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唐雎不辱使命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10《唐雎不辱使命》新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10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義,把握故事情節。
2.通過對文中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外交辭令往往委婉含蓄,準確理解隱藏著的“潛臺詞”。 4.學習唐雎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由周恩來機智的外交辭令導入。
2、由周恩來應對美國記者的言外之意導入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感知背景,了解作者。 1.寫作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相繼被秦國所滅,安陵國是魏國的附庸小國。安陵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后,一度還保持著獨立的地位,秦國想用詐騙手段吞并安陵,并由此應發了兩國之間的一場外交斗爭,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國談判。
2.了解作者及作品。
《戰國策》又叫《國策》,是記載戰國時期各國策士(說客,又叫縱橫家)的言論、活動的史書,以記言為主,分為十二國策。西漢末年,由劉向校正并定名。
3. 《戰國策》的名篇,及“士”的起源。
目標導學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勾畫出難讀的字和難以理解的詞句。 2.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敘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擔任,要能讀出人物應有的語氣。
目標導學三:了解“士”之故事,明確“士”之責任(把握情節,理清脈絡) 理清文章的思路,即把握故事情節。(并板書)
第一部分(1):寫唐雎出使秦國的背景。唐雎臨危受命
第二部分(2-3):寫唐雎同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的經過。唐雎據理力爭、 針鋒相對。
第三部分(4):寫唐雎在這場斗爭中得到了勝利。唐雎不辱使命
在故事情節的梳理中,分角色朗讀并明確重點詞、重點句的意思分析語言,感知人物性格
并比較唐雎和安陵君的回答
相機分析下列句子,說說它們表現了人物怎樣的性格。
明確: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表現秦王盛氣凌人,狡詐) 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表現秦王咄咄逼人) ③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表現秦王無理責問)
④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表現唐雎不卑不亢,據理力爭) ⑤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表現秦王驕橫狂妄,不可一世)
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表現唐雎毫不示弱,據理反擊) ⑦與臣而將四矣。(表現唐雎的凜然正氣,不畏強暴) ⑧徒以有先生也。(表現秦王的恐懼,前倨后恭)
2.此次出使秦國,唐雎作為一個使臣可謂是不辱使命。外交使節的才能和個性往往體現在他們出色的外交辭令中,文中唐雎的哪一處辭令最讓你折服,為什么?(討論)
【教學提示】
此處設計目的是引導學生字斟句酌、結合人物心理與性格賞析人物語言。學生可以關注幾處的人物語言。示例:
(1)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此處唐雎的回答,作為使臣對大國君主講究了必要的謙恭和禮貌,委婉地回應秦王的強加之辭。用“受地于先王”作為正當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釋和辯駁,可謂言之有理。而最后一句的反問雖與安陵君的態度一致,語氣卻更加強硬,維護國家領土和尊嚴的態度表達得鮮明有力,同時也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諷了秦王的虛偽和狡詐,充分體現了唐雎作為使臣的外交才能和忠誠態度。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此處唐雎的大段獨白將故事推至高潮,“庸夫之怒”和“士之怒”的比較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追求,使秦王不敢低估他的力量和決心。為了增強語言的力度,他羅列士人刺殺君主的歷史事件,并渲染刺殺時上天的征兆,用正義和堅決瓦解秦王的強勢心理。針對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的恐嚇輔之短小緊湊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的果斷言辭,意圖用生命捍衛國家領土,瞬間擊垮了色厲內荏的秦王,使其膽怯畏懼,可謂言之有據且言之有力。
3.假如你是使臣唐雎,說說雙方談判交鋒時秦王嬴政留給你的印象。假如你是秦王嬴政,經過這次事件后,你會如何評價安陵國的使臣唐雎?
【教學提示】
直接對人物形象發問可能會使學生喪失發現的樂趣,也容易讓回答缺少豐富人物個性的認識,進入角色,換位評價,角色感和情境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
示例:唐雎:秦王是強國之君,消滅各諸侯國統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這次他試圖不費一兵一卒巧取安陵的陰謀詭計不難識破。他在談判中表現得驕橫無禮、盛氣凌人,甚至一度以開戰恐嚇,兩國之間公平合理的談判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不過想要做天下君主的人必然有畏死的心理,我正是抓住這一點才擊敗了他,使安陵暫避了這一劫。
秦王:原本以為安陵國的使節會乖乖就范,沒想到唐雎此人不可低估,他不但在言辭上毫不妥協,與我針鋒相對,而且在關鍵時刻敢于用生命捍衛自己的國家,這種膽識令人佩服,安陵國擁有唐雎這樣的士人令人羨慕。
目標導學六:賞析文章寫作藝術手法
本文除了用對話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外,還體現出哪些藝術特色? 明確:(1)鮮明的對比手法: ①秦王的前倨后恭的態度對比:使人易地——不悅——怫然怒——色撓——長跪而謝之。 ②唐雎的先柔后剛的態度對比:臨危受命——沉著應對——針鋒相對——挺劍而起。 ③秦王與安陵君的性格對比: 秦王
(狡詐狂妄、盛氣凌人)以五百里易安陵 (利誘之)
↓
安陵君
愿終守之弗敢易(頭腦清醒、不卑不亢) (明辨之)
(2)襯托手法的使用:用安陵君來襯托唐雎,用安陵君的軟弱、缺乏才干襯托唐雎的果敢與膽識。兩個人物,兩種性格,互為表里,相輔相成。
二、板書設計
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情節性、故事性很強的自讀課文。教學中,在引導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疏通文義的基礎上,著重從文章人物對話推動故事情節、展現人物性格這一寫作特點入手分析,并通過分角色朗讀,達到對人物性格的認識和把握。
對課文的字詞落實不到位;譯講環節應發動學習小組之間的學生開展互學互幫,不能僅局限于同桌之間交流。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