的過程。 師:如果這個假說成立,那么新的地殼在洋脊不斷生成,而我們的地球表面積并未擴大,你對此產生了疑惑嗎?
學生思考并回答(一定有老的消失) 師:在哪里消失?為什么在那里消失? 布置實驗活動,邀請學生參與并觀察,說出 實驗現象。(沾水后的紙巾在邊緣處明顯下沉)
師:紙巾為什么下沉?它的什么發生了變化? 學生思考并回答(密度變大,紙巾變重)
播放動畫,展示洋中脊處巖漿因熱密度小上涌 噴發,往兩側溫度逐漸下降密度增加,最后在1萬 英里外的海溝俯沖下沉。
設計意圖:動手實驗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養成動手操作的習慣,體驗動腦設計、動手操練、觀 察記錄、研究分析的科研過程,提升科學品質。
教師展示利用Google地球畫的大西洋底地形剖面圖,結合學生板畫南太平洋海底地形剖面示意圖。
師:對比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底地形,你有疑問嗎?
學生思考并回答(大西洋沒有海溝,島弧,為什么沒有?) 展示資料大西洋的形成過程,并提醒學生結合海溝形成原因分析并注意大西洋與太平洋東西海域寬度的差異。
學生思考并回答(大西洋洋殼不夠寬,即從洋中脊開始的溫度下降,密度增到還沒大的足夠它下沉)
師:仔細觀察太平洋東西兩岸,你有疑問嗎? 學生思考并回答(太平洋東海岸沒有島弧)
教師利用下水管模擬不同的受力情況下的陸殼兩種地表形態,見圖4、圖5,箭頭表示受力方向
圖3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利用簡易工具模擬自然現象,將遙遠抽象的理論通過模擬變得通俗易懂,化繁為簡,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整個環節以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思路,引導學生善于對已知的現象或以邏輯推理的方式、或以對比分析的方式提出疑問,逐步形成問題引導發現、刺激想象、產生創意、解決問題的問題導向學習過程。
承轉:了解了海底地形形成的基本原理,我們來檢驗一下學習成果。
【能力提升,學貴有疑】
展示高三模擬試題,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前提下,呈現參考答案和教師間兩種不同的觀點。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給自己所支持的答案提出依據。
試題內容:
軟流層中的巖漿在某個固定位置上具有強烈上升的趨勢。當地殼在移動過程中,其上的某處薄弱點經過這一固定位置時,就可能形成火山噴發,進而在地表留下一連串的火山錐(在海洋中則形成島鏈)根據火山錐(島)形成的先后順序和排列方向,就可以推斷出地殼的運動方向。下圖為某大洋中的島鏈分布及年齡分布,完成下題。
此板塊的移動方向為 A. 先向西北再往西南 B. 先向東北再往東南 C. 先向正東再往正南 D. 先向正北再往正西 學生獨立思考,激烈討論,提出觀點、相互辯駁。
根據所學原理,教師就題意繼續點撥,題中的關鍵詞是巖漿上升的位置為固定位置,而洋殼是在移動的。引導學生用手邊的工具模擬這個過程。
學生思考并進行演示。筆模擬固定不動的巖漿上升位置,紙模擬洋殼,用筆依次對①-⑥處洞,模擬島鏈的形成過程。在紙上畫上指向標,可更清楚得發現相對移動方向,見圖6、圖7,由①往③,紙相對往西,由③往⑥,紙相對往北。
圖4 海岸山脈
海溝
陸地
海溝
島弧
陸地
圖5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利用簡易工具模擬自然現象,將遙遠抽象的理論通過模擬變得通俗易懂,化繁為簡,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播放動畫,演示真實的島鏈夏威夷群島的形成。
師總結升華: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能迷信答案,敢于需要用用科學的、理性的、嚴謹的思維,獨立思考與探究問題,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
設計意圖:通過試題的形式不僅能遷移運用所學內容,更能培養學生質疑、批判的思維。 承轉:從目前的人類掌握的資料和研究情況看,我們基本公認巖漿上涌是導致洋中脊形成的動力。但是這個觀點是不是就一定一直會是正確的呢?
播放視頻:最前沿的地質專家研究者說人們普遍認為巖漿是導致板塊分離的原因,現在這個觀點基本已經不可信了……
師:為什么會不可信?
學生回答(找到了新的證據,觀點被推翻)
結束語: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希望同學們能以不斷質疑的探索精神,嚴謹的思維方法為科學的進步添磚加瓦!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