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用手來測量
所屬欄目:小學科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科學教科版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3課 用手來測量_重慶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科學教科版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3課 用手來測量_重慶兩江新區人民小學
教科版小學科學一(上)第二單元第三課
《用手來測量》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用手來測量》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比較與測量”第三課。教材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測量使比較更加準確,手可以作為測量的工具,使學生意識到身體測量是常見和方便的測量方法。第二部分探索:用手測量桌子的高度。認識拃,并學會探究的第一步預測,利用紙帶來幫助測量桌子高度更加方便、準確。同時在探究過程中要注意方法,并且能夠對測量的結果進行比較和思考。第三部分研討:我們的測量結果不一樣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學情分析】
在前面的兩課中,學生已經會對物體的外部特征 (大小、距離)進行了比較。這一課中,學生用紙帶替代桌子的高度進行測量,進一步鞏固學生對起點與終點的認識,加深學生對公平比較的理解。另外,本課將第一次向學生提出預測的要求,一年級學生會“猜”,但對“預測”這詞陌生,不知道預測是綜合以往經驗以及當下的觀察而做出的判斷。
【設計意圖】
課前利用“認識手指”游戲作鋪墊,來突出學習的主題:利用手來測量。在認識拃的這個環節,鑒于6歲的學生認知能力還不夠強,所以通過多種途徑(老師講、學生試、生生互相糾正、演示、邊說邊做)等進行鞏固,這也是為探究能否順利進行的保證。在探究部分,學生動手操作還比較差,所以利用圖片和微課視頻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操作,使學生頭腦不僅有靜態圖,而且有動態圖。幫助解決難點部分。最后將部分同學的測量紙帶直觀地展示在同學面前進行比較和觀察。發現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并且能夠進行解釋。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認識測量單位“一拃”,確定起點和終點,測量單位首尾相連是測量的要素。 科學探究
2
1.能對桌子的高度進行預測,用“一拃”首尾相連來測量物體的長度。 2.能用畫圖或簡單的文字和語言來表達研究的成果。 科學態度
意識到細致的一拃一拃的測量可以使測量結果更準確。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意識到比較和測量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點】
認識“一拃”,借助紙帶用“一拃”測量出課桌的高度。 【教學難點】
用首尾相連進行比較規范的測量,并意識到每個人的“一拃”長度不同會導致結果不同。 【教學準備】
紙帶、剪刀、油性黑筆、課件、磁石、科學活動手冊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認識“一拃” (6分鐘) 1.揭示課題, “測量”
導入: 今天呀,我們要學習第二單元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測量。板書:測量
師:用什么來測量呢?今天我們學習用“手”來測量 板書:用手來 (教學意圖:開門見山,直接點題,讓學生知道探究的內容。) 2.認識”一拃” (1)師生學做 “拃” 出示課件:“拃”的手勢,
師:大拇指與中指要盡量張得大大的;按在桌上,壓到不能再壓;手腕抬起來一些。
(2)確定“一拃”的距離。
出示課件:演示“一拃”的距離,學生認讀“一拃“。 (3)師生互助查“一拃” ,將“一拃”做標準。
3
(教學意圖:通過課件、圖片、演示、游戲多渠道強化對“一拃”的認識。 ) 二、嘗試探究 ,聚焦問題(6分鐘) 活動一:測量科學活動手冊的長度
1.出示教具,提出測量要求。(科學活動手冊展開后,貼于黑板上) 要求:根據你的“一拃”, 測量科學活動手冊的邊有幾拃? 2.學生自主測量,匯報測量結果。
指名匯報,師記錄:如果剛好三拃,就記作數字“3“;如果測量出來是三拃多則記作”3+“
3. 演示課件,判斷用“拃”測量的要素。 測量要素:
(首尾相連)師:你剛才是怎么做到一拃連著一拃,首尾相連的? (從起點到終點)師:請指出你剛才測量的起來和終點。 (“拃”大小一樣) 師演示測量時,每一拃的大小要一樣。
4.學生再次測量,并匯報測量結果,比較兩組數據,那一次測量的結果最準確。
5.小結:科學實踐是一個在不斷失敗甚至錯誤的過程,只要我們不斷地去尋找失敗或錯誤的原因,我們就能獲得成功,得到正確的結果。
(教學意圖:由扶到放,一步步學會用“拃”測量。) 三、合作探究,動手操作(15分鐘) 活動二:測量桌子的高度
過渡:那接下來扈老師要提高難度,不知道你們有沒有信心接受扈老師的挑戰呢?如果要挑戰成功,一要用耳朵仔細聽;二要動腦筋認真想;三要積極發言,表達你的想法。
1.出示“課桌”圖片,預測桌子的高度
學生觀察自己“一拃”的長度,桌子的高度,猜猜高度有“幾拃”?
出示記錄單,填寫預測結果,提示記錄日期。 2.學生測量桌子高度。
學生嘗試用自己的“一拃”測量桌子高度,并記錄第一次測量的數據。
4
師:測量桌子高度時,與我們測量科學書長度,那個更困難? 你想到用什么辦法來解決你遇到的困難? 3.微課示范(2分30秒)。
師:有兩位小朋友想到了一個好辦法?請同學們仔細看! 4.出示圖片,強化測量注意事項。
師:他們想了什么辦法,來解決我們遇到的困難? 師:他們把桌子的高度變到哪兒去了?
評價:學習科學遇到了困難,就需要我們積極動腦筋,去找一找解決自己問題辦法!真棒!
師:孩子們,通過你們的觀察,你們發現這樣測量我們要注意些什么?請你來提醒一下大家
生匯報:紙帶要一端要接近地面;紙帶不能傾斜; 5.領取材料,開始測量。
師:如果要請你們來測量,你們會怎么分工? 請一個小組,來匯報。1人帶紙帶,1人沿邊緣畫線; 每一位同學測量1次,并把測量的數據記在實驗記錄單上。
(教學意圖:在前面環節的鋪墊下,通過觀看視頻學會用紙帶測量課桌的高度,循序漸進指導學生探究。 )
四、觀察結果,分析原因(3分鐘)
過渡:同學們,我們來觀察一下大家測量的結果,你們看發現了什么? 1.紙帶長短不一。
學生將測量桌子的高度時,產生紙帶長度不一樣,師生一起尋找原因。 問題預設:有紙帶不是一樣長?可能出現了什么問題? 2.測量結果不一樣
出示課件:為什么大家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1)選擇有代表兩組紙帶,剪下各自的一拃,利用展示臺進行比較。 (2)比較老師的“一拃”與學生“一拃”
3.小結:我們將桌子高度變到紙帶上,然后再用我們的“一拃”去測量,這
5
樣結果就更加準確了。解決了直接用手測量桌子高度難的問題。而且我們分析出了為什么大家的結果不一樣,學科學就需要大家遇到問題時,去分析原因,并找到解決的問題的辦法。
(設計意圖:觀察紙帶,并找出實驗測量結果不一樣的原因是本節課的難點,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空間,得出結論,教師需驗證其正確與否,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中不斷驗證的過程。)
五、總結提升,課外拓展 (5分鐘) 1.看視頻(用身體其它部位測量)
過渡:剛才,我們學會了用手來測量,其實我們的身體的其他部位,也可進行測量喲!請看——
2.出示課件,認識“一腳”“一庹”
用手來測量,這樣的長度叫”一拃“;用腳去測量,這樣樣長度叫”一腳“; 我們將手臂展開,這樣的長度叫”一庹“ 3.討論思考:
如果測量教室的長度,你準備用哪一種方法測量? 同桌交流討論 ,并指名實驗,測量教室長度
4.作業:用手或腳等測量家里家具的長度。
出示課件:選擇身體不同部位,測量房間,家具的長度,并繪制家庭尺
寸圖。
(教學意圖:學以致用,將課堂所學在課后應用。)
【板書設計】
用手來測量
3-( ) 2+( ) 4( )
學生測量桌子高度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