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余角和補角
所屬欄目:初中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數學七年級數學上冊《余角和補角》(2)部級優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數學七年級數學上冊《余角和補角》(2)部級優課
人教版數學七年級數學上冊《余角和補角》(2)教案
以此課為例,組織全體教師觀摩交流,進一步推進我校預學單及小組合作模式教學的進一步研究與實施。
教學背景分析:
余角和補角的性質及應用這部分知識在今后解決綜合性問題時也經常充當紐帶和橋梁。所以在設計時充分考慮了實踐性和操作性,重視知識縱深鋪墊。所教學生數學基礎比較扎實,但發散性思維、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語言表述能力上有待于進一步訓練。所以本節課把基礎的落實設計得精準、有代表性,而在其它活動的設置上盡量采取開放型的提問方式,引導學生在多角度、靈活解決問題的同時,善于總結應用。為了多給學生交流的機會鍛煉語言表述能力,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將學生設置成以六人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單元,共同活動、討論解決;鼓勵小組全體成員大膽匯報展示。對于抽象難懂的部分適當的運用多媒體手段使之表象化,生動化。 教學目標: 一、知識技能:
1.掌握余角和補角的性質,能運用這個性質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了解方位角,能確定具體物體的方位。 二、過程與方法:
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和知識運用能力,學會簡單的邏輯推理,并能對問題的結論進行合理的猜想.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觀察、歸納、推理對數學知識中獲取數學猜想和論證的重要作用,初步數學中推理的嚴謹性和結論的確定性,能在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中獲益.
四、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
1.重點:認識余角及補角的性質,確定方位是本節課的重點. 2.難點:通過簡單的推理,歸納出余角、補角的性質,并能用規范的語言描述性質是難點.
3.關鍵:了解推理的意義和推理過程是掌握性質的關鍵. 五、教學過程:
(一)閱讀學習目標, 并在目標上畫出關鍵詞和自己預習困難的學習目標
設計說明:一個小小的標注,劃線,就會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標注越多,思考越多,學生是一張白紙,需要教師逐步教會他們如何閱讀,如何在閱讀中質疑,有了質疑便有了思考,而數學的學習就是思維的舞蹈。
(二)引入新課:
3
讓學生觀察意大利著名建筑比薩斜塔.比薩斜塔建于1173年,工程曾間斷了兩次很長的時間,歷經約二百年才完工.設計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開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勻和土層松軟而傾斜.
設計說明:比薩斜塔又是學生熟悉的建筑,而且有許多科學淵源,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知識鏈接
1.70°的余角是 ,補角是 ;
2.∠(∠ <90°)的它的余角是 ,它的補角是 ;
強調:互余和互補是兩個角的數量關系,與它們的位置無關。 (四)自主學習
活動一:相互探討,理解性質
探究補角的性質:如圖, ∠1與∠2互補,∠3與∠4互補, ∠1= ∠3,那么∠2與∠4相等嗎?為什么?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