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爬山虎的腳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天津師大附小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 《爬山虎的腳》天津師范大學第二附屬小學
教學目標
1.會認“均、勻”等字,會寫“莖、虎”等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等詞語。
2.用合并段落的方法初步把握文章(段落)的主要內容和結構。
3.學習文中運用一連串動詞等準確而生動的語言寫出爬山虎的特點,學習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有序地寫下來的方法。
4.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深入理解爬山虎的特點,體會作者的觀察之細,連續觀察之久,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興趣和習慣。
2學情分析
中年級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且對事物充滿了好奇心,這篇文章非常適合四年級學生閱讀。爬山虎這一植物學生雖然并不陌生,但是他們缺少細致的觀察,全面的了解,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有重點地對學生進行指導怎樣細致、連續觀察事物,并具體地、有序地表達。
3重點難點
1.深入理解爬山虎的特點,體會作者的觀察之細,連續觀察之久。
2.學習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有序地寫下來的方法。
4教學過程
4.1第二學時
4.1.1教學目標
1.通過多種形式朗讀,深入理解爬山虎的特點,體會作者的觀察之細,連續觀察之久。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3至5自然段。
3. 學習文中運用一連串動詞等準確而生動的語言寫出爬山虎特點的方法,把觀察到事物的特點具體、有序地描寫。
4. 學習細致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意識。
4.1.2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積累背誦第3自然段。
4.1.3學時難點
學習文中運用一連串動詞等準確而生動的語言寫出爬山虎特點的方法,學會把觀察到事物的特點具體、有序地描寫。
4.1.4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六課《爬山虎的腳》,“虎”是我們剛剛學習的生字,誰還記得寫這個字要注意什么。
2.回憶第一課時的學習內容
師:打開書,通過上節課學習,你都了解了什么?
預設:(1)理清課文的結構。
(2)了解文章的寫作順序。(板書:樣子、怎樣爬、與墻的關系)
師板書:樣子、怎樣爬、與墻的關系
師:大家看,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誰能給大家讀一讀第1、2自然段?
學生讀1、2自然段。
3.明確本課學習任務
師:是啊,葉子多漂亮啊,那作者又是怎樣寫爬山虎的腳呢?這是這節課學習的重點。我們要深入了解爬山虎的腳應該先學哪部分內容?
預設:應該先學爬山虎的腳的樣子。
活動2【活動】二、理解感悟、學習寫法
(一)體會腳的樣子
1.大家默讀第3自然段,畫出寫爬山虎腳樣子的句子。
課件出示: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2.引導學生想象爬山虎的腳的樣子
師:同學們反復讀這3句話,一邊讀一邊想象,一直讀到你的腦海中出現爬山虎腳的樣子為止。
生練讀。
3.畫一畫腳的樣子
師:誰的腦海中出現了爬山虎的樣子?我們嘗試在學習紙上畫一畫。誰能到前面來畫?(指名到白板上畫)
4.學生交流
師:他畫的和你想的一樣嗎?
預設:(1)“枝狀”畫錯了。
師:(出示圖片、文字中“枝狀”一詞變紅)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你想象到枝狀是什么樣子嗎?請改過來。
(2)“六七根、觸角、嫩紅”這幾個地方出錯了。
師讀句子,相應的詞語變紅。
(3)師小結
師:作者就是抓住這幾個詞語把爬山虎腳的樣子寫具體的。
5.發現細致觀察的方法
師:這滿墻的爬山虎,腳卻長得這么隱蔽,一般人是看不到的,葉圣陶爺爺為什么能寫的這么具體呢?
預設:因為他細致觀察。(板書:細致觀察)
6.練習有感情朗讀
學生讀第一句,師引導學生概括這是寫它的_______。學生讀第二句,師引導學生概括這是寫它的_______。學生讀第三句,師引導學生概括這 是寫它的_______。(板書:位置、形狀、顏色)
7.總結表達方法
師:誰能說說作者從哪些方面來寫爬山虎的腳?
預設:作者從位置、樣子和顏色這幾方面來寫爬山虎腳。(板書:多角度)
8.積累背誦
(1)自己練習 (2)指名背誦
9.舉一反三,聯系前文學習細致觀察
讀第2自然段,找一找哪句話也是作者在細致觀察。
預設:
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的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二)學習爬山虎的腳怎樣向上爬
過渡:知道了腳的樣子,讓我們再來了解它是怎么爬的。我們可以怎樣學習這一部分?
1.先默讀第4自然段,再畫出寫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
2.學生交流找到的句子。
課件出示:
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
3.為課文配動畫
師:下面我們來進行為課文配動畫的活動。誰愿意到大屏幕前演示?你的手指就是爬山虎的腳,其他同學仔細看演示。
(教師讀書,學生演示)
師:你覺得他演示的對嗎?
預設:(1)“觸”和“巴”動詞不準確
引導學生體會觸、巴的區別(輕重不同) 填一填: ( )地觸 ( )地巴
預設:(2)細絲彎曲、拉直不對
師做示范幫助學生解決難題。
4.通過讀,體會“一腳一腳”向上爬的過程。
師:同學們反復來讀這句話,請你繼續演示,咱們讓爬山虎一腳一腳地向上爬。
(學生齊讀,學生換手演示)
5.引導學習連續觀察的方法
師:因為爬山虎一腳一腳地向上爬,所以我們看到葉子才會一順兒朝下,很均勻。多么有趣的爬山虎呀,那葉老先生是怎么發現這些的呢?
預設:認真看、天天看、看得很細致……
師:是啊,不僅認真地看,而且是長時間地連續觀察,才有所發現。(板書:連續觀察)
6.總結表達方法
師:這句話中哪些詞語告訴我們他在連續觀察?(找出觸、變、巴、拉、貼等動詞)
7.教師小結:
作者用一連串動詞將他長時間觀察到的爬山虎的變化寫具體。(板書:一連串動詞)
8.練習朗讀 (生齊讀)
9.聯系后文學習連續觀察。
(1)讀讀第5自然段,哪句話使你也感受到作者在連續觀察。
(2)學生交流
預設:通過不幾天、逐漸看出作者不止觀察一次,而且天天看、看了好久。
課件出示: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
師:用上表示時間變化的詞語能讓我們看到爬山虎的變化,這就是連續觀察。
活動3【活動】三、舉一反三、鞏固寫法
師:學習了兩種觀察方法,我為大家帶來了一些客人:本單元《蟋蟀的住宅》一課中的兩句話,讀一讀、想一想作者在怎樣觀察蟋蟀的住宅呢?
a.隧道順著地勢彎彎曲曲,最多不過九寸深,一指寬,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總有一叢草半掩著,就像一座門。
b.蟋蟀鉆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勞,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門口休息一會兒,頭朝著外面,觸須輕微地擺動。不大一會兒,它又進去繼續工作。
(1)自己讀一讀
(2)小組討論
(3)全班匯報
預設:
第一句話是細致觀察,他從蟋蟀住宅的地勢、深淺和寬窄等多方面對蟋蟀的住宅進行細致地觀察。
第二句話是連續觀察,運用了鉆、朝、擺動一連串動詞。“不一會兒”一詞感覺到作者觀察很長時間。
(4)德育滲透
師: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法布爾,他和葉圣陶老爺爺一樣也是不僅進行了細致觀察,而且經過了長期的觀察,這正是我們要學習的。
活動4【活動】四、學以致用,進行練筆
師:老師也帶來了咱班開展本單元學習時開始種植的植物——含羞草。
1.引導學生細致觀察
師:你從哪些方面細致觀察它,有什么發現嗎?
預設:從葉子的顏色、數量、樣子等方面交流。
2.引導學生連續觀察
師:你連續觀察它的變化嗎?
(1)老師觸碰一片葉子,師生觀察其變化。
(2)指導表達方法
可以用上一連串動詞和時間變化的詞語和表時間變化的詞語
3.學生在練筆紙上寫自己眼中的含羞草。
4.組織學生全班交流練筆內容
5.教師小結
師:看來,同學們不僅學到觀察方法,還學會了如何去寫,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活動5【作業】五、總結收獲、課外延伸
1.總結收獲
2.布置觀察任務
師:希望大家觀察自己在習作中要寫的動物或植物,記錄下觀察的發現,為寫好本單元習作——觀察日記奠定基礎。
活動6【講授】板書設計
板書: 6 爬山虎的腳
樣子 細致觀察 多方面
怎么爬
與墻的關系 連續觀察 一連串動詞
時間變化的詞語
活動7【講授】教學反思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天津師范大學第二附屬小學 侯莉
《爬山虎的腳》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第7冊第二單元“觀察與發現”中的一篇描寫植物的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本文層次清晰,作者在本篇課文中用細致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墻的。作者運用了準確、生動的詞語和句子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讓我們體會到作者對爬山虎的觀察細致入微,而且是連續觀察了很長時間,從而啟發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致地觀察身邊的事物。
中年級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且對事物充滿了好奇心,這篇文章非常適合四年級學生閱讀。爬山虎這一植物學生雖然并不陌生,但是他們缺少細致的觀察,全面的了解,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有重點地對學生進行指導怎樣細致、連續觀察事物,并具體地、有序地表達。因此,我基于課標、單元學習重點以及學情特點,將第二課時教學目標定為:
1.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深入理解爬山虎的特點,體會作者的觀察之細,連續觀察之久。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3至5自然段。
3. 學習文中運用一連串動詞等準確而生動的語言寫出爬山虎的特點,把觀察到事物的特點具體、有序地描寫。
4. 學習細致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意識。
這節課伊始,我引導學生通過復習舊知,自然過渡到本課學習,明確學習的重點是了解作者是怎樣將爬山虎的腳寫具體的。在學習爬山虎腳的樣子時,我組織學生邊讀邊想象,將語言文字轉化為腦海中直觀的圖像,并讓學生親自畫一畫爬山虎的腳。在畫的過程中,發現對于本段中“枝狀”一詞,學生沒有理解,很多同學畫成成鋸齒狀;而且沒有注意到“六七根”這個詞,畫的數量不準。針對出現的問題,我引導學生回到語言文字之中,再讀作者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自己發現問題。學生通過細讀文本發現畫的數量與文中描述的不同。但,對“枝狀”卻產生了分歧,我順勢出示爬山虎的腳的圖片,學生通過直觀的畫面發現“枝狀”就是一根主枝干上出現多根分支。理解什么是枝狀后,我請同學們將錯誤的地方改正過來。這一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細致閱讀文章的習慣。接著,我再引導學生讀文中描寫腳的樣子的句子,引導學生發現作者是從位置、顏色、樣子等多方面細致地觀察。在反復讀書中,很多同學也自然積累下這一自然段。這一教學環節充分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兩個來回:即將語言文字轉化為圖畫,再回到語言文字的過程。
接著,學習爬山虎的腳向上爬一段時,我繼續請同學到前面用手做爬山虎的腳進行演示,學生發現在演示的過程中對“觸”和“巴”兩個動詞演示得不準確。對于這個難點,我用填一填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爬山虎的腳會怎樣地觸?又會怎樣地巴?學生感受到兩者用力輕重不同。文章動詞使用得非常準確,繼而學生又發現作者用一連串的動詞將爬山虎向上爬的過程寫清楚的,從而認識到連續觀察。為了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我引導學生自學下文,找一找第五自然段中哪句話也是作者在連續觀察,又出示本單元第七課《蟋蟀的住宅》一課中兩句話,組織學生辨析哪句是細致觀察,哪句是連續觀察。學生通過這一步步深入地學習,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為最后一個練筆環節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在練筆中有的寫到含羞草葉子的顏色和樣子等方面,有的寫自己觸碰含羞草后,它的一系列變化,呈現出自己對含羞草的細致觀察和連續觀察。
這節課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在學習爬山虎的腳向上爬的過程時,對一腳一腳地理解,效果并不是最佳的。學生有的注意讀文字,有的注意學生的演示,如果能在學生積累的基礎上再讀,效果應該會更好。另外,做為青年教師,還應不斷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和教學機智。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