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我們不亂扔,不只是為了干凈
所屬欄目:品德社會生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部編《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2課我們不亂扔《不只是為了干凈》福建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部編《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2課我們不亂扔《不只是為了干凈》福建省廈門實驗小學
《不只是為了干凈》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
《不只是為了干凈》是部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教材的主題。二年級學生初步懂得不亂扔垃圾,能維護學校公共衛生,但因為年齡小,生活閱歷有限,對于作為全國垃圾分類示范市的廈門市民如何準確投放垃圾這方面意識比較薄弱。如何教會孩子做到隨手撿起垃圾,學會分類;如何尊重環衛工人的勞動成果;幫助孩子理解維護環境的公共衛生不只是為了干凈,更是一種責任和文明,這些都需要在教學實踐中明理導行。基于學生的現實情況,立足學生現況,精心設計,用心安排每一個教學環節,希望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教材分析】
《不只是為了干凈》是部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第三單元《我們在公共場所》的第二課。教材內容結構由 “我喜歡哪種情景”、“不只是為了干凈”、“這樣可不行”和“我能做到的”四項活動內容組成。教材設置本課的目的是引導二年級的學生通過生動形象的繪本故事了解亂扔垃圾的危害;認識垃圾與生存環境的關系;閱讀詳實的數據,初步了解環衛工人的生存現狀,體會其為潔凈家園付出的辛勞,懂得尊重勞動者;在實踐體驗中學會準確的垃圾分類,認識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任,不讓垃圾落地不僅是一個人的道德素養體現,更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明素養的體現。 【設計思路】
為了提高教學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教會學生對垃圾進行準確分類,從小養成不隨手亂扔垃圾的良好習慣,教師課前對二年級的學生進行調查,發現二年級學生在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這兩類垃圾處理時比較容易混淆。孩子在家里不會亂扔垃圾,在社會和學校還存在隨手丟棄垃圾的現象,針對這一現狀,在本課教學中圍繞四個中心詞“環保”、“尊重”、“責任”、“文明”,精心設計五大環節,讓學生在思想上認識學會垃圾分類的緊迫性,在實踐體驗上感悟保護環境、潔凈家園、人人有責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1.了解亂扔垃圾的危害,認識垃圾與生存環境的關系,懂得尊重勞動者。 2.學會垃圾分類并于生活中自覺踐行,明白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3.提升保護環境的核心素養,爭當環保小衛士,為締造美麗廈門作出應有貢獻。
【教學重點】
1.了解環衛工人的生存現狀,體會其為潔凈家園付出的辛勞,懂得尊重勞動者。
2.學習垃圾分類基本知識,能在生活中自覺踐行并帶動家人一起進行環保活動。
【教學難點】
認識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任,不讓垃圾落地不僅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的體現,更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明素養的體現。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預習課文;觀察生活:垃圾與環境有什么關系?
2.教師準備:搜集相關音樂、視頻材料;制作PPT和微課;準備板貼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繪本,激發興趣
1.教師導入:上課前,老師想先請你們來欣賞一則繪本故事——《公園里的野餐》請同學們認真聽,動腦筋想一想:你從故事里知道了什么?
2.學生暢所欲言。
3.教師小結:垃圾不落地,家園才能潔凈美麗。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一起探究的環保課題,請讀——《不只是為了干凈》。
【設計意圖:上課伊始,教師播放配樂繪本故事,童真童趣的故事情節深 深吸引學生,畫面定格在:野餐后的公園草坪上留下一地的垃圾。教師借機啟發學生思考,然后小結并出示課題——《不只是為了干凈》。這樣的新課導入,抓住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激發興趣,為下文探究亂扔拉近危害奠定基礎。】
二、明白危害,懂得尊重
(一)呈現圖片,初步感知亂扔垃圾的危害性
1. 教師過渡:像東東一家那樣,隨手扔垃圾,會產生什么危害呢?請看大屏幕。
2.學生逐圖說,教師隨機出示:臟、亂、臭
3.隨手扔垃圾造成使我們的環境變得細想這些被污染的河水經過蔬菜地、農
田,農民它來灌溉和做為生活用水(圖片);流進池塘,魚蝦幾乎無法存活,商人再拿著這樣的死魚死蝦到菜場上販賣——
4.生暢談產生的后果。
5.教師小結:孩子們,隨手扔垃圾看似一件小事,可它卻污染了環境,危害了許多生物,最終危害的是誰?——我們人類自身,倡導垃圾不落地,不只是為了干凈,更是為了保護好我們共同的生存環境。(出示板貼:環保)
(二)實踐體驗,感受潔凈家園的重要性
1.教師過渡:在我們身邊,有一群人,為了潔凈家園日夜辛勞著。你看—— 2.出示圖片:環衛工人一年四季清掃撿垃圾圖片配文字 3.學生暢談感受。
4.出示數據:這樣的舞者遍步全國的大街小巷,廈門日報曾報道,環衛工人一分鐘揮帚近百次,每10秒鐘就需彎腰一次。那是一種什么樣的勞累?
實踐體驗:假如我們的教室就是城市的一角,你來當環衛生工人試著撿一撿垃圾。誰來試?
采訪一下你,你有什么感覺?
教師過渡:你們僅僅是彎了幾次腰,撿了10幾秒鐘的垃圾,遠不及環衛工人一點點的辛苦。
充實數據:環衛工人一人一年消耗手套至少30雙
巨大的體力消耗,使得他們一天要喝四五斤水
結實的布鞋穿不到一個月就磨壞,防水耐穿的膠鞋一雙
10多元,穿起來雙腳卻像“蒸桑拿”一樣。一穿就是一天,就是一
月復一月。
學生談體會:讀到這里,我看你若有所思—— 你靜靜的—— 你想說——
5.教師小結:靜悄悄的教室,凝聚著我們共同的感受。隨身帶走垃圾,不只
是為了干凈,更是對環衛工人辛勤勞動——(出示板貼:尊重)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通過圖片呈現,數據展示,從視覺上觸動孩子, 直接震撼學生心靈,引導他們明白亂扔垃圾的危害,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再讓學生模仿環衛工人的勞動,在動手實踐和體驗中,學生獲得直接的經驗體驗,感知環衛工人勞動的艱辛與重要,萌生“尊重”情感。】
三、知曉效益,學會分類
(一)知識鏈接,了解垃圾可以變廢為寶
1.教師過渡:孩子們,你們知道嗎?其實垃圾不全是危害物,處理好了,它還會產生巨大的效益。洪老師班上的同學就到圖書館查閱了相關資料,一起來看一下他們的讀書筆記吧!
2.教師提問:你為什么發出感嘆? 3.學生發言
(二)學會分類,掌握準確投放垃圾要領
1.觀看視頻《垃圾分類知識》 2.小組討論 3.體驗匯報
4.教師小結:現在把所有垃圾準確地投進垃圾桶了,真棒,把掌聲音送給自己!學會了垃圾分類,一定要以個人行動帶動家人一起踐行。
【設計意圖:2011版的《品德與生活》課標指出:教學活動應體現兒童的 生活經驗與道德體驗 ,知識學習與社會參與、問題探究等彼此滲透、相互促進,實現生活、教學、發展的三位一體。基于這理念,本環節的設計特別注重學生實
踐運用能力的培養,通過小組討論、匯報交流,學生學會垃圾分類,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環保的德育理念在在生活體驗中得以滲透。】
四、辨析兩難,明確責任
(一)創設情境,明確保護環境之責任
1.教師過渡:除了要做好垃圾分類,我們在生活中還常常還會遇見這樣的場景——
出示圖一:和小伙伴折紙飛機,比賽誰的飛機飛得更高,真好玩!咻,飛機飛出去了,
靜靜地躺在綠綠的草地。東東看見了,他想這紙飛機不是我扔的,不撿又沒關系。東東該不該撿呢?
出示圖二:穿過公園,看到公園的小路邊有一塊黑黑的香蕉皮,上面爬滿了螞蟻,東
東想,又不是我扔的,而且好臟啊,我還是裝作沒看見吧!東東該不該撿呢?
出示圖三:野餐結束了,有的小朋友將所有的垃圾放入一個垃圾袋,把垃圾袋團成小
球,嘿,看,好球!把它一腳飛踢到垃圾桶上!東東看見了心想,垃圾不應該這樣丟吧,要過去糾正他嗎,算了,太麻煩了,就當沒看見吧。東東要不要去勸導同學呢?
2.東東的疑惑,你也有嗎?請學生同桌交流討論,該怎么做才是對的。 3.請生匯報。
4.教師小結:孩子,我們常說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隨手撿起垃圾,做好分類投放,不只是為了干凈,更是保護環境的責任。(出示板貼:責任)
(二)借鑒事例,提升保護環境責任意識
出示圖片:你們知道嗎,在日本這種責任意識已深入人心,成為人們自覺的生活習慣。在日本公共場所很少看見垃圾桶,人們都是將垃圾隨身帶回家,進行處理、分類、回收。
【設計意圖:此教學環節中,老師有意識設計三種“兩難”情境的處理, 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討論、交流、匯報中明辨是非,樹立正確價值觀,明白對垃圾進行準確分類、投放,不只是為了干凈,更是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和義務,人
人應該履行隨手撿起垃圾,維護環境整潔的責任與義務。】
五、觀賞實例、擴展延伸 (一)展示圖片,領略廈門的美麗
1.教師過渡:廈門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已是五連冠,正像習總書記說的一樣,廈門是一座“高顏值,高素質”的城市。(環島路、中山路、公園、白鷺女神、街道、自行車整齊、社區垃圾分類)(配樂欣賞)
2.學生交流
3.教師小結:垃圾不落地,家園更美麗,保護環境是個人文明習慣的體現,更是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文明素養的體現。(出示版貼:文明)
4.教師總結:這節課,我們了解了亂扔垃圾的危害,學會了垃圾分類,知道了垃圾不落地,不只是為了干凈,是對環境的保護,是對勞動者的尊重;是我們肩負的責任,更是我們個人文明素養的體現。
(二)播放微課,感悟巧用的好處
教師過渡:孩子們,你們知道嗎,還有一些東西我們不需要把它們投進垃圾桶,可通過我們的改造,使它們“變廢為寶”。一起來看這段微課視頻。
(三)讀拍手歌,共護美麗的家園
教師:在座的小朋友們也能做到嗎?請伸出你的小手,轉向你的同桌,讓我們一起當環保小衛士。(配樂拍手歌)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老師抓住關鍵詞“文明”,立足情感熏陶,從圖片展示、微課呈現、配樂拍手歌三方面層層遞進,步步提升,彰顯廈門人民為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所作出的貢獻。美麗的圖片欣賞,歡快的兒歌誦讀,老師的
簡短總結,讓學生明白保護環境是個人文明習慣的體現,更是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文明素養體現的道理。】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