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全國高中物理,教師微課,講課視頻
所屬欄目:模擬課、微型課及試講
視頻課題:第五屆全國高中物理教師微課講課視頻《力的分解—三角支架懸物拉力的分解》山東省青島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五屆全國高中物理教師微課講課視頻《力的分解——三角支架懸物拉力的分解》山東省青島第十七中學高中物理
力的分解之三角支架懸物拉力的分解
山東省青島第十七中學 紀梅清
一、使用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五節。
二、實驗教學內容
力的分解的一個難點問題——三角支架懸物拉力的分解。其問題情境如下:
如圖1所示,輕桿的一端C用鉸鏈與豎直墻壁連接,它的另一端O用繩子連接到墻的B點,使輕桿保持水平,繩與輕桿的夾角為θ.在OA繩上懸掛一個重物,使其產生一個向下的拉力F: (1)拉力F產生哪兩個作用效果? (2)兩分力大小分別是多少?
三、實驗創新要求/改進要點
教材中沒有實驗,在這卻需要實驗。這是因為三角支架懸物拉力的作用效果不明顯。
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就不算真正掌握了力的分解,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不但對教學有幫助,而且還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塔吊、斜拉橋、路燈都有類似的構造。
四、實驗原理/實驗設計思路
斜繩和水平輕桿受力后都會發生形變,但是不明顯。采用了以下兩種方案解決這一難點問題。
1. 將繩和桿換成容易形變的物體(如橡皮筋、海綿、注射器等),放大力的作用效果。
2.在繩和桿的固定處加裝拉力傳感器和壓力傳感器。并配合使用Arduino板進行程序控制,精確地顯示力的作用效果。
五、實驗器材
創新實驗1和創新實驗2: 海綿、注射器、橡皮繩、木板等。
創新實驗3:Arduino板、拉力傳感器、壓力傳感器、顯示器、細繩、金屬桿、金屬架等。
六、實驗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三角支架懸物拉力的作用效果,深入體會將力按效果分解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探究三角支架懸物拉力的作用效果的過程。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能力、動手動腦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科學探究的方法, 培養學生的多種核心素養。
(3)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在完成探究任務的過程中,體驗探究的樂趣,增進對物理和現代科技的興趣。
七、實驗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將要探究的問題,作為一個任務,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設計實驗方案。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和老師的指導,課前共制作了3件比較有意思的產品。
加強實驗方法指導。
制作收藏儀器證書。準備課堂頒發給學生。
(二)課堂教學過程 :
①提出探究問題:首先讓學生簡單談一下課前探究的結果,引導他們運用“替代法”和“放大法”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理論分析。
②分組實驗:要求每個人利用一根繩、一支筆、一只手,構造一個三角支架,體驗三角支架懸物拉力F的作用效果。
③得出結論: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并在黑板上畫出力的分解的示意圖,明確兩個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④創新實驗展示:精選了3個小組的創新實驗方案,逐一展示。
⑤對創新實驗進行評價 :總結問題和亮點。
⑥ 宣布收藏實驗儀器:頒發收藏證書,鼓勵學生繼續探究創新。
附:3個創新實驗:
【創新實驗1】:如圖2
1實驗方法:用橡皮筋代替細繩,用海綿代替了橫桿。給豎直繩施加拉力,觀察橡皮繩和海綿的變化。
2實驗現象: 當施加力F時,橡皮繩被拉長,海綿被壓縮。
3實驗結論:力F有沿繩拉繩和沿桿擠壓桿的效果。
【創新實驗2】:如圖3
1實驗方法:用橡皮筋代替細繩,用注射器代替了橫桿。給豎直繩施加拉力,觀察橡皮繩和注射器的變化。
2實驗現象: 當施加力F時,橡皮繩被拉長,注射器向外噴水。
3實驗結論:力F有繩向下拉繩和沿桿向里擠壓桿的效果
【創新實驗3(重點推薦實驗)】:
1實驗原理:(傳感器+ Arduino板+顯示器)
如圖5所示,在繩端安裝了拉力傳感器,它受拉力才有示數;而在桿的左端安裝了壓力傳感器,它受壓力才有示數。同時還安裝了Arduino板和顯示器。通過Arduino板的程序設置,將兩個傳感器的受力在顯示器上定量的顯示出來。
2實驗現象和實驗結論:
(1)定性實驗:不給豎直繩加拉力,兩個傳感器的示數都是零;給豎直繩施加拉力F,兩傳感器均出現讀數,這就定性地說明力F有繩向下拉繩和沿桿向里擠壓桿的效果。
(2)定量實驗:測量掛上100g的砝碼,即F=0.98N時,兩個分力的情況。
具體做法是先事先量好角度θ、計算出兩個分力的理論值, 然后掛上砝碼,觀察實驗讀數。并將實驗值與理論值進行對照。會發現理論值與實驗值高度吻合。證明這套儀器精確度很高。
(3)改變角度實驗:調節橫桿上的滑塊,可以改變角度,重復步驟(2),會發現在不同角度下,實驗值和理論值都高度吻合,既證明了力的分解的正確性,又顯示出儀器的可靠性。
八、實驗創新點
1、本節課的實驗方案都是師生自主創新設計的,教材上沒有,網上也沒有。
2、創新實驗1和創新實驗2的亮點是采用了“替代法”和“放大法”的設計思想:將斜繩和水平輕桿分別用橡皮筋、海綿和注射器來代替。具有“實驗現象明顯”、“實驗原理簡單”、“實驗器材常見”、“想象力豐富”等優點。
3、創新實驗3是我們重點推薦的實驗,它有如下優點:
①構思巧妙,技術先進。 使用了“傳感器+ Arduino板+顯示器”做實驗,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注意細節、嚴謹求實的態度,激發學生對現代科技的興趣。
②可以方便的改變角度。 巧妙的在水平橫桿上加裝了滑塊和緊固螺絲,從而可以方便的改變角度,很好地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③可以進行定量測量。在這之前,幾乎所有的傳統實驗都只是定性的探究拉力F的效果,不能測量兩個分力的大小,這可以說填補了一項空白,實現了“零”的突破。
九、實驗效果評價
1、本節課的創新實驗,化“抽象”為“形象”,順利突破了教學難點,達成了教學目標。
2、實驗教學過程中用到了多種探究方法, 針對同一個問題設計了多個探究方案,精彩紛呈,嘆為觀止。 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開闊了學生的眼界。
3、所有實驗都是師生自主原創。在原創過程中,充分挖掘出了學生的創新、質疑、自主、合作、動手動腦能力,讓學生體驗到了探究的成就感,感受了物理和技術的迷人。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總體來說,該實驗教學設計理念先進,教學方法多樣。前期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后期分層次在課堂上進行實驗。既有傳統實驗,也有創新實驗;既有有瑕疵的實驗,又有原理完善的實驗;既有“草根”實驗,又有“高大上”的實驗。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創新的熱情。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