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所屬欄目:初中科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科學浙教九年級下冊一 調查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杭州市翠苑中學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科學浙教九年級下冊一 調查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杭州市翠苑中學
教學思路分析 一、設計理念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基于以上理念,本節內容是研究性學習課題《調查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通過創設穿越情景、回到2000年前,600年前,200年前對當時人類的宇宙觀進行調查,完成調查報告。每個任務設置的目標為學生創設了廣闊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將教學設計的重點從關注“教”到關注學生參與“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達到三維教學目標的要求,讓學生學會如何去進行研究性調查。
二、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選自浙教版科學九年級的研究性學習課題《調查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希望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道并了解人類對宇宙認識過程,并且逐漸掌握科學調查的基本方法以及調查報告的撰寫。本節內容與第1章第1節《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息息相關,內容上很多不謀而合,例如,古代人們對宇宙的了解是天圓地方,中世紀的地心說與日心說,直到現在的現代宇宙模型。但是本節更加重視學生對調查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本節課的設置也為后面宇宙中其他太陽系等相關知識作了鋪墊,更是第1章第1節知識的延伸。
三、學情分析
初三學生處在青春期,對新的知識充滿好奇,形象思維偏重于抽象思維,自尊心強,對這一類具有探究意味的課程應該充滿興趣。本節課也同時設置有現在比較流行的穿越元素,更加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同時學生已經學習過關于地球模型的相關知識,對“日心說”“地心說”也有相關涉及,但是學生之前更多的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且學生之前獲得知開識大多是被動接受而缺乏實際進行探究和親身調查的過程。
教學設計方案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從古代到現代,人類對宇宙認識的歷史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2.了解不同時代的人類是根據什么原理來建立相關的宇宙的模型。 3.能說出科學調查的基本方法,了解科學調查報告的基本結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三個調查報告的完善,初步了解調查報告的結構和書寫方法;
2.通過對“人類認識宇宙歷史”的探究活動,體驗文獻調查法,問卷調查法和采訪調查法的過程,模擬實驗調查法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宇宙認識史”的調查過程,認識到科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加學習科學的興趣與情感;
2.通過實驗探究和模型模擬,感受探究精神和質疑精神。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人類對宇宙認識歷史的探究活動,體驗文獻調查法,問卷調查法和采訪調查法,模擬實驗調查法的過程;
教學難點:通過實驗模擬法明白宇宙膨脹原理。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觀察5000年前,2000前年,600年前和100年前人類眼中的宇宙 學生活動:觀察人類下面四幅圖,讓學生們猜測,這幾張圖分別顯示的是什么。由于一開始展示的圖片和內容和我們現在所了解到的宇宙截然不同,學生的答案一定五花八門,最后告訴他們,這四張圖全都是宇宙的圖。只不過他們分別是5000年前,2000年前,600年前,100年前人類眼中的宇宙。
教師引導:那么為什么人類眼中的宇宙,隨著時間的變化,會有巨大的不同呢?從天圓地方到如今的宇宙模型,這一切都經歷了什么?不同時代的人們,對于對于宇宙的認識是怎樣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認識?
讓我們穿越回到2000年前,600年前,和100年前進行一番調查,探尋其中的奧秘。
2. 分組“穿越”,調查宇宙
全班一共分成6個組,每組有一個檔案袋,檔案袋中存放著不同的工具。這些材料都經過精心準備,是該組同學完成任務的必要工具,用檔案袋包裹更加具有神秘色彩,增加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
穿越任務一(基于采訪法與文獻法的科學調查):穿越到2000年前,古代中國,古代印度和古代埃及的宇宙觀和原因。
任務介紹:一組二組檔案袋里有一臺平板電腦,打開有三段視頻,分別是由學生扮演的古代中國人,古代埃及人,古代印度人,在接受采訪。另外有文獻資料,分別是三個國家2000年前的地形圖,和國家文化歷史與信仰的介紹資料。
任務要求:完成調查報告,并集中匯報調查過程和結果。 視頻內容如下:視頻中小演員"接受采訪
小演員1(古代印度):我眼中的宇宙是大地馱在四只大象的背上,而這四只象則站立在一只巨龜的殼上,這巨龜在無邊的海洋中游動著。我們古印度位于南亞的最南,亞洲的最南部,處于熱帶,古印度時期我們這邊的動物并不太多,大象是我們能夠見到的最大的動物。大象的力量很大,可以把很重的東西都抬起來。我們古代印度,主要的地形是為平原,最北邊是一些山脈,我們沒有辦法翻過去,而在東南西的方位,我們不斷的走過去,發現都是無邊無際的海洋。
小演員2(古代埃及):在我看來,宇宙是一個方盒,天是一塊平坦或穹隆形的天花板,四方有四個天柱,即山峰所支撐,星星是用鏈索懸掛在天上的燈,在方盒的邊沿上,圍著一條大河,河上有一條船載著太陽來往。
在我們古代埃及,處于亞洲南部和非洲北部,我們身居內陸地區,離海洋都非常的遙遠。我們四面八方,都充滿了很大的山脈。但是我們依然得到了上天的眷顧,我們相信,我們的母親河尼羅河,是老天給我們的恩賜,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應該是來自于我們的尼羅河。我們晚上會在尼羅河上打魚,點著一盞亮晶晶的燈火。我相信,我們對于宇宙的認識,一定是準確的。
演員3(古代中國):我所認為的地球應該是“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大地為正方形,天如同一個圓蓋罩著大地,但圓蓋的天和方形的地無法相銜接,故設想有八根大柱支撐大地。
我是在外的一個牧民,我在草原放牧。我們在草原上,放牧的時候經常會搭
這一段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體驗采訪法和文獻法,進行科學調查,由于調查 的內容是幾千年前的宇宙觀,故備課時已經查閱了相關資料,并且讓其他學生錄制了相關的采訪內容。讓學生能夠通過虛擬的穿越和采訪,體驗調查的過程,明白古人的模型也是經過觀察的分析,并非憑空得來。
帳篷,我們躺在帳篷里面,看著帳篷的頂部是圓形的,就好像我們躺在草原上看著天空一樣。我們覺得地面非常的平坦,所以地面一定是方的 。但是如果天是圓形的,地是方的,怎么支撐住天的呢?當我們越走越遠發現四周都聳立著很多的高山。
在觀看完以上視頻后,學生根據視頻中內容,觀察三個國家的地圖,以及歷史文化信仰的介紹,繼而理解為什么古代三個國家會對宇宙有三種不同的認識。并完成以下調查報告。
穿越任務二(基于問卷調查法和文獻調查法的科學調查):穿越到600年前,對盛極一時的“地心說”與“日心說”進行調查?,完成調查報告。
任務介紹:三四兩組打開文件袋里面將會是,關于“地心說”與“日心說”的文獻資料,一段介紹視頻以及調查報告的不完整版。
任務要求:學生可以根據以上文獻資料,針對600年前的科學探索者們,設計一張關于“地心說”與“日心說”的調查問卷,來了解當時人們對“地心說”以及“日心說”的不同相看法,展示問卷,闡述設計的原理。完成調查報告。
穿越任務三(基于文獻調查法與實驗調查法的科學調查):穿越到60年前,調查“現代宇宙模型”的概念與原理。
任務介紹:五六兩組打開文件袋,里面是一個氣球,一支記號筆,一段關于宇宙大爆炸理論的視頻,現代宇宙模型的介紹資料,一段關于利用氣球進行、星系運動模擬實驗的文字介紹資料。
任務要求:根據視頻資料,文獻資料了解現代宇宙模型的由來,展示探究結果,結合文字料進行星系運動的模擬實驗,解釋實驗完成調查報告。
實驗內容如下:1.準備一只氣球,在其表面畫上一些小圓點。2.用打氣筒持續地向氣球充氣, 使氣球不斷地脹大,如圖所示3.觀察氣球在脹大過程中各個小圓點間距離的變化。完成調查報告。
任務2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體驗問卷法和文獻法進,問卷法是我們科學調查中一個重要方法,600年前是“日心說”和“地心說”沖突極其激烈的時間段,通過文獻法讓學生理解當時兩種學說的各自論據,設計出一張具有調查意義的問卷,能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科學調查。
任務3這一段設計意圖是通過模擬實驗法和文獻法來讓學生進行理解現代宇宙模型。模擬實驗法也是我們科學調查中一個重要方法,現代理論中星系運動模型比較難以理解,但是該模擬實驗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模型。
3.分
組展示,分享成果
分組按照任務包中的任務進行逐一展示。教師從旁引導,讓所有的同學能夠共享彼此關于科學調查的成果。 4.教師總結反饋
【當堂測試,反饋,布置作業】三題判斷題,并利用sunvote投票技術,當堂讓把學生的答題情況展示在PPT上,統計、正確率,并讓學生自行解釋,教師引導,最后布置課后練習。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