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酸和堿之間,會發生什么反應
所屬欄目:初中化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九年級人教版下冊第十單元課題2 酸和堿之間會發生什么反應(第1課時)北京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九年級人教版下冊第十單元課題2 酸和堿之間會發生什么反應(第1課時)北京中學明德分校
課題2 酸和堿之間會發生什么反應(第1課時)授課時間:2017.3.8
教材分析 地位與作用
本課題是在學習酸和堿性質的基礎上,對酸和堿的反應更高層次的學習。中和反應是酸和堿的重要性質,是對酸堿化學性質的延續和深化,同時又引出另一類化合物——鹽,所以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貫穿酸、堿、鹽知識體系的一個重要紐帶,同時又為今后高中學習酸堿中和滴定的定量分析打下基礎。此外,中和反應在生活、生產上具有廣泛的應用,研究它能更好體現化學走向生活的理念。
本課題采用實驗探究,然后對實驗進行分析、討論、歸納,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分析探究能力。
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包括:中和反應及其在實際中的應用,溶液酸堿度的測定。
從屬于一級主題物質身邊的化學物質中的二級主題生活中的常見化合物;一級主題物質的化學變化中的認識幾種化學反應。 學情分析
1.已具備知識和能力
學生已經學習了酸和堿的一些性質,并能用指示劑對酸和堿進行區分,還從微觀粒子的角度分別對酸和堿的水溶液進行了初步分析,認識了酸、堿具有相似性質的本質原因。 2.待發展知識和能力
通過本課題的學習,可以從離子角度初步理解中和反應容易發生的原理,為高中化學中學習酸、酸性氧化物、酸式鹽與堿、堿性氧化物等物質的性質、以及“離子反應”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設計出有明顯現象的實驗方案,并通過實驗驗證酸和堿能發生化學反應
2.能識別中和反應;能從微觀粒子角度說出中和反應實質;能書寫中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能列舉中和反應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小組合作,設計實驗,并完成實驗,證明中和反應的發生,反思實驗結果,確定最佳方案,學會歸納、概括等學習方法 2.學會通過實驗觀察、探究獲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發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的實驗探究精神 2.了解中和反應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重點
1.認識中和反應及微觀實質
2.認識從反應物被消耗的角度證明無現象的化學反應的發生
3.中和反應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
能設計出有明顯現象的實驗方案,并通過實驗驗證酸和堿能發生化學反應 能從微觀粒子的角度理解中和反應實質 教學方法與教學用具
1.教學方法:自主學習體驗式教學法、啟發式實驗教學法、小組合作學案導學法 2.教學用具:導學案,投影,實驗用具
教學過程設計
環節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計意圖 導入 胃酸過多時,人們經常吃胃得樂。【展示圖片】“胃得樂”藥品成分 【提問】你能說說為什么此藥可以治療胃酸過多嗎? 【追問】氫氧化鎂和鹽酸的物質類別?
【追問】什么是堿?什么是酸?你能說一下酸堿的組成嗎?
通過上面的生活實例發現酸堿可以發生反應,那么酸和堿遇到一起會發生什么化學反應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傾聽
觀察 思考 回答:胃藥的主要成分氫氧化鎂和胃酸的主要成分鹽酸發生化學反應 氫氧化鎂屬于堿,鹽酸屬于酸
堿:金屬離子 + OH- 溶液中的陰離子是OH-
離子
酸:H++ 酸根離子 溶液中的陽離子是H+離子 讀出【學習目標】 用生活中的情境引入 ,體現化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明確學習目標
自學與 點撥1
【點撥1】 1.上述現象可能存在兩種情況:
(1)鹽酸和氫氧化鈉不發生反應; (2)二者反應,但是沒有明顯現象 驗證二者是否發生化學反應的設計思路有:
(1)是否有新物質生成 (2)反應物是否被消耗 (證明酸或堿被消耗) 2.猜寫方程式:
NaOH + HCl = NaCl + H2O 堿性酸性中性
【自學1】
1.觀察教師演示實驗(在5%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5%的鹽
酸,振蕩,觀察現象 現象:沒有明顯變化 2. 猜測氫氧化鈉和鹽酸如果反應,反應的產物可能是什么?
3. 知識回顧:填寫表格中溶液與指示劑作用時的顏色變化。
4. 設計實驗方案:
運用實驗,設置懸念,引發學生注意
強化無明顯現象發生反應的實驗設計思路,提高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
點撥:基于我們對氯化鈉化學性質了解的有限性,如果從證明有新物質生成的角度(即證明有氯化鈉的生成)的角度,證明此反應發生,需要找與氯化鈉反應有明顯現象的物質,暫還沒有學到。如果想證明此反應產物水的生成,也比較困難,因為整個反應都是在水溶液中進行的,無法證明水的生成。所以本堂課我們主要從反應物(即鹽酸或者氫氧化鈉被消耗)的角度證明無現象的化學反應的發生。 3. 前面我們學習了酸和堿都能和
指示劑發生化學反應而顯示不同的顏色。我們能否用其與指示劑的作用,證明其被消耗呢?回憶石蕊和酚酞兩種酸堿指示劑在酸堿性溶液中的顯色情況 4.設計實驗方案: 藥品:NaOH溶液、鹽酸溶液、無色酚酞溶液、紫色石蕊溶液 儀器:試管4支、滴管2支 【方案評價】
方案1:變化現象非常明顯 方案2:視覺上依舊無明顯變化,不符合實驗設計的要求
方案3和方案4:理論上可行,但是通過實驗發現,最終的紫色不易察覺
因此,方案1為最佳方案 5.實驗中應注意一些操作事項和安全事項:
向堿溶液中加入酸溶液至適量,或者向酸溶液中加入堿溶液至適量,都應該逐滴滴加至適量,邊加邊振蕩。注意滴加藥品時小心謹慎,切
(1)小組合作選用所給藥品和儀器設計(要求:實驗過程中有明顯的實驗現象) (2)說出你設計方案的理由或原理 【設計方案】 【預設方案】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方案4:
5.利用實驗方案,實驗驗證酸堿是否發生化學反應,體會用反應物被消耗證明無現象反應發生的方法。
通過學生研討、交流、再設計、驗證實驗方案等過程,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根據設計的實驗方案完成實驗,證明中和反應的發生,提高動手操作的能力。
忌不要撒到桌子上和物品上,以免腐蝕。
小結:此反應設計原理:利用指示劑顏色的變化證明堿或者酸被消耗,從而驗證了酸和堿之間可以發生化學反應。(對于每種指示劑,都有兩種方案)
回憶前面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無現象反應的發生,我們通過往反應后溶液中加入稀鹽酸,觀察到有氣泡冒出,證明此反應發生,有新物質生成,體會無現象反應發生的兩個角度。
通過實驗小結,讓學生體會證明無現象反應發生的兩條設計思路。
自學與 點撥2
【提問】上面我們通過有明顯現象的實驗,驗證酸和堿能發生化學反應。那么兩種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微觀實質? 【追問】那么酸和堿能夠發生反應是有什么新粒子生成呢? 【點撥2】
1. 通過書寫酸堿鹽溶液中所含離子,我們不難發現,酸堿鹽溶液中,溶質均是以離子形式存在的,這正是它們導電的原因。 強調:從組成上:
堿溶液中陰離子都是OH- 酸溶液中陽離子都是H+ 2. 通過觀察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的微觀粒子圖,我們不難發現,反應前H+和OH-消失,可見,反應后一定有新微粒生成,根據元素守恒,一定有誰生成? 【板書】酸和堿能夠發生化學反應的原因:
【資料提示】水很穩定
宏觀:水在2000℃以上才開始分解 【回答】有新物質生成,微觀上就是有新微粒生成。 【自學2】1.在下列燒杯下方橫線處寫出溶液中所含有的微觀粒子。
Na+、OH-、H2O H+、Cl-、H2O
Na+、Cl-、H2O
2.小組討論:在相應的燒杯中畫出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
反應前后的微觀粒子圖。寫出反應前參與反應的粒子,和反應后新生成的粒子。從而分析此反應的微觀實質。(投影展示) 【回答】(1)新的H2O分子生成
認清酸堿鹽溶液中所
含離子情況,明確酸
堿鹽溶液中,溶質均是以離子形式存在,這也是他們能夠導電的原因。再次強調酸堿的組成,為后面理解酸堿中和反應的實質作鋪墊。
理論分析中和反應發生的原因
微觀:室溫下,一億個水分子中,只有1個水分子發生解離 NaOH HCl
Na+ OH- H+ Cl-
H2O (穩定存在)
【追問】生成的氯化鈉溶液中水分子都來源于哪?此反應的微觀實質?
【過渡】通過觀察氫氧化鈣和鹽酸,氫氧化鈉和硫酸反應微觀粒子圖發現,這幾個反應均是酸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微觀實質? 小結:
NaOH + HCl = NaCl + H2O 堿 + 酸 = 鹽 + 水 中和反應定義: 酸和堿作用生成鹽和水 中和反應微觀實質: H+ + OH- = H2O
(2)稀鹽酸和氫氧化鈉中沒有參與反應的水和這個反應新生成的水。 (3)微觀實質: H+ + OH- = H2O
3.觀察氫氧化鈣和鹽酸反應,氫氧化鈉和硫酸反應微觀粒子圖,找出以上酸堿之間反應發生的微觀實質。 【回答】微觀實質: H+ + OH- = H2O 【鞏固訓練1】
完成下列中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1.氫氧化鈉溶液中加入適量的硫酸:
2.澄清石灰水中加入適量的鹽酸:
【鞏固訓練2】寫出下列化學反應方程式,并判斷是否屬于中和反應 1.用鹽酸除鐵銹
2.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
通過資料和視頻動畫,讓學生認識離子間進行的反應,學會判斷微觀實質的一般方法。
通過判斷中和反應,更深刻的理解中和反應的含義和微觀實
質。
自學與 點撥3
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中和反應有什么應用呢?
【點撥3】
1.改變土壤的酸堿性。 2.處理工廠的廢水。 3. 用于醫藥。 4. 用于食品口味調
【自學3】 1.閱讀課本61頁,完成任務2.觀看PPT圖片展示
通過展示鮮活、直觀的生活場景的圖片,讓學生找到中和反應,進行書寫練習同時,感悟中和反應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體現化學學科價值。
課堂小結
課堂檢測
課堂鞏固訓練及方程式書寫練習
作業 目標檢測150頁5、6、7、8
板書設計 課題2 酸堿中和反應
一、用實驗證明酸和堿發生了化學反應
滴加酚酞溶液 逐滴滴加鹽酸至適量
NaOH(無色) 溶液(紅色) 溶液(紅色恰好褪為無色) 振蕩邊加邊振蕩 二、中和反應:酸和堿作用生成鹽和水 NaOH + HCl = NaCl + H2O 堿 + 酸 = 鹽 + 水
反應微觀實質:H+ + OH- = H2O 三、中和反應的應用
1.改變土壤的酸堿性2.處理工廠的廢水3.用于醫藥4. 用于食品口味調劑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學生學習效果評價量表 學習效果
知識獲取情況 實驗完成情況 語言表達能力
問題意識 A
全面理解中和反應及微觀實質,能建立宏微結合思想。
在小組合作完成探究實驗時是主力,觀察全面,操作正確
語言流利,表達清楚,邏輯性強。 多次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能想辦法解決問題 B
基本理節中和反應及微觀實質,能理解宏微結合思想。
在小組合作中能較好協助同學完成實驗,觀察認真,操作基本正確
語言比較流利,表達比較清楚,邏輯性比較強。 偶爾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能想辦法解決
C
能說出中和反應定義和微觀獅子,但應用有困難。
能在小組其余同學實驗時,認真觀察,完成簡單操作
語言不夠流利,表達不夠清楚,邏輯性較差
從未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能嘗試想辦法解決別人提出的問題
教師自身教學效果的評價分析量表
教學效果
教學組織
1.關注全體學生,學習情況和效果;2.注重培養學
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3.對學習活動有針對性地指導;4.根據學生情況,靈活調整教學。
教學基本能力
1.應變能力:面向全體,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機敏處理偶發事件; 2、表達能力:語言表達清晰、流利,肢體語言適當
3.板書規范、整潔,教態自然
演示實驗
及實驗引導 1.實驗操作規范 2.語言引導規范,有啟發性
課堂氣氛 1.氣氛融洽,師
生、生生互動充分 2.課堂緊張、有序 課堂效果 學生興趣
濃厚,師生均有滿
足感
A B C
課后反思
本堂課主要圍繞“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這個核心素養點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實踐。需要建立物質及其變化的三維表征(即宏觀-微觀-符號表示物質及其變化的方法)發展學生宏微結合素養;需要建立“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應用”的觀念培養學生宏微辨析素養。
本堂課從生活情境引入,用含堿性物質的胃得樂治療胃酸過多,體現了化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宏觀辨識主要體現在證明氫氧化鈉和稀鹽酸無現象反應的發生環節。首先,運用實驗,觀察到氫氧化鈉和稀鹽酸相遇無現象,設置懸念,引發學生興趣。學生猜測此反應發生只是無明顯現象。通過回憶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無明顯現象反應發生的證明方法:即是否有新物質生成或反應物是否被消耗,強化無明顯現象反應發生的實驗設計思路。其次,學生通過研討、交流、設計實驗方案,最后通過實驗驗證等,讓學生體驗了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宏觀辨識環節的設計體現了現在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將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比如:在設計實驗方案過程中,有些學生能夠提出不用教師給的指示劑等藥品,用大理石(碳酸鹽) 驗證反應發生,并說出自己的設計方案。使同學和老師共同探討如何用大理石檢驗此反應的發生, 并探討了藥品添加先后順序可能帶來的結果,體現了實驗設計的開放性。在如:有些學生的設計方案是選擇用石蕊滴加到稀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后溶液中,通過觀察反應后溶液是否變色,驗證此反應的發生。這個設計方案,激發了同學們的探討欲望和思考深度。石蕊仍為紫色,證明反應發生,最后溶液呈中性。石蕊不為紫色,證明反應沒有發生。部分學生提出質疑,還有可能反應發生,反應物過量。同學們經過交流討論,給出修改方案,需要調整指示劑添加的順序,證明稀鹽酸或者氫氧化鈉任意一個反應物被消耗即可。相信,如果沒有課堂開放性的討論和交流,就不會看到同學們爭執的面紅耳赤,也不會呈現課堂上學生精彩展示的瞬間。
微觀辨析主要體現在任務二---從微觀粒子的角度理解中和反應的實質。此環節設置了三個有逐層遞進的學習任務。首先,讓學生寫出氫氧化鈉溶液、稀鹽酸、氯化鈉溶液中所含的微觀粒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