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我不拖拉
所屬欄目:品德社會生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我不拖拉-北京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部編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我不拖拉-北京市海淀區清河第一小學
3.我不拖拉
教科書來源:小學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版 內容來源:小學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一單元 主題:我不拖拉
課時:共2課時,第1課時 授課對象:一年級學生
一、教學目標:
1.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事抓緊,不拖拉。
2.知道“做事拖拉”是個壞習慣,了解拖拉給生活帶來的影響。 二、課程標準: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提出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兒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礎,它旨在使兒童從小懂得珍愛生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獲得基本的健康意識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環境與人的生存的關系,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發展打下基礎。本課側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養成不拖拉的習慣,因而體現了“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中第1條“做事認真負責,有始有終,不拖拉”。 三、學情分析: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常常會出現“等一下”與“還沒完”等拖拉的行為,并因此受到家長及老師的批評。比如:早上起床穿衣慢,吃飯慢,有時有遲到的行為;有些同學半個小時就能完成作業但是有“拖拉”表現的學生可能通常需要兩三個小時,導致晚睡;上課精神不集中,做任何事情都慢吞吞„„但是,導致學生拖拉的原因卻是不一樣的。有些學生做事慢,他們往往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動不動就被外界的刺激吸引,結果做事就不能專注,拖拖拉拉的好久才做完。另外,有些學生習慣與成人唱反調。比如,家長催他快穿衣服,他雖聽見了,卻依舊不緊不慢地穿衣服,這樣的學生可能有一種“別人理當等我”的思想。因此,我們需要針對學生不同的拖拉情況加以教育,引導學生在悅納自己的同時,了解凡事拖拉的行為會給他任何自己帶來什么不便。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對于“拖拉與生活的關系”的認知還遠遠不夠,并不知道“拖拉一會”會給自己、給他人、甚至給社會帶來怎樣的不便和影響。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四、教材分析:
《我不拖拉》一課,側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念,引導學生在成人的幫助下,認識到不拖拉的重要性,進而初步養成不拖拉的習慣
本課兩個主題緊密結合“我不拖拉”這一話題展開,同時又分別側重不同的要點。教科書以“等一下與還沒完”這兩個學生生活中拖拉、磨蹭時常見的口頭禪為切入點,通過兩個生活情境和兩首兒歌,分別表現了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拖拉現象,引導學生在感受教材中兒童的拖拉行為時,引發共鳴,回到自己的生活中,講述自己的拖拉表現;在此基礎上,通過“拖拉一下沒關系嗎”這一主題,展示一幅情景對話圖,引導學生不同層次的思考:一是關于兩
分鐘時間可以做什么;二是因為晚到而沒趕上火車的情境。在交流討論中,反省由拖拉帶來的不良后果。繪本故事《拖拉鳥》則讓學生通過這一寓言故事,明白為什么會由拖拉行為,拖拉行為會導致的后果。起到了提升學生認識的作用。 五、教學準備: 六、課時安排:共兩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主題話題“等一下與還沒完”“拖拉一下沒關系嗎”; 第二課時完成主題話題“和拖拉說再見”。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知道“等一下”與“還沒完”是拖拉的行為。 2.知道“拖拉”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很多不便。 3.萌生改掉“拖拉”的行為,學會合理安排時間的愿望。
活動一:情境導入,感知拖拉 導語:
同學們,今天上課,老師想為大家介紹一個小伙伴天天,讓我們來通過一個小故事認識天天吧!
出示任務:
1.出示PPT,呈現圖1(有文字的圖片配錄音): 2.引導學生思考:
(1)你覺得天天做得怎么樣?為什么?
(2)大家都交了,可為什么天天卻是“還沒完”,猜猜為什么會這樣? 反饋指導:
1. 你覺得天天做得怎么樣?為什么?
(1)為了能多玩一會,晚吃一會飯也沒關系。(板書:拖拉)
追問:可有時候,媽媽叫吃飯,有的同學在看動畫片、有的在看書、有的在玩游戲,總是對媽媽說一句“等一會”,現在想想這樣好嗎?為什么?
(2)大家都交了,可為什么天天卻是“還沒完”,猜猜為什么會這樣?
好不容易下課了,休息休息玩一玩再寫,哪知道老師催的那么急,其他同學都交了。 追問:晚點交有沒有關系?可以讓老師下節課再判,耽誤不了什么? 班里有這樣的情況嗎?你是怎么想的呢?
談話:原來,是三心二意,耽誤了時間,自己著急,還影響了老師判作業。 2.圖2中的小朋友的做法對嗎?你能猜猜圖中小朋友的想法嗎? (1)媽媽說,你作業還沒寫完呢!你們猜,孩子會說什么? 媽媽在催什么?不就5分鐘嘛,這有什么的! 生活中,媽媽催你了嗎?
(2)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小朋友在做什么? 結果可能會怎樣?為什么?誰能幫幫他?
你有這樣玩一小小會又繼續寫作業的時候嗎?誰愿意勇敢的和大家分享分享呢? (3)這個小朋友實在不愿意離開溫暖的被窩。
尤其是現在,你們有這樣的時候嗎?反正老師最近起床就特別困難。給你們看看老師給自己定的鬧鈴。你們有過和老師一樣的想法嗎?
談話:看似耽誤了一小會兒,可時間卻白白溜掉了。而且還有可能耽誤事呢!
小結:
同學們說的都很好!圖中的這些小朋友的做法都不對,總是不著急,什么事都喜歡說“等一會”“還沒完”“再玩一會”,我們又從他們的故事中聯想到了我們自己,我們把這樣不好的習慣叫做拖拉。
下面給大家帶來一個和“拖拉”有關的小故事。 活動二:結合繪本,了解拖拉 導語:
拖拉的毛病會帶來什么問題呢?讓我們來聽一個《拖拉鳥》的故事。
出示任務:
1.根據繪本《拖拉鳥》故事制作動畫片,故事只講到拖拉鳥的窩一直沒有搭好。
2.引導學生思考:
(1)你喜歡這只“拖拉鳥”嗎?為什么? (2)大家猜一猜,“拖拉鳥”故事的結尾會怎樣? 反饋指導:
1.請同學們猜一猜,“拖拉鳥”故事的結尾會怎樣? 預設:(1)可能會凍死。
師小結:做事拖拖拉拉,看似一個小毛病,可能會給拖拉鳥帶來傷害啊! (2)可能第二天著急搭窩。
師小結:如果你是這只“拖拉鳥”,此刻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2.一到晚上,拖拉鳥就凍得不行,你們能說說它嗎? 白天它又唱歌跳舞了,你們能勸勸它嗎? 小結:
看來大家對拖拉帶來的不好的后果都明白了! 活動三:聯系生活,加深了解 導語:
說了半天,大家也累了。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幅畫吧!
你們見過嗎?這是一幅世界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你們猜猜這幅畫,作者畫了多長時間?
出示任務:
1.李奧納多·達·芬奇是最多被作為拖延癥患者提及的偉人。達芬奇是一位偉大的藝術 家,眾所周知的蒙娜麗莎畫了四年,最后的晚餐畫了三年,并且因為畫的時間太長了,嚴重影響了他和客戶的關系。最終達芬奇留下來的畫作不超過20幅,并且其中有五六幅到他去世還壓在手里。直到他去世200年后,這些繪畫手稿才被發現。不僅如此,還有很多科學方面的實踐至今都沒有被發現,實在是世界的遺憾。達·芬奇本人都說“告訴我,告訴我,有哪樣事情到底是完成了的?”
看了這個故事,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 2.播放視頻:各種爭分奪秒的視頻 反饋指導:
1.引導學生思考:看了達芬奇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說的?
什么時候要抓緊時間不拖拉呢?讓我們一起來生活中各行各業的人們。 請你認真看視頻,在這些時候,人們都是怎樣做的?
2.看了視頻,你有什么想說的?如果他們拖拉了,會產生什么后果? (1)醫生搶救病人,說話語速都那么快,拖拉一下行嗎?
(2)消防員穿衣服才用15秒鐘,為什么要這么快?晚到了一分鐘會怎樣? (3)地震逃生爭分奪秒,搶險救災可以拖拉嗎? 小結:
看來,無論做什么職業,都不要小看拖拉,它有可能導致非常嚴重的后果。 學生活動:
同學們,時間過得很快,馬上就要下課了。老師為大家計時,看看咱班同學用最快的時間收拾東西起立需要多長時間。
能說說怎么那么快啊!
本課總結: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不僅知道把“等一會”“明天再說”掛在嘴邊的就是拖拉的表現,更清楚了拖拉是一個壞習慣,很可能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好的影響甚至嚴重的危害。所以,我們就要從現在做起,不再拖拉。現在你們覺得時間在生活真的怎么樣?我們一定要抓緊時間,爭分奪秒,只有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我們才能做更多的事,完成更多的愿望。 七、板書設計
我不拖拉
改掉壞習慣 做事不拖拉
„„
八、設計思考
1.整合資源,聯系生活。
本門課程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培養兒童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這節課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圖和繪本故事,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行為以及身邊同學或成年人的做法,再搜集離學生生活近的事件作為本課教學素材,擴充學生的視野,將“拖拉”這個看起來很無關緊要的小毛病與自身的利益甚至是生命聯系起來,幫助學生認識到小毛病可能帶來的嚴重影響,有利于引發學生共鳴,從而提高對這一壞習慣的認識與重視。
2.利用繪本,突破難點。
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讓他直面自己的問題并與大家分享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而教材中的繪本故事正彌補了這一問題。繪本以小動物的形象來反映生活中兒童出現的問題,學生在這樣生動想象的故事中,看似在看他人的故事,其實已經潛移默化地聯想到了自己。對于“拖拉”這一不良的生活習慣,學生基本都知道這樣做不對,但是在生活中,拖拉好像也并沒有帶來什么不好的影響。繪本以續編的形式出現,正是讓學生自己設想可能出現的結果,大多情況可能“拖拉”一下沒關系,但“拖拉”會導致非常不好的影響,甚至威脅到生命也會給他人到來影響。將其作為教學環節出現,有利于突破難點,讓學生自己體會并認識。
改進建議:在課堂實施過程中,最后一環節如果能增加活動體驗一環節,讓學生體會1分鐘可以做多少事情,可能效果會更好。但要考慮到整體時間的把握。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