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核舟記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11.《核舟記》第二課時-福建省 - 廈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核舟記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細讀文本,把握說明對象核舟的特點,欣賞核舟所體現的古代勞動人民的奇特技藝、奇妙構思。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3、體會作者準確而生動的描述,學會有條理、準確而生動地描寫。
教學重點:
1、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2、學會有條理、準確而生動地描寫
課前準備:
1、完成導學案:撰寫核舟寶貝鑒定辭
2、繪制“思維導圖”(以核舟為中心語,將有關內容梳理出來)
3、妙手丹青畫核舟:根據文章的內容詳細地畫出核舟及人物的樣子,盡可能還原細節,畫得生動逼真。
教學過程:
一、回顧文章,鑒物之奇巧
1.導入:從文中找出一個詞來形容核舟,你認為哪個詞更合適?——奇巧
2.【活動1】:為CCTV《尋寶》欄目組制作寶貝鑒定辭。 示例:
寶貝鑒定辭 格式 名稱+特征+年代+市場估價
辭曰
月白釉三足爐,造型精準,釉色瑩潤,釉面發色呈北宋鈞窯特征,經專家鑒定為北宋晚
期民鈞窯精品。市場估價約120萬元。
核舟專家鑒定辭
方式:課前布置預習作業,展示部分作業,讓生點評。
師:請大家從幾位鑒寶師的鑒定辭中歸納出核舟的特點,同時從文中找出文本依據。 預設:
尺寸小:能以徑寸之木、曾不盈寸
內容多:通計一舟,為人五;……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 形態異:各具情態、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價值高:蓋大蘇泛赤壁云、“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二、重點探究,品文之奇巧
1. 過渡語:我們從幾位鑒寶師的作品中體會到了雕刻者王叔遠的“奇巧”,但是你們知道嗎,有一個人的奇思妙手絲毫不遜于王叔遠,他就是——本文作者魏學洢。一個核舟的“奇巧”是怎樣被魏學洢寫出來呢?這是我們本節課要探究的重點——說明順序。
2. 【活動2】:展示課前布置的作業“思維導圖”(以核舟為中心語,將有關內容梳理出來) 師生共同點評
辭曰
3. 問:作者為什么不按照船頭、中間、船尾的順序一一介紹呢?
明確:全文先總體介紹王叔遠的雕刻藝術,再具體介紹大蘇泛赤壁的核舟,最后對核舟雕刻做一個分類統計:總——分——總
具體介紹核舟主體時,是按實物的邏輯順序:主——次
核舟的視覺主題部分應是中間的船艙。且窗上又刻有蘇軾的名句,使讀者可聯想到這個作品的主題背景;主體既明,接下來船頭三人為主要人物,故要先講;船尾舟子是陪襯,故后說。
4. 關注第三段,看魏學洢按什么樣的順序來把船頭三人說明得簡潔而有條理。 方式:生小組討論,師點撥
① 參照物:以蘇軾(主人公)為參照物 ② 分類:蘇黃一撥,佛印一人
③ 順序:三人皆從上身寫到下身,由右到左的順序
5. 學以致用:展示一張教室里同學們自由活動的照片,讓學生寫出照片中三人的情態。
方式:讓生當堂練筆,操練上述方法。
每個小組推選出較好的作品分享,全班共同點評。
三、深化拓展,感藝之奇巧 (留作課后探究作業)
師:“天啟壬戌秋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賦》,根據天干地支紀年法,60年為一甲子,從蘇軾寫下《赤壁賦》到王叔遠做核舟恰好9個甲子,540年。為何如此之“巧”?
王叔遠為何要在540年的紀念日,剛好做一個“大蘇泛赤壁”的核舟呢?
王叔遠:并非一個普通的工匠,自號為“初平山人”。 “山人”在當時是一個特殊的團體,他們大都是一些在社會上小有名氣的讀書人,通過傳“飛語”的形
式表達自己對時局政治的批判。王叔遠在明亡后改字叔明,也表明了他本人也有一定的政治抱負。
魏學洢:出身名門顯宦,其父魏大中是東林黨的領袖人物,必然對政治也有著極為強烈的興趣。
可見,王叔遠和魏學洢都沒有只把核舟當作一個玩物,而是將之作為一種文化思想、一種理想生活的載體來創造、來觀察。
資料鏈接:蘇軾 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問:這里的“客”是指黃庭堅和佛印嗎? 明確:不是,三人同游是虛構的。 人物鏈接
1、北宋蘇軾,是一個士大夫的領袖人物,他工詩文、善書畫,堪稱一代文壇巨星,而他又是一個既熱心又執著地在政治上干一番事業的傳統思想繼承者,他才力雄大,曠達豁然,交游甚廣,特別是與禪僧們來往極密切,他自己曾說:“吳越多名僧,與予善者常十九”。 《記承天寺夜游》、《定風波》
2、黃庭堅,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游學于蘇軾門下,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3、佛印:宋代云門宗僧,三歲能誦《論語》,五歲能誦詩三千首,被稱為神童。佛印禪師與蘇東坡過從甚密,稱為至交。
三人共同之處:文人雅士、志同道合、超然脫俗、豁達
這個故事雖是虛構,但具有合理性。這與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所描寫的“飄飄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浩浩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脫俗氣度是相應的。
小結:所以小小的一枚核舟蘊含的是雕刻家和品鑒者的一種精神追求。
四、作業:
(1)介紹家中的某件工藝品,按一定的順序,盡量用文言文寫作,并附上物品的照片。
(2)深化拓展,感藝之奇巧:探究王叔遠刻“大蘇泛赤壁”核舟的用意。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