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豐收鑼鼓
所屬欄目:初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初中音樂七年級上冊《豐收鑼鼓》福建省 - 泉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初中音樂七年級上冊《豐收鑼鼓》福建省 - 泉州
題目(教學章、節或主題)
七年級上冊 第三單元 金色的秋天
《豐收鑼鼓》 (第一課時)
課型:欣賞課 教材分析
《豐收鑼鼓》由彭修文、蔡惠泉編曲于1972年,樂曲借鑒了我國民間吹打樂的鼓點和旋法,充分發揮我國豐富多彩的民族打擊樂器的表現力,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強烈的時代氣息。
樂曲分為四個部分,由多段旋律和鑼鼓部分組成。在調性和情緒上形成并置對比,又因主部主題旋律頻頻穿插其間而顯得前后呼應和統一。
教學目標(分了解、熟悉、掌握三個層次):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A樂段所使用的主要民族樂器、典型切分節奏、部分旋律,嘗試運用聲勢等方式表現典型節奏。
(2)掌握B樂段部分旋律,嘗試進行即興歌詞編創,感受A、B樂段不同情緒。 (3)體會節奏、旋律、樂器在表達熱鬧歡快的音樂情緒中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在聆聽、創編、視唱、模仿、合作中感受音樂所表現的秋收氣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豐收時節生機勃勃的景象,懂得熱愛生活,喜愛民族音樂。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習A、B樂段中的典型節奏、旋律
#難點:運用聲勢等方式表現典型節奏,體會節奏、旋律在表達音樂情緒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教學
步驟
教學過程與方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 入
1. 聽樂擇圖
(1)教師播放A樂段音頻,學生根據音頻選擇對應圖片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聆聽一段音樂,如果要給這段音樂配上插圖,你們覺得哪組圖片更合適?為什么?從音樂中感受到了什么?
(音樂的情緒熱烈歡快,感受到喜慶的氛圍,是人們歡慶豐收的景象。)(可單獨提問) 2.導入主題:《豐收鑼鼓》
師: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這課就叫做《豐收鑼鼓》。
聆聽A樂段。
思考并選擇 與音樂相匹配的圖片。
說出選擇依 據(情緒、速度)。
將聽覺與視覺
相結合,有助于學生更形象地感受豐收的景象及音樂熱鬧的情緒,吸引學生興趣。突出音樂與美術學科融合理念。
新 課 教 授
A樂段學習
1. 聆聽A樂段
師:首先我們來聆聽一下這首樂曲第一樂段中的典型樂段,稱它為A樂段(板書) 2. 了解A樂段主要樂器
(2.1)師:仔細聆聽,音樂中主要出現了哪幾 種樂器?(堂鼓、云鑼、镲、嗩吶、二胡、笛子、 琵琶、揚琴等)
(2.2)簡單復習民族樂器分類(吹、拉、彈、 打)
(2.3)你們覺得哪類樂器在該音樂片段中最為 典型?有什么作用?(打擊樂器)
(2.4)師:從音樂中,你能聽出農民們是用什么方式來歡慶豐收的嗎?(通過敲鑼打鼓的形式歡慶豐收)
3.為A樂段伴奏
師:這些樂器是運用什么典型節奏來擊打呢?我們接下來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1)拍讀典型節奏
師:大家看看屏幕上這條節奏,能否嘗試給它拍讀出來呢?
二次聆聽A 樂段。
辨聽音樂中 出現的主要樂器。
思考哪類樂 器在該音樂片段中最為典型?有什么作用?農民們是用什么方式來歡慶豐收?
拍讀屏幕出 示的節奏。
A
1.注重音樂的聆聽,培養學生專注聆聽的習慣,突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理念。
2.(2.2)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為新知識的學習做鋪墊,培養學生自我總結能力。
3.(1)運用柯達伊節奏讀法,幫助學生
Sin - col - pa ti ti ta (1.1)辨識節奏型
師:這條節奏里共有幾種節奏型?分別是什么?(切分、八分音符、四分音符) (1.2)師生共同拍讀節奏
師:接下來我們就用這條節奏來為A樂段伴奏吧! (1.3)聆聽A音樂片段,引導學生感受音樂速度 (1.4)師生共同跟音樂拍讀節奏
(2)小組合作,嘗試運用聲勢等方式表現節奏
師:假設大家就是農民伯伯們,你們在歡慶豐收,你們想用什么方式來表現這條節奏?什么方式能表現你們的喜悅?展開想象,可以用各種肢體動作或者其他不同方式表現節奏。大家小組組合,討論,待會請幾組來展示一下。
(2.1)請兩到三小組展示所創方式并對其進行評價 (2.2)集體運用所創編方式為A音樂片段伴奏
師:剛才,我們通過拍擊這條節奏,充分感受到了音樂情緒的歡快活潑,感受到了農民伯伯歡慶豐收的熱鬧場面,這段音樂里,還運用了另一種節奏型,大家一起來看一下。
4.學習A樂段典型節奏旋律 (1)節奏對比拍讀
Sin - col - pa li li li li ta
師:大家看看這兩條節奏,第二條和我們剛才學習的第一條相比,有何不同?
師:出現了十六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對比哪個更快?
師:咱們一起嘗試把這條節奏讀出來 (2)要求加快速度讀節奏
(3)引導感受節奏要素在該段音樂中的作用
師:剛才大家共同感受到這段音樂的情緒是?(歡快活潑),為什么這段音樂讓你們感受到的是歡快活潑?和這兩條節奏有無關系?它運用了什么節奏型?
(切分、十六分、八分、四分,所運用的節奏型都是輕快的)
總結:這段音樂是通過切分、十六分等輕快的節
思考:這條節 奏共出現幾種節奏型?分別是什么?
三次聆聽A 音樂片段,感受音樂速度,默讀節奏。
跟音樂拍讀 節奏。
小組合作討 論想表現節奏的方式。
分別展示所 創編方式。 集體為A音 樂片段伴奏。
對比兩條節 奏,說出不同之處。
讀出第二條 節奏
加快速度讀 出節奏。
思考:
(1)為什么這段音樂感受到的情緒是歡快活潑? (2)和這兩條節奏有無關系?運
清晰地梳理節奏;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嘗試自主學會重點節奏型。
3.(1.3)增強學生對A音樂片段的熟悉度,以便于更好的完成伴奏活動。
3.(2)通過小組合作,增強學生課堂參與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創造力,拓展音樂思維。同時通過活動,更好地感受音樂活潑歡快的情緒,增強對所學節奏的印象。體現“注重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理念。
4.(1)通過對比方式,更清晰地反應八分音符、與十六分音符的區別。
4.(3)培養學生積極思考,提高知識總結能力。
奏型,給人以活潑,輕盈的感覺,增強了音樂的動感與活力,來表現音樂歡快的情緒。 (4)旋律代入節奏視唱(打橫拍) (5)讓學生找出所唱旋律所在的譜例 (6)跟鋼琴演唱旋律,要求歌唱的基本狀態 (7)4個小組接龍演唱
師:突出了你追我趕的效果。 (8)引導感受旋律要素在該段音樂中的作用 師:通過小組接唱旋律之后,你們能否說說看這段旋律有何規律? 師:采用了重復的旋律發展手法,強調了人們在勞動中的忙碌場景。
5.總結A樂段節奏旋律特點 師:每段音樂都有它不同的情緒與風格,和所構成的音樂要素有關。 A樂段主要通過旋律、節奏兩種音樂要素相結合,共同表現了人們豐收時,收割勞動,你追我趕的忙碌場面。 師:學習完樂曲的A樂段 我們接著來學習一下第二個樂段,B樂段。 B樂段學習
1. 聆聽B樂段 (1)提問 師:該樂段旋律有何特點?與我們剛才所學的A樂段有何不同? (2)小結:B段旋律平穩、抒情優美、柔和,具有歌唱性,旋律線起伏較小,表現了農民們豐收后輕松、愉快的心情。 2.學唱B樂段部分旋律(譜例三) (1)引導學生自由哼唱樂譜
(2)提問:
用了什么節奏型?
讀節奏,隨后 視唱兩條旋律。
找出旋律所
在譜例。 跟隨鋼琴演
唱所學旋律。 小組接龍演
唱旋律。
思考:所接龍 的旋律有何規
律?
聆聽B樂段
思考:B樂段 旋律特點?與A樂段有何不同? 根據樂譜自 由哼唱旋律。
4.(4)通過柯達伊節奏讀法,將旋律代入節奏視唱,更方便學習。
4.(7)通過接龍演唱,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從語文角度引導,便于學生理解旋律中運用“重復”手法的意義,同時更好地引導學生自我總結旋律發展手法。體現“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理念。 B
1.通過聆聽,感知A、B樂段的不同情緒。體現“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理念。
2.(1)通過讓學生自由哼唱,在哼唱中發現難點,并積極尋找解決辦法,發揮學生學習主動
師:哼唱旋律過程中,你們覺得哪些地方比較難?
(3)解決學生提出的難點音高、節奏 (4)單獨提問,引導視唱樂譜 (5)集體驗證,共同視唱樂譜
(6)跟隨鋼琴演唱,要求速度、情感處理。 3.即興編創,為樂填詞
師:現在,我們來看下農民伯伯用什么樣的語言來表達他們豐收后的喜悅之情
(1)教師出示歌詞范例,學生嘗試進行演唱
“又是豐收年,稻谷堆成堆” (2)簡略復習歌詞創編方法 一字一音;一字多音。 (3)再次聆聽B樂段(譜例三),學生嘗試創編歌詞 (4)成果展示,學生集體演唱B片段旋律 (4.1)請2—3位學生到黑板寫出所創編歌詞 (4.2)集體演唱同學所創編歌詞 4.總結A、B樂段——感受農民伯伯們以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的形式歡慶豐收。 嘗試哼唱旋 律,發現難點,尋找解決方法。
跟鋼琴演唱 所學旋律。
嘗試代入歌 詞演唱。
聆聽B樂段, 嘗試對所學旋律進行歌詞創編。 展示所創編 的歌詞。 集體演唱創 編的歌詞。
性,為更好地學唱B段部分旋律做鋪墊。 2.(4)通過個別學生的視唱,發現學生掌握旋律情況,讓學生幫助學生,共同學習旋律,體現“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理念。
3.即興編創歌詞活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加深對B樂段旋律的理解、情緒的感受,增加課堂趣味性。體現“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理念。
課 堂 小 結
這節課我們
(1)進行了聽樂擇圖,視覺聽覺并用。
(2)初步了解A樂段所采用的主要民族樂器。 (3)嘗試運用聲勢等方式表現A樂段典型節奏。 (4)學習了A樂段(譜例一)典型節奏旋律。 (5)感受了節奏旋律要素在表達音樂情緒中的作用。 (6)學習了B樂段(譜例三)部分旋律。 (7)為B片段進行即興編創,嘗試為樂填詞。
課 后 作 業
今天,我們只是學習了《豐收鑼鼓》最精彩的兩個樂段,還有其他幾個精彩的樂段我們下節課會繼續與大家一起學習。
1.請同學們回去后聆聽豐收鑼鼓全曲,下節課告訴老師,你們還聽到了什么?
教 學 反 思
本節課課型為欣賞課,本課為第一課時,教學過程遵循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形式,循序漸進,幫助學生達到學習目標。
本節課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導入部分,第二部分學習A樂段,第三部分學習B樂段。 導入部分通過學科綜合的方法,帶領學生初步感知秋收的氛圍及音樂歡快熱鬧的情緒,直入課題。
兩樂段的學習通過聆聽、模仿、視唱、小組合作、集體回答、單獨提問、自主創編、師生交流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形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參與到音樂活動中,通過讓學生自己發現視唱中的難點,尋找解決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主動性、創造性。學生基本能在活動中做到舉一反三,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音樂知識。
整堂課,學生在輕松、自主的氛圍中,較好地完成了學習目標。掌握了A、B樂段中的典型節奏、旋律,能體會節奏、旋律、樂器在表達熱鬧歡快音樂情緒中的作用。
如果在本課堂的結尾,能讓學生完整聆聽音樂,學生能更好地感知A、B樂段的不同情緒;課堂中師生的互動還不夠充分,課堂小結部分也可嘗試讓學生自己小結,學生能更深刻地梳理、回顧所學知識,在以后的課堂中應更注意改進。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