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微課,模擬課,講課
所屬欄目:模擬課、微型課及試講
視頻課題:第五屆全國高中物理教師微課模擬課講課(無生課堂)視頻《探究向心力》廣西桂林市陽朔縣陽朔中學高中物理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五屆全國高中物理教師微課模擬課(無生課堂)視頻《探究向心力》廣西桂林市陽朔縣陽朔中學高中物理
《探究向心力》說課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陽朔中學 徐翠香
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6節《向心力》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是本章教學的重點,具有承前啟后在作用。對前是牛頓運動定律的延伸,對后是圓周運動的應用,以及為萬有引力做知識儲備。
(二)教材設計思路
課本用向心加速度公式結合牛頓第二定律從理論推導向心力表達式,再利用課本實驗——用圓錐擺粗略驗證向心力的表達式,這個實驗雖簡單直觀,但是實際操作困難,物理量難測量。
二、物理核心素養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設計探究實驗,讓學生從事實經驗出發,推理猜想,再用實驗驗證,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得出結論。
(一)物理觀念:從物理學視角形成的關于物質、運動與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認識,是物理概念和規律等在頭腦中的提煉和升華
(二)科學思維:基于事實證據和科學推理對不同觀點和結論提出質疑、批判,進而提出創造性見解的能力與品質
(三)實驗探究:提出物理問題,形成猜想和假設,獲取和處理信息,基于證據得出結論并做出解釋,以及對實驗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交流、評估、反思的能力
(四)科學態度與責任:在認識科學本質,理解科學·技術·社會·環境(STSE)的關系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對科學和技術應有的正確態度以及責任感
三、教學目標和實驗內容
(一)教學重點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學生感受向心力和實驗探究向心力的表達式
(二)教學難點
學生實驗探究向心力的表達式
(三)教學對象分析
1.學生知識層面:學生已經學過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以及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物理量,從理論上推出了向心加速度的表達式,對數學的一次函數、二次函數關系已經熟練掌握。學生可以運用牛頓第二定律結合向心加速度公式,從理論上推導出向心力表達式
2.學生能力層面:學生理解向心力是效果力,是指向圓心的合力;已經掌握用EXECL軟件處理數據,合理選擇變量,擬合圖像的方法,初步具備探究實驗的能力
(四)實驗方法
定性關系實驗:感受向心力
定量關系實驗:自制創新教具——無線向心力測量儀(圖1)
1.控制變量法
(1)控制小球質量、半徑不變,探究向心力與角速度的關系。
(2)控制小球質量、角速度不變,探究向心力與半徑的關系。
(3)控制小球角速度、半徑不變,探究向心力與質量的關系。
2.圖像法
把數據輸入計算機,用EXCEL分別作出
F-ω2、F-r、F-m圖像,得出結論。
3.驗證法
將實驗數據代入向心力表達式
F=mrω2計算出結果,理論值與測量值比較,驗證實驗結論,得出結果。
四、實驗創新設計
(一)興趣實驗——感受向心力
1.【實驗目的】
(1)使學生初步認識向心力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通過控制變量法完成實驗。
2.【實驗裝置】(圖2)
3.【實驗創新點】
這個實驗裝置比較簡單,讓學生通過甩動擺球,感受繩對手的拉力去體驗向心力的大小。該實驗現象明顯,能很快讓學生得到定性地結論,在具體教學中,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的第一要素,是激發學生的興趣,于是我設計了興趣實驗“感受向心力”。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與猜想,小球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通過實驗猜想:向心力可能與半徑、質量、角速度、線速度等有關系。
看到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教師繼續提問:角速度、線速度、周期有什么關系?學生根據線速度公式可以推理出其關系,于是縮小研究范圍,討論
F與
m、r、ω、這4個物理量的關系。那么它們有什么樣的定量關系呢?
目前討論向心力定量關系的實驗有這些,通過實驗研究我發現它們存在以下不足:課本圓錐擺實驗操作困難,物理量難測量。傳統的向心力儀器,只能粗測,不夠精確。現在市面上最新、普及率最廣的郎威傳感器也存在以下不足:1、向心力間接測得,誤差大。 2、只能生成
F-ω圖像,不滿足多次控制變量的需求。 3、數據圖像直接生成,沒有讓學生充分體驗“過程學習”。為了解決以上不足,我自制創新教具——無線向心力測量儀(圖3),突破教學難點。
圖3 無線向心力測量儀,是一個可以直接測F和ω的儀器。
無線向心力測量儀各部分結構介紹如圖4—11所示。 |
圖4
這是角速度儀,可以直接顯示角速度的大小,利用單片機驅動步進式電機獲得穩定的角速度,調節旋鈕,可以改變角速度的大小。外殼采用透明材料,讓學生清晰看到內部構造,激發學生的興趣。 |
圖5
這是測力計,內部安裝拉力傳感器,采用無線發射與接收的方式顯示向心力的大小。我設計了2種顯示力大小的方式,第一種、數字顯示。第二種、通過自編軟件,在電腦上顯示。顯示力的大小有2種方式:(圖6、7)
圖6 第1種:數字顯示 圖7 第2種:通過自編軟件,在電腦上顯示 |
這是圓心(圖8),通過軌道上的標尺可以讀出小球運動的半徑(圖9),改變線長,改變半徑(圖10),改變小球,改變質量圖(11),小球的質量可以用天平測量出,還有可以調節水平的水平儀。
圖8 圓心 圖9 讀半徑
圖10 改變線長,改變半徑 圖11 改變小球,改變質量 |
學生通過自制創新實驗教具可以測出實驗所需要的物理量——
F、
m、r、ω(圖12)
(二)創新實驗——無線向心力測量儀
1.【實驗目的】
(1)使學生探究向心力于其影響因素之間的定量關系。
(2)使學生通過控制變量法、圖像法完成實驗。
2.【實驗裝置】(圖13)
圖13 無線向心力測量儀 |
3.【實驗創新點】
教師自制教具簡單直觀,該儀器可以直接顯示向心力和角速度的大小,并且讀數方便準確,非常有說服力。這個實驗裝置滿足多次控制變量的要求,讓學生充分體驗“過程學習”,并且通過科學探究過程,樹立科學探究意識,掌握科學探究方法。
教師引導學生用無線向心力測量儀分組設計探究實驗方案,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得到本節課的實驗方法:
4.【實驗方法】
(1)控制變量法
①控制
m、r不變,討論
F、ω關系。
②控制
m、ω不變,討論
F、r關系。
③控制
ω、r不變,討論
F、m關系。
(2)圖象法:把數據輸入電腦,用EXCEL分別作出
F-ω2、F-r、F-m圖像,得出結論。
(3)驗證法:實驗數據代入
F=mrω2計算,計算值與測量值比較,驗證結論。
下面我們來看一段學生實際操作的視頻 (圖14)
5.【實驗數據處理】如圖15、16、17所示
(1)控制
m、ω不變,探究
F—r關系。 (圖15)
實驗結論:
F與
r成正比。
(2)控制
m、r不變,探究
F—ω關系。(圖16)
圖16
學生通過觀察F—ω圖像,發現是一條拋物線,于是猜想F與ω2有關系,于是制出F—ω2圖像。(圖17)
圖17
實驗結論:F與ω2成正比。 |
(3)控制
ω、r不變,探究
F—m關系。(圖18)
6.【實驗結論】
——F與
r、m、ω2成正比。
通過控制變量法,學生得到了
F-r、F-ω、F-ω2、F-m圖像。我們發現,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利用簡單直觀的自制教具,收集分析數據,選擇合理變量,擬合圖像。教師既讓學生感受到了“過程學習”的樂趣,又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歸納總結的能力。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形成結論——
F∝mrω2,寫成等式
F=kmrω2
教師引導:
k=?,能否用數據驗證?學生把實驗數據帶入實驗結論,比較測量值和計算值,發現2個值基本相等,即K=1,學生得出實驗結論
F=mrω2。(圖19)
教師再引導學生用向心加速度公式結合牛頓第二定律,從理論上也得到向心力的表達式。
進一步驗證了實驗的正確性。
本節課到此,可能有些同學會思考:角速度和向心力的讀數對嗎?因此我設計了一個課外實驗。(學生課后會想到的驗證方法:彈簧秤去拉傳感器,對照兩個讀數是否一致。角速度的測量利用秒表,使小球轉動30圈,根據公式驗證角速度的讀數是否正確,等等方法)
五、教學反思與自我評價
最后,我對這一節課做一個總結: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實驗多變、方法多樣,數字信息、創新巧妙,實驗啟智,科學育人。
徐翠香
單位名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陽朔中學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微課,模擬課,講課”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第五屆全國高中物理教師微課模擬課講課(無生課堂)視頻《探究向心力》廣西桂林市陽朔縣陽朔中學高中物理”,所屬分類為“模擬課、微型課及試講”,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第五屆全國高中物理教師微課模擬課講課(無生課堂)視頻《探究向心力》廣西桂林市陽朔縣陽朔中學高中物理”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32285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