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動能和勢能
所屬欄目:初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物理課《動能和勢能》孫艷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三、動能和勢能
設計者: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縣第三中學 孫艷玲
設計思路:
初中階段只要求學生對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認識,不追求概念的嚴密性,通過功和能的關系,建立起能量的概念即可。
動能、勢能所涉及的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也是容易產生興趣的現象,從日常生活中最密切的物理現象人手,在列舉大量實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運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能量叫做動能。通過實例引入動能的概念,學生印象深刻,易于接受。再通過探究實驗讓學生了解動能的大小跟速度、質量的關系,這個探究實驗既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歸納能力,還包含對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的滲透。因此注重研究方法的引導,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探究的重要性。
在進行勢能的教學時,學生先自學教材中勢能部分。教材是從具體的實例出發,使學生認識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存在。通過打樁機工作時,把重錘高高舉起,重錘落下時對樁做功這個事例,說明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勢能。然后再讓學生舉例子,進一步認識重力勢能的概念。對于探究 “重力勢能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讓學生自己用身邊的物品去設計完成一個實驗方案,實驗重點應放在“猜想”和“設計實驗”上,并列舉實例,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彈性勢能是通過發生形變的網球拍、拉彎的弓能做功等實例引入,說明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彈性勢能。演示被拉伸的橡皮筋具有彈性勢能,再探究影響彈性勢能大小的因素。
教學目標 |
1.知道動能、勢能的概念;在探究實驗中理解影響動能、勢能的因素;用能量的初步知識理解分析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觀察認識動能、勢能的存在。在探究實驗中總結影響動能、勢能的因素。 3.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 4.通過探究實驗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敢于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團隊意識。 |
||||||
教學重點 |
1、知道動能和勢能的概念 2、探究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
||||||
教學難點 | 知道勢能的概念 | ||||||
教學方法 | 采用雙邊互動、分組合作、討論、講授等教學方法 | ||||||
課時安排 | 1課時 | ||||||
教學資源 | 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 動能勢能演示器、彈簧、橡皮筋等 | ||||||
教學流程 |
![]()
![]() ![]()
勢能 ![]() ![]() |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 ||||
教學活動 |
教師行為 (語言、策略、技術、問題、板書、評價等) |
學生行為 (思考、傾聽、表達、交流、合作、操作等) |
持續時間 | 設計意圖 |
一、引入新課 二、進行新課 1、能量 2、動能 3、勢能 四、機械能 五、能量的單位 課堂小結 拓展延伸 課后作業 |
出示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看一則新聞:一鐵路職工“中彈”昏倒。 為什么小小的饅頭能把人砸傷?學完這節課大家自然會明白。 舉例:2013年6月11日神州十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高溫高壓的燃氣推動火箭運動;湍急的流水能推動水車。 利用學生分析的結果引入能量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 能量這個詞對我們初中學生來說并不陌生,舉例說明哪些物體具有能量。 可見物理學中,能量和功有著密切的聯系,能量反映了物體做功的本領。能做功但不一定去做功,一個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表示這個物體的能量越大。 出示多媒體課件問:狂風、流水、飛行的子彈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像這些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叫動能。 板書:定義: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 特點:一切運動的物體都有動能。 誰能說說都有那些物體具有動能? 這些物體都具有動能,同學們能不能根據生活經驗猜想動能的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呢?出示多媒體課件。 問題:我們根據什么判斷動能大小的?一個物理量受幾個因素的影響,我們怎么辦? 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器材設計實驗。 板書:動能的大小與質量、速度有關,質量一定,速度越大,動能越大;速度一定,質量越大,動能越大。 提出問題:看教材中的小資料并討論想想議議,如何解釋汽車限速? 現在你能明白小小的饅頭能把人砸傷的道理嗎? 讓學生根據剛才學習動能的經驗并看書自學勢能部分。 板書:重力勢能 定義: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勢能。 彈性勢能 定義: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叫彈性勢能 根據生活經驗你認為什么樣的物體具有重力勢能? 猜想重力勢能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出示多媒體課件。 教師巡視、指導。 列舉實例,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 板書:重力勢能的大小與質量和被舉的高度有關,質量一定時,被舉的高度越高,重力勢能越大;被舉的高度一定時,質量越大,重力勢能越大。 思考:一塊石頭放在高山上是否具有能量? 出示橡皮筋問:橡皮筋有彈性勢能嗎?你認為哪些物體具有彈性勢能? 演示拉伸的橡皮筋具有彈性勢能。 彈性勢能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器材設計實驗。 出示彈簧問:這個彈簧與拉力器中的彈簧發生的彈性形變相同,具有的彈性勢能一樣大嗎? 板書:同一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彈性勢能越大。 讓學生分析靜止在桌面上的鋼球是否具有具有重力勢能,繼而讓學生分析在桌面上滾動的鋼球具有什么能,通過分析得知滾動的鋼球既有動能,又有重力勢能。 板書: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機械能。 從前面的討論,我們可以認識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聯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體具有做功的本領,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夠做功的多少來衡量。因此,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的單位跟功的單位相同,也是焦耳。 板書:能量的單位是焦耳(J)。 本節課你都有哪些收獲和同學們分享一下。 出示多媒體課件。 動手動腦學物理 |
一名學生朗讀,其他學學生觀看大屏幕傾聽、思考。 學生傾聽、分析得出結論: 燃氣對火箭做了功,流水對水車做了功。 學生傾聽。 學生舉例:,拉開的弓能把箭射出去,流水和拉開的弓都做了功,我們就說他們具有能量。 學生傾聽、思考。 學生回答:都在運動,都能夠對外做功。 學生舉例:飛行的飛機、行駛的汽車、運動的鋼球、跑步的學生…… 學生猜想并闡述理由。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 學生設計實驗,修正實驗方案。學生上臺,師生共同演示,分析現象得出結論。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 學生回答什么是重力勢能、什么是彈性勢能。 學生舉例。 學生進行合理猜想。 學生分組利用身邊物品設計重力勢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 學生總結、交流。 學生得出正確結論。 學生思考。總結:石頭會對地面做功,它蘊藏著重力勢能,只不過沒有機會表現,只要被舉高的物體都具有重力勢能。 學生回答并舉例說明。 學生進行合理猜想。 學生設計實驗。學生上臺,師生共同演示實驗。 學生回答問題、分析現象得出結論。 學生通過分析得知:靜止在桌面上的鋼球具有重力勢能,滾動的鋼球既有動能,又有重力勢能。 學生傾聽、思考、說出能量的單位是焦耳。 學生踴躍說出自己學到的知識,與同學們分享快樂。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 |
1分鐘 2分鐘 2分鐘 7分鐘 2分鐘 3分鐘 5分鐘 1分鐘 2分鐘 3分鐘 1分鐘 1分鐘 5分鐘 5分鐘 |
從生活到物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通過實例,從生活到物理,使學生明確功和能量的關系,建立起能量的初步概念。 從物理到生活把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在一起。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給學生自由展示的平臺。 從物理走向生活,把物理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 猜想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方式,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機會。 對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方法滲透。 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 從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入手,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既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學生閱讀教材的相關內容,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從物理走向生活,把物理知識與生活實例緊密聯系在一起。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學生利用身邊物品進行探究實驗,使所學物理知識再回歸生活,讓學生感受科學的真實性。 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從物理走向生活,把物理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培養學生自信心并體驗成功的喜悅。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歸納能力 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 通過學生總結回答,使學生養成對學習反思的習慣。 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及創新意識。 |
|
![]()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