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全國高中物理,教師微課視頻
所屬欄目:模擬課、微型課及試講
視頻課題:第五屆全國高中物理教師微課視頻《聲音的特性》羅硯馨-廣東省深圳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五屆全國高中物理教師微課視頻《聲音的特性》羅硯馨廣東省 深圳中學龍崗初級中學初中物理
聲音的特性
深圳中學龍崗初級中學 羅硯馨
一、 使用教材
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聲音的特性”
二、 實驗器材
自制機械示波器、自制發音齒輪電扇、學生自制樂器(可發出不同音調聲音)、學生自帶樂器(吉他、尤克里里、電子琴、笛子等)、手機應用:oscillo(聲音示波器)、FreqCounter(頻率計/示波器APP)、信號發生器APP、相機、慢鏡頭
三、 實驗創新要點
(一)探究實驗創新:
1、用樂器當實驗器材:摒棄了課本上發聲不明顯的探究實驗,例如鋼尺、橡皮筋等,講聲音,我們就直接拿生活中的樂器來上,學生將平時演奏的樂器和自己制作的樂器帶到課堂,用這來研究聲音的特性。課堂里樂音環繞,每個學生都喜聞樂見,體現了本課“物理、音樂、生活的有機融合”。
2、實驗方法新穎:鼓勵學生發散思維,用各種方法看清楚實驗器材的振動,例如放大法、轉換法等。學生用手機慢鏡頭拍攝或用示波器顯示吉他弦的聲音波形。
(二)演示實驗創新:
1、發音齒輪電扇實驗:由于初中生對頻率的理解有難度,于是我自制了發音齒輪電扇如圖1,做演示實驗,學生們很容易就可以理解:改變轉速即改變頻率,而且齒輪刮硬紙片的聲音響亮而穩定,不同檔位發出聲音的音調差異也非常明顯。因此學生可以毫無猶疑得出結論:音調與頻率有關。這個演示實驗直觀不拐彎,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圖1 發音齒輪電扇機
2、自制機械示波器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一般是通過話筒用示波器描繪不同頻率的音叉的振動同學,而學生往往會對示波器原理感到抽象,難以將波形與發生物體的振動對應起來,因此我自制了機械示波器,實驗裝置設計圖如圖2,實物圖如圖3。在敲打音叉發聲的同時,旋轉鏡轉動,調整轉速,就可在屏上呈現振動圖像,敲打不同大小的音叉,顯示的波形不同,如圖4、5。
圖2 機械示波器裝置設計圖
圖3 機械示波器裝置實物圖
敲打不同頻率的音叉,學生可以看見小音叉的波形更密,說明音叉的振動更快。通過本實驗,學生可以條理清晰地建立起“聲音——振動——波形”的聯系。
(三)教學手段創新:
老師和學生都帶著手機上課。信息化時代,教學方法一定是不斷革新的,曾經我們只能用聲波的掛圖來上課,后來可以用示波儀器來演示,而如今手機走入課堂,學生已經能使用手機的示波器APP、慢鏡頭拍攝等等來自己探究實驗。同時結合教學工具藍墨云班課,學生利用它完成教學任務,保證課堂一直在高效的軌道上。
四、 實驗原理
1、利用電扇可調轉速的特點制作發音齒輪電扇機;
2、利用轉換法和放大法,將不易觀察到的音叉振動轉換為光斑的運動軌跡;
3、學生探究實驗中,使樂器發出不同音調,同時使用手機慢鏡頭或者示波器APP觀測樂器的振動頻率,定性分析得出結論:發生物體振動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五、 實驗教學目標
(一)核心素養目標:
1、物理觀念:學生能感知聲音的特性,形成音調、響度、音色的概念;理解聲音由物體的振動產生,初步認識振動的頻率和振幅;
2、科學思維:基于經驗事實得出發聲規律,通過分析實驗科學推理出音調、響度與振動頻率、振幅的關系;
3、實驗探究:學生具有實驗探究意識,發現問題、提出合理猜測與假設;具有設計實驗探究方案和獲取證據的能力,能使用各種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具有合作與交流的意愿與能力,能準確表述、反思實驗過程和結果。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對生活中音樂的三個特性進行辨別,認識音調、響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關因素,探究決定音調、響度的因素
教學難點:探究決定音調的因素;認識聲音的波形圖
六、 實驗教學內容
板塊一:通過教師演唱、學生演奏自制樂器感性體驗音調高低
板塊二:演示實驗探究決定音調的因素
板塊三:學生設計實驗探究音調與發聲體振動頻率的關系
七、 實驗教學過程
(一)感性體驗音調高低:
1、教師演唱一段旋律:1——2——3——4——5——6——7——1——,同時投影手機示波器,將聲音可視化。
2、引出音調概念后,請學生用自帶樂器發出不同音調的聲音。
3、提問:一般什么物體發出音調更高?
學生總結規律:短、小、細、緊、薄的物體發出的音調更高。
(二)演示實驗探究影響音調的因素:
1、提問:音調高低與什么有關?
2、演示實驗:展示發音齒輪電扇機(如圖1),打開不同檔位改變齒輪的轉速,用硬紙片刮出聲音,檔位越高轉速越高,硬紙片發出的聲音音調也越高。
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推測:音調高低與發聲物體的振動頻率有關。
3、驗證實驗:通過機械示波器(如圖3)展示不同音叉的振動波形(如圖4、5),通過對比兩道波形再一次證明音調與頻率有關,振動頻率越高音調則越高。并且通過此實驗,學生了解發聲體的振動與示波器波形的對應關系,為下面使用示波器APP做探究實驗做好知識鋪墊。
(三)學生自主探究音調與頻率的關系:
設計實驗:學生小組討論如何用自帶樂器探究音調與頻率的關系
發現問題:樂器的振動頻率難以觀測
教師點撥:可以采用放大法(如手機上的慢鏡頭)、轉換法(如用示波器將振動轉換為波形、再如在樂器出氣口貼小紙條)、工具法(如測振儀等)等實驗方法。
學生分組實驗;
總結與反思:學生在手機的藍墨云班課APP中分享與交流實驗過程與結論,互相提問發現實驗的不足并討論改進方法。
(四)響度:
1、感性體驗:請學生用樂器演奏出同音調不同響度的聲音
2、探究影響響度的因素:用不同力度敲擊同一個音叉,用機械示波器顯示振動波形,學生可以得出規律:響度與振動幅度有關。
3、自主設計實驗探究響度與振幅的關系。
(五)音色:
請三名學生分別使用不同樂器演奏歌曲,讓學生感受不同樂器的音色。課堂在音樂聲中接近尾聲。
(六)應用與提高:
投影教師手機的信號發生器APP(如圖6),改變波形的頻率、振幅、形狀,從而發出不同音調、響度、音色的聲音。學生在此環節中攻克了認識波形圖這一困難,對本課知識的理解提升到更高層次。
圖6 信號發生器APP
(七)教學流程圖如下:
八、 實驗效果評價
目標明確:學生通過本節課認識了聲音的三個特性,通過探究實驗總結出音調、響度與振動頻率、振幅的關系;
突破難點:學生不僅深入骨髓認識了音調及其相關因素,而且也能理解聲音波形圖與聲音、振動的對應關系;
高效有序:環節緊湊的教學過程和信息化的教學手段,讓課堂高效而有序;
輕松愉悅:用樂器當實驗器材、用手機當實驗工具,學生在樂聲、討論聲中輕松收獲知識;
拓展延伸:學生的好奇心在課堂上還未得到滿足,課后,幾個學生組成了一個小課題組,更深入地研究吉他弦的頻率,運用傳感器、示波器等現代化儀器,探究吉他弦長與頻率、音調的關系。從定性分析走到定量分析,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論證能力更上一層。
作者姓名:羅硯馨
單位名稱:深圳中學龍崗初級中學
聯系電話:
電子郵箱: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