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語文人教版四年級上冊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福建省 - 龍巖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教學目標
1.讀準并理解“崛起、租界、懲處、吵嚷、中華不振、衣衫襤褸、風和日麗”等生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緊扣“中華不振”這一主線,了解少年周恩來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遠大志向的原因。
4.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2學情分析
學生剛由三年級升到四年級,在自主感悟課文內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本文的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相差太遠,學生不易進入文本的情境,與人物產生情感的共鳴。
3重點難點
重點:體會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讓學生從小樹立為振興中華而發憤學習的信念。
難點:了解當時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目標
1.讀準并理解“崛起、租界、懲處、吵嚷、中華不振、衣衫襤褸、風和日麗”等生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緊扣“中華不振”這一主線,了解少年周恩來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遠大志向的原因。
4.1.2學時重點
體會人物思想感情,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感悟對比的寫作方法。
4.1.3學時難點
了解當時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4.1.4教學活動
活動1【活動】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談話:他在十八大時提出“中國夢”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百多年前,12歲的周恩來,也有一個“中國夢”,那就是(出示課題)。
2.他的中國夢清晰而堅定,(讀)字字(“鏗鏘有力”。)
二、檢查預習。
1. 過渡:通過預習,生字詞能讀準嗎?指名讀,齊讀。
2.理解詞語。
(1)有哪些詞語不理解。
(2)生提出不理解的詞語。指名幫助理解詞語。
引導學生借助字典以及歷史背景幫助理解詞語。
3.學生提出“崛起”。這個詞我們可以聯系課文內容來理解。“中華之崛起”就是中華的振興,也就是“振興中華” (板書“振興中華”)整個課題的意思是:為振興中華而讀書。
三、初讀課文,感知“中華不振”。
1.周恩來為什么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呢?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翻開課本121頁,自由朗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
2.指名說。(板書:中華不振)。
3.課文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中華不振呢?指名回答。
四、重點品讀,聚焦“中華不振”。
1.過渡:看來第七八自然段讓同學們感觸最深,仔細默讀這兩段,想一想你讀懂了什么。
2.你讀懂了什么?
3.匯報交流。
4.感悟寫法:
(1)那么,作者是通過什么方法把文章寫具體的呢?
(2)交流匯報。
預設A: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
師:我們來看這一句,讀一讀,你有什么發現。指名讀,指導朗讀,大家一起讀。
過渡:還有哪些地方也運用了對比?
預設B: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
指名讀,指導朗讀。(這是美好愿望與殘酷現實的反差。)師:一個伸冤無門,反遭訓斥,一個欺負同胞,賣國求榮,你有什么感受呢?加上我們的感受一起讀。
預設C:圍觀的中國人敢怒不敢言,心理的憤怒無法表達的無奈。請你讀。
預設D:租界外會是什么樣的呢?租界內外天差地別,這到底是為什么?(中華不振)
5.練筆,補充空白。
(1)過渡:看,通過對比,租界和租借里的人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我覺得有那么一點點遺憾:這里寫了人物的外貌,神態、動作,唯獨沒有寫他們說的話,拿出紙和筆,我們一起來寫一寫。
(2)學生練筆。
(3)交流。
6.回歸課文,齊讀第七八自然段。
五、指導寫字。
1.過渡:通過你們的描述,我仿佛聽見了租界里的吵嚷聲。讓我們再來讀這個字(出示生字“嚷”)。
2.觀察字形。 師: 請你仔細觀察。寫好“嚷”字要注意什么呢?
3. 師范寫。
4. 學生在紙上寫一個“嚷”字,寫好后讀一讀這個字。
六、總結,布置作業。
1.指著板書:租界里的吵嚷聲似乎還在耳畔。可是吵嚷有用嗎?為什么?小小年紀的周恩來決心怎樣拯救中國呢?對,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指課題)。下節課我們將繼續走近周恩來,感受他遠大的抱負。
2.布置作業:課后閱讀《大地的兒子》或其它有關周恩來的故事。
【板書】
25.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中華不振 振興中華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