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線段的計算
所屬欄目:初中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數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有關線段的計算-北京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數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有關線段的計算-北京市順義區第三中學
1
課題:§ 有關線段的計算
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試驗教材 七年級上冊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布魯納主張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他認為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同時《標準》中也明確指出:“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想、驗證等活動過程”.因此,本節課力求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活動:在活動中觀察、在活動中努力完成概括,在活動中積極運用新知識,使學生真正成為本節課學習的主體. 二、 教學背景分析
1. 教學內容分析
“有關線段的計算”是北京版實驗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的容,本節課是有關線段的計算的第一節。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畫圖等相關知識,基本明確了線段的長度的得出方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深入培養學生們觀察、歸納的能力,再一次實踐由特殊到一般的合情推理。這不僅是有關線段的計算的重要方法 ,也是初中數學學習的重要方法。
2. 學生情況分析
本校是順義區普通的中學,我所任教班級大部分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每一個學生對數學學習都有一定的興趣。而且,通過這一段對一系列整式的乘法性質的推導,學生們基本明確本堂課的結構,明確在性質的推導過程中自己應該做什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但是由于整式的除法性質是截至目前學生遇到的計算,所以教師要在關鍵時刻加以指導。 三、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設計
根據《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 進一步理解線段的和、差、倍、分的關系;
2. 能夠根據條件設合適的未知數,進行線段和、差、倍、分的相關運算; 3. 會求線段的長和線段之間的數量關系.
4.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體驗成功,感受競爭.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根據條件設合適的未知數,進行線段和、差、倍、分的相關運算 教學難點:圖形的觀察 五、教學方式及手段
教學方式:探究式. 教學手段:ppt課件. 六、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及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2
復 習 引 入
1. 已知線段AB=60cm,點C是線段AB的中點,則線段AC的
長為 cm.
2. 已知線段AB=60cm,點C是線段AB的一點,且AC:BC=2:3,則線段AC的長為 cm.
3. 已知如圖,點C和點D分別是線段AB上的點,且將線段AB分成3:4:5的三部分,若線段AB=60cm, 則線段AC的長為 cm.
通過梳理本章的
知識結構圖,從而引
出本節課的課題。
分析課題,明確研究的主題。
將研究主題具體化,數據化。
探索新知
典型例題1:已知:點C和點D分別是線段AB上的點,且AC:CD:BD=3:4:5,點E段AB的中點,
若線段ED=2cm,求線段AB的長. EB
DCA
變式1:已知:點C和點D分別是線段AB上的點,且AC:CD:BD=3:4:5,點E段AB的中點, 求線段ED與AB的數量關系.
EB
DCA
變式2:已知:如圖,點C、D、E分別是線段AB上的點,且AB=4AC,AB=3CD,點E為線段AB的中點,求線段DE與AB之間的數量關系.
EB
DCA
明確本節課研究主體
明確研究策略:分組逐步進行
有關線段的計算 由具體到抽象,完成
符號語言的推導。 猜想文字語言
引出新問題。
方法一樣,結論不同,引起學生思考。 對學生逐步進行引導,完成概括。
得出結論
培養學生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
探 索 新知
得出結論
通過分析概括,得出本節課的結論。
應用舉 例
思考1: 如圖,點C、D、E分別是線段AB上的點,且AB=4AC,AB=3CD,AE=CD,求線段CE與AB之間的數量關系.
B
DCA
E
思考2:如圖,已知線段AB上有兩點C、D,線段AD=35,線段BC=44,AC= BD,求線段CD的長.
A
B
D
C
初步線段的計算。
鞏固練習 課堂練習或作業:
通過逐層練習,鞏固新知
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
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意識.
布置作業
為下一節課的學習引出思考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