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用手來測量
所屬欄目:小學科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科學教科版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3課 用手來測量_寧夏 - 銀川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科學教科版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3課 用手來測量_寧夏 - 銀川
《用手來測量》教學設計
一、課程標準:
1、工具是一種物化的技術
1-2年級 :認識常見的工具,并了解其功能。
2、工程的設計需要考慮可利用的條件和制約因素,并不斷改進和完善。
1-2年級: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過口述、圖示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設計與想法,并完成任務。對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進建議。 二、教材分析
《用手來測量》是科學2017教科版一年級上冊《比較與測量》這個單元中的第3節。這節課中,學生將從比較活動轉為測量活動,通過使用非標準的測量單位(自己的手)進行測量桌子的高度等活動。當每個學生都用自己的“一拃”測量桌子高度后,會發現用非標準的測量單位測量將會導致結果的多樣性,進而會意識到使用標準標準的測量工具的重要性,為后面學習用標準測量工具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學情分析
第1課中,學生已經學會對物體的大小、距離等外部特征進行比較。對于比較長度或寬度不同的物體,孩子基本可以進行正確選擇。在第2課中,學生使用紙帶替代紙蛙的跳遠距離,知道了到如果遇到不好測量的長度,可以使用紙帶來替代它的長度,這為本節課打下良好的認知基礎。另外,
本課將第一次向學生提出預測的要求,一年級學生會“猜”,但對“預測”這詞陌生,不知道預測是對照以前的經驗和當下的觀察所做出的判斷。
四、學習目標 科學知識
認識測量單位“一拃”,確定起點和終點,測量時“一拃”首尾相連是測量的要素。 科學探究
1.對桌子的高度進行預測,用“一拃”首尾相連來測量桌子的高度。 2.會用簡單的文字和語言來表述測量的結果。 科學態度
認識到一拃接一拃的測量會使測量結果更加準確,同時意識到小組合作的重要性。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意識到比較和測量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 五、教學準備
為每個小組準備:紙帶1條、剪刀1把、油畫棒1支、記錄單1張。 六、教學過程
(一)激趣聚焦,引出課題 【教學內容】
創設情境:下課了,在大家玩耍的時候,有幾位小朋友想知道教室的寬度是多少呢?一起來看看他們的方法吧。(播放動畫) 師:他們在干什么?
生:他們在用身體測量。
師:他們在用身體的哪個部位做測量的呢? 生:手臂,手指,腳掌,跨步等
師:你們觀察的可真仔細!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身體的某個部位來測量物體的長度,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用手來測量》(出示題目)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發現我們的身體是可以隨身攜帶的、很方便的測量工具。
(二)學習一拃,并練習使用一拃進行測量。
1、課件出示手指圖片,教師教學生“認手指”:大拇指(又短又粗)、食指、中指(最長)、無名指、小拇指
小游戲:聽口令,老師報名稱,小朋友們高高舉起你們的手,比比誰正確? 師:孩子們,我們的手指用途可大了,它們可以用來測量。那么到底怎么測量呢?
2、學習“一拃”(課件出示一拃圖片,教師演示并介紹一拃)
師:剛剛誰看清楚了視屏中B同學是如何用手來測量的,你能模仿他的動作比一比嗎?(學生伸出手比一比,然后叫2名同學到黑板前比一比) 師:我們把這樣的長度叫做一拃。
2、判一判:(出示圖片,學生判斷“一拃”的動作正確與否) 預設:
生1:錯,他用的是大拇指到食指,應該為大拇指到中指之間的最大距離。 師:你觀察的課真仔細。
生2:錯,他的中指沒有張開。
師:你真是火眼金睛。我們的手指要張的大大的(齊說) 師:這一張呢?生:對了 4、同桌互助查一拃
師:伸出小手,比出你的一拃,同桌相互看一看,你的一拃對嗎,相互檢查。
師:(再次提問)什么是一拃?
生(齊說):“大拇指到中指之間的最大距離叫一拃”
【設計意圖】通過直觀的比劃和判斷,學生可以更加清晰地掌握一拃的正確方法。
(三)嘗試探究,聚焦問題:用紙帶測量桌子的高度
1、闖關1:我們一起來玩一個闖關游戲,用“一拃”來測量桌子的長。 師:誰能上來比劃一下,從哪到哪是桌子的長呢?(1名同學上臺) 師:你們看清楚了嗎?那你們面前的桌子的長是從哪到哪?(1名學生比劃) 師:你們看清楚了嗎?
師:注意哦:在測量的時候,一定要選準起點。量一拃做一個標記,一拃接著一拃做測量,清楚了嗎?開始吧。(計時器:2分鐘) 2、闖關2:對桌子的高度進行預測,指導學生填寫活動手冊
師:測量之前,先伸出我們的一拃,看一看桌子的高度,再猜一猜桌子的高度有幾拃。(3名同學)
師:在科學上,我們把剛才猜一猜的過程叫做預測,(出示板書,學生齊讀兩遍)
師:你能用:“我預測桌子的高度有幾拃,這樣說一說嗎?(3名同學) 師:請小組長把預測的結果寫到實驗記錄單的第一個空格里。(課件出示實驗記錄單,指導學生填寫)
3、動手測量桌子的高。(測量結束請用你的坐姿告訴老師) 師:你們在測量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呢?
預設:生1;桌子有突出的部分,生2:我們的一拃不能直接測量、生3:桌子的表面不平整。
師:你們觀察的很仔細,跟老師想到一塊兒去了。 師:孩子們,你們發現了嗎?
師:看來我們的一拃也不是萬能的,當桌子的高度表面不平整的時候,用手測量就很不方便,那你能想個辦法嗎?(1名學生)
師;你真是個動腦筋的孩子。非常好,我們可以用紙帶代替測量桌子的高度。
【設計意圖】:在本節課中,學生第一次接觸預測,要讓學生了解預測是科學探究的一個重要環節并知道預測的方法。學生通過實踐了解到由于桌子的高度表面不平整,不能直接用手來測量,需要借助紙帶。而用紙袋替代桌子的高度就體現了用手來測量的局限性。
4、同桌合作用紙帶測量桌子的高度(觀看視頻,直觀學習測量方法,在講清楚步驟和實驗注意事項)(計時器:5分鐘)
(1)確定使用紙帶測量的步驟方法。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測量才能更準確、更方便,提供紙帶,請學生講解使用紙帶測量的具體步驟,教師進行必要的補充。
(請聲音洪亮的孩子讀實驗要求)
(2)使用紙帶進行測量。教師在活動中進行指導,提醒學生做好標記和數據記錄。(在巡視過程中,選取畫的好的紙帶,上黑板貼,再拍出4張左右有問題的圖片,用來分析) 【設計意圖】
測量桌子的高度這個活動是本課的重點活動,學生將使用紙帶更方便的進行測量,學生第一次體驗邊活動邊記錄的科學探究方式。較難理解的是需要先做一條與桌子一樣高的紙帶、再測量。
學生使用的紙帶中間有一條豎直的線,測量時,同桌合作,一人在紙帶左側做標記,另一人在紙帶的右側做標記。如果同桌兩人的一拃長度不同,那么在同一條紙帶上,左側和右側的標記就不同,測量的結果也不同,這可以促進學生領悟到使用非標準的測量單位將導致結果的多樣性。
(音樂聲結束,學生結束活動整理器材) (四)分析數據、發現更多
1、學生交流實驗活動手冊(找出3名學生的記錄單拍照,然后實驗結束,上臺表述實驗結果)
師:火眼精金找哪一條是老師的紙帶? 2、觀察紙帶,發現問題:
①每個小組實驗測量結果不一樣②小組內兩次拃的標記不一樣 3、討論交流:
師:你們認為造成測量結果不一樣的原因是什么呢?
預設:生1:手的大小不一樣;生2:測量同一條紙帶時,大拇指和中指伸的不直;紙帶沒有鋪平等;沒有使用同一只手來測量;沒有一拃連著一拃測量;很難做到每一拃都相同(引導學生思考,我們的一拃長度不一樣,測量結果不一樣,不方便進行比較。) 4、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師:到底是不是手的大小不一樣引起的呢?我們請同學上臺來比比。(6位同學上臺用手比劃。觀察是否一樣大小),同桌兩個人也來比一比。 師:一樣嗎?生:不一樣
師:所以,手的大小不一樣,會造成測量結果的不一致,那你們有沒有什么好的辦法改進一下呢? 生:用尺子
師:后面我們就會學到用尺子進行標準的測量。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要著重發展學生的觀察數據發現問題,尋找證據解釋問題的思維能力。一年級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有時學生發現了問題,卻不能清楚的表述出來,所以教師有時要“翻譯”學生的表述,無形中給大家做示范,引導學生準確的表達自己的發現。用手來測量有好處也有不足,不足是因為用手來測量不夠準確,為后續學習用尺子來測量打下基礎。
(五)課外拓展
1、用身體的其他部位測量教室里的物品。(根據時間,任選其一) 2、布置課外作業:測量家里的物品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把科學知識融入日常生活。 (六)板書設計
(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教科版一年級上冊二單元《比較與測量》中的第3節課。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對物體的外部特征(大小、距離)進行了比較。在這一課,學生將通過使用非標準單位測量桌子的高度,完成從比較活動到測量活動的轉變,認識到測量時被測物體和某一種標準的比較,比較的結果用數字來描述。在教學中我通過觀看測量教室的寬度的視頻導入,結合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習認識測量長度的非標準單位“拃”。緊緊抓住每一名學生,讓一年級的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在指導學生認識“拃”時,我一直強調是大拇指到中指的最大距離是一拃,但是學生不能正確理解最大距離,我就指導學生想象拇指和中指伸的直直的,張得最大就是一
拃。學生在玩中認識了什么是一拃。只有適應學生的年齡特征,才能促進學生積極體驗,經歷科學的探究過程。
在探索這一環節上,我把測量這一過程分為兩步走。第一步先學會觀察,通過動態演示初步感知正確測量的方法,然后強調測量時的注意事項。學生試著用一拃先測量桌子的高度。在測量后,指導學生觀察自己一拃的長度,比較桌子的高度進行預測。這樣就使得預測更直觀了,降低了預測的難度,增加了預測的準確性。第二步才讓學生用紙帶代替測量桌子的高度有幾拃,有了剛才的測量經驗學生測量起來就容易了許多。學生測量的興趣就提高了很多。這時我又要求必須是兩個人合作進行測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但是一年級學生對手指的掌控能力還是不太強,部分學生的拃很不標準,導致測量結果相差很多。這也為研討這一環節提供了條件,學生很容易觀察到測量結果不同,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學習養成科學的評價意識。
最后,我認為只有關注教學的的每一個,真正了解學生,我們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體現科學課的核心素養。
我會繼續努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