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歌唱二小放牛郎
所屬欄目:小學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音五年級上冊第2課足跡聆聽歌唱二小放牛郎-溫州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音五年級上冊第2課足跡聆聽歌唱二小放牛郎-溫州市南浦小學
教材分析
獨唱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創作于抗日戰爭時期的1942年。歌曲采用敘事歌曲的體裁,敘述了一個悲壯感人的故事。這首敘事歌曲是在民間分節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用一個屬起承轉合四句體結構的旋律來詠唱多段歌詞,頌揚了一個放牛娃大智大勇、誘敵就殲并為之獻出自己生命的英雄事跡。
本課欣賞的內容是根據獨唱曲改編的童聲合唱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旋律優美動聽,富有概括力,感情容量大,使人百唱不厭,回味無窮。作曲家根據各段詞意采用不同的音樂表現手段(速度、力度等)進行表情處理以及多聲部的和聲效果,使這首歌曲產生了更強的藝術感染力。
2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積極參與聆聽、演唱、表演、聲勢動作等音樂活動,用不同的方式體驗音樂,并表達個體對音樂要素的感受,體會歌曲所表現的音樂形象,增進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過程與方法:
在多種形式的反復聆聽中,感受各樂段在演唱形式、速度、力度、情緒等方面的變化以及多聲部的和聲效果,加強對音樂主題的記憶。
●知識與技能:
1.能用連貫圓潤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第一樂段;
2.感受各樂段在演唱形式、速度、力度、情緒等方面的變化以及多聲部的和聲效果;
3.根據第五樂段音樂內容,相互合作編創情景劇,體會和表現音樂中的英雄形象。
3學情分析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音樂視野的拓寬,五年級學生在樂理知識、欣賞水平和演唱能力方面都積累了一定的基礎。80%以上的孩子可以根據音樂的基本要素來聯系音樂形象,理解音樂所表達的含義。對于音樂作品的相關知識、文化領域及表現形式等方面也具有較強的探究心理和接受能力。在本課的學習內容中,學生們已經學唱過革命題材的歌曲《雨花石》,這也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4重點難點
1. 熟悉音樂主題,并能用連貫圓潤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
2.感受各樂段在演唱形式、速度、力度、情緒等方面的變化以及多聲部的和聲效果。
5板書設計
6關鍵問題設計與解決
音樂是由音的高低、長短、音色、旋律、節奏、力度、速度、曲式結構等基本要素構成, 只有對音樂(音響)的感知,才能有情感的體驗,從內心迸發出“情感的火花”。因此,在小學欣賞課教學中,教師必須為學生創設一切條件,采用多種手段引導學生參與音樂體驗,引發他們的想象與聯想,將其從無意識的“聽”,帶入對音樂內涵的理解。
●關鍵問題一:
如何加深對音樂主題的記憶?
解決策略:
采用設問題、看圖譜、唱旋律、做律動等多種手段引導學生參與音樂體驗,從而在多次的聆聽中充分感受和熟悉音樂主題,加深對音樂主題的記憶,指導學生用圓潤連貫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
1.以“問”輔“聽”。
在聽賞音樂之前,先向學生拋出問題,能使其聆聽的指向性更加明確,目的性更強。“歌曲是如何敘述王二小的事跡的?”“聽聽旋律是如何表現悲涼、哀傷的情緒的?”學生帶著問題認真聆聽歌曲,隨后得出答案。
2. 以“情”助“唱”。
教師抓住時機,根據歌曲內容選擇有視覺沖擊力的圖片,在背景音樂中有感情地講述英雄事跡,再請一名學生聲情并茂地演唱歌曲,逐步激起學生的共鳴。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將感受到的音樂情緒在第一時間用歌唱表達出來,興趣盎然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
3.設“疑”促“聽”。
在初步感受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黑板上的卡片提示,邊聽歌曲按故事情節的發展給排序。
●關鍵問題二:
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各樂段在演唱形式、速度、力度、情緒等方面的變化以及多聲部的和聲效果?
解決策略:
1. 運用對比教學,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九個樂段進行比較、分析和判斷,“每一次主題出現時,演唱形式、速度、力度、情緒上有發生變化嗎?”用對比喚起學生敏銳的音樂感知,通過對比聆聽、小組討論、師生總結等環節,逐步發展他們良好的欣賞能力。
2. 運用圖譜教學,將復雜的多聲部旋律變成簡單的圖譜,使音樂旋律變得直觀、形象,易于理解。在聆聽歌曲一、二、三、五、七、九樂段時,教師設計了多種不同形式的圖譜,幫助學生變抽象為具體、化無形為有形,彌補了音樂的抽象性、非視覺性和非語義等特征,學生一目了然,更容易感受到多聲部相互交織的和聲效果,把握音樂形象。
音樂欣賞的接受過程是音響感知、情感體驗、理解認識等多種心理要素綜合運動的心理過程,是由淺入深、一步一步獲得的。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要適應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盡量采用綜合性的音樂活動,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調動身體的各種器官,全身心地“投入”音樂。
7教學過程
7.1第一學時
7.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一、組織教學,導入新課。
一、組織教學。
1. 播放《共產兒童團歌》,學生隨教師踏步走進教室。
2. 隨樂律動,感受共產兒童團的精神風貌。
師:同學們好!你知道剛才我們聽到的這首歌曲的歌名嗎?共產兒童團是廣大抗日根據地在抗日戰爭中成立的兒童組織。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生產,同時也擔負著“宣傳抗日”、 “站崗放哨”、“傳送書信”等任務。你認識這幾位兒童團團員嗎?
(設計意圖:從聽覺出發,通過律動聆聽學生熟悉的歌曲《共產兒童團歌》,了解時代背景,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導入新課。
1.播放四位兒童團團員圖片,引出王二小。
2. 播放多媒體課件,音畫結合,師簡述故事。
師: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沿著小英雄的足跡,跟隨著時代的旋律,踏上紅色之旅!(板書:歌唱二小放牛郎)
活動2【活動】二、欣賞《歌唱二小放牛郎》獨唱版。
師:請同學們聽一聽,歌曲是如何敘述王二小的事跡的?請你根據老師黑板上的提示,按故事發展的情節進行排序。
1.聽獨唱版《歌唱二小放牛郎》,按故事發展的情節進行排序。
二小放牛——鬼子掃蕩——鬼子迷路——二小帶路
——殺害二小——護民犧牲——歌頌二小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聲情并茂的介紹以及為歌曲排序的活動,使學生對王二小的英雄事跡有所了解,激發學生對王二小的敬仰之情。)
師:歌曲以富于感染力的曲調配上多段歌詞,像陣陣清風傳送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寄托著人們對抗日小英雄的綿綿哀思。請大家聽老師來唱一唱曲譜,聽聽旋律是如何表現悲涼、哀傷的情緒的?
師范唱,生思考→師生交流→體驗三、四樂句
出示圖譜,教師小結:
●音調富有民歌風味,旋律婉轉起伏,第一、二句較為平穩,好似把聽眾帶到了連綿起伏的山坡上;第三樂句扶搖直上又突然回落,情緒比較激動;第四樂句旋律則節節下落,結束在低音區,仿佛是人民群眾對小英雄的無限哀思。呈現了起、承、轉、合的四句體結構。
●四個樂句第一個音分別是什么?旋律的走向是上行還是下行?整首曲子下行的走向更能表現悲痛哀傷的情緒。讓我們一起唱起這動人的旋律!
2.齊唱曲譜。
師:這么打動人心的旋律,誰能加入歌詞來唱一唱?
3.請一生填詞范唱。
4.全班學生嘗試演唱第一樂段。
(設計意圖:采用結合圖形譜聆聽、演唱等多種手段,引導學生參與音樂體驗,充分感受旋律特點,加深對音樂主題的記憶。)
師:剛才,我們聆聽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以獨唱和齊唱的演唱形式來表現的,7個樂段以同一條旋律貫穿始終,速度、力度和情緒變化明顯嗎?雖然它也能表達情感,但藝術表現形式比較單一。接下來老師要帶大家聆聽另一個版本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我們先來聽聽它的第一樂段,想一想,這首作品是以怎樣的演唱形式來演繹這首歌的呢?
5.聽合唱版《歌唱二小放牛郎》第一段,交流答案。
(設計意圖:教師小結獨唱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的特點,激發學生的興趣,為隨后安排的合唱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的聽賞打下基礎。)
活動3【活動】三、欣賞《歌唱二小放牛郎》合唱版。
師:“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道哪兒去了……”在演唱者惋惜同情的歌聲中,故事的序幕徐徐拉開,歌曲的第二段又是以怎樣的演唱形式來表現鬼子掃蕩這一情節的?
1.聆聽第二段——“鬼子掃蕩”。
①聆聽,交流:演唱形式——領唱+合唱;
師:領唱和合唱的旋律是怎樣交織進行的?老師用紅色表示領唱的一聲部旋律,用藍色和紫色表示合唱的二、三聲部,讓我們借助圖譜再來聆聽一遍!
②出示圖譜,視聽結合,感知和聲效果。
師:下面請同學們分成三組分別擔任三個聲部,我們一起用手臂動作來表現三聲部相互交織的和聲效果。
③再聽樂段,用身體動作感知和聲效果。
2.出示圖譜,聆聽第三段——鬼子迷路。
師:正在這十分危急的時候,敵人已經快要走到山口,形勢已變得十分嚴峻,音樂是如何表現的?速度、力度和情緒上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板書:速度—中速;力度—中強;情緒—緊張地)
(設計意圖:采用多種形式的圖形譜,幫助學生在積極體驗狀態下聽辨、總結,使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每一個樂段在演唱形式、速度、力度和情緒上的不同。)
3.聆聽第四段——二小帶路。
師:二小假裝順從地為敵人帶路,把敵人帶往八路軍的埋伏圈。這一段音樂加入了什么新的元素? (板書:加入旁白)讓我們也為歌曲配一配旁白,使它更具有情節感。(再聽第四段,生念讀旁白)
4.聆聽第五段——鬼子上當。
師:機智的二小順利地把敵人帶進了埋伏圈,音樂是怎樣表現這一樂段的?讓我們一邊隨圖譜畫旋律線,一邊來聽一聽!
① 初聽,隨圖譜畫旋律線。
師:讓我們一起參照音樂,用表演的方式來演繹這一樂段!
② 集體表現。
師:我們還可以用怎樣的方式把這一樂段表演得更好?
③ 小組討論,情景表現:
群眾演員(荒草、馬蹄)+打擊樂器伴奏(沙錘1人、木魚1人)鬼子軍官1人+鬼子兵4人。
師:這一樂段的旋律和主題旋律一樣嗎?在這一樂段,作曲家用了全新的旋律(板書:改變旋律),把鬼子上當的情景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設計意圖:通過“劃圖譜理解樂段內容”、“師生動作表演”和“情景劇表演”三個教學環節的設置,引導學生相互合作,逐步幫助學生編創情景劇,體會和表現音樂中的英雄形象。)
5.聆聽第六段——八路開打。
師:昏頭昏腦的鬼子被王二小帶入了埋伏圈,迎接他們的是什么?我們來聽聽歌曲又是用哪種演唱形式來表現的?
① 初聽,交流答案(板書:輪唱);
師: 輪唱的演唱形式帶給你怎樣的感受?(更能體現出戰場激烈,槍聲此起彼伏。)我們可以用怎樣的方式表現槍聲的此起彼伏?
② 師生討論,分組合作,用拍手拍腿和敲鼓凳等聲勢動作和“XX X”、“XXXX”的節奏表現槍戰的情景。
6.聆聽第七段——殺害二小。
師:窮兇極惡的鬼子發現自己上了當,會怎樣對付王二小?如果你是音樂家,你會怎么樣去編寫這一段音樂?
①師生交流。
②教師小結:作曲家在歌曲的一聲部用了較高的音區、較慢的速度和較強的力度,唱出了對二小犧牲的同情和悲憤,二、三聲部則好似模仿了民眾失聲痛哭的情景,極富感染力,使人潸然淚下。
③隨圖譜畫旋律線再次感受。
師:在歌曲的第八段和第九段中,都飽含著人民群眾對王二小幼小的生命匆匆逝去的惋惜以及對小英雄的崇敬和歌頌,請全體同學在間奏的地方用朗誦的形式表達我們對王二小的深深的敬意!
7.出示圖譜,聆聽第八、九段——“護民犧牲”、“歌頌二小”,在間奏處加入朗誦。
師:在歌曲的最后兩段,作曲家用連綿起伏的旋律和相互應和的和聲效果,飽含著人民群眾對小英雄的頌揚。剛才,我們已經把合唱版《歌唱二小放牛郎》完整聆聽了一遍,你認為它與獨唱和齊唱版有何不同?
8、對比兩種演唱形式的異同,教師小結:
合唱版的演唱形式、速度、力度、情緒變化豐富,更具有藝術表現力。
(設計意圖:對比獨唱版和合唱版在表現形式和藝術感染力上面的不同,領會合唱所蘊含的魅力。)
活動4【練習】四、完整表現。
師:在課的最后,讓我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完整地把全曲演繹一遍,作為送給小英雄王二小的一份贊禮!
第1段——一生領唱;第2段——聆聽;第三段——隨圖譜劃旋律線聆聽;第四段——加旁白;第五段——情景表演;第六段——聲勢動作+表演;第七段——隨圖譜劃旋律線聆聽;第8、9段——集體唱,朗誦。
活動5【活動】五、總結升華
師:抗日戰爭整整持續了8年的時間,我們之所以取得了偉大的勝利,過上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因為在戰爭中涌現出了許許多多像王二小這樣甘于犧牲的抗日英雄,他們將永遠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作為新時代少年的我們,又能為祖國做些什么呢?(師生交流)讓我們珍惜時光,努力學習,為祖國的富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唱《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激情昂揚地踏步走出教室。
活動6【活動】教學反思
本課學習的合唱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是由獨唱曲改編而來的,因此,我有意在教學中安排學生對獨唱曲和合唱曲進行了對比感知和體驗。在本課中,我努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聆聽、演唱、表演等音樂活動,用不同的方式體驗音樂,并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受,體會歌曲所表現的音樂形象。
“激趣”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課的一開始,我先對學生說:“剛才我們聽到的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你認識這幾位兒童團員嗎?”從聽覺出發,通過聆聽學生熟悉的歌曲《共產兒童團歌》,了解時代背景,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教學中,我將教學內容與活動形式有機結合,通過啟發引導、對比聆聽、劃圖形譜、聲勢動作等有效的教學手段,帶領學生體驗歌曲,使各種教學手段服務于本課教學內容。孩子們在多種形式的反復聆聽中加強了對音樂主題的記憶,在積極體驗狀態下聽辨、總結,更加清晰地了解每一個樂段在演唱形式、速度、力度和情緒上的不同。
在課的最后,學生對合唱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已經有了較為完整的認識。這時,我趁熱打鐵,引導學生對比獨唱版和合唱版在表現形式和藝術感染力上面的不同,孩子們對合唱的表現形式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緊接著,孩子們自由選擇他們最喜歡的表現形式演繹作品,對全曲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課堂教學也達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我想,音樂課堂不僅僅是帶給孩子們快樂,更要讓孩子們在快樂的同時有所收獲。音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通過對音樂要素的剖析,挖掘教材深度,把握教學的音樂性,讓學生真正地體驗音樂,感悟音樂。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