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說課及模擬上課
所屬欄目:模擬課、微型課及試講
視頻課題:全國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說課及模擬上課教學案例《DNA半保留復制的實驗證據》福建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全國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說課及模擬上課教學案例《DNA半保留復制的實驗證據》福建師范大學+陳秋霜
|
||||||
|
||||||
|
姓 名 | 陳秋霜 | 學 校 | 福建師范大學 | ||||||
指導教師 | 聯系電話 | ||||||||
片段題目 | DNA半保留復制的實驗證據 |
重點展示 技能類型 |
講授技能 | ||||||
學習目標 |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親身參與假說演繹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魅力。 |
||||||||
教學過程 | |||||||||
時間 | 教師行為 | 預設學生行為 | 教學技能要素 | ||||||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min) 二、 新知講解,再現歷程 (6min) 二、 新知講解,再現歷程 (6min) 二、 新知講解,再現歷程 (6min) 二、 新知講解,再現歷程 (6min) 三、 課堂小結,畫龍點睛 (0.5min) |
同學們,沃森和克里克在提出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以后,還提出了DNA進行半保留復制的假說。他們認為,在DNA復制時,雙螺旋的兩條鏈被分為兩條單鏈,單鏈作為模板再合成一條新鏈,使每個子代DNA中都有一條舊鏈和一條新鏈。 當時的科學界,對于DNA的復制方式還有全保留復制和彌散復制兩種假說。 在全保留復制假說中,親代DNA中的母鏈分配給子代并作為模板合成兩條新鏈,接著母鏈DNA恢復原狀,新鏈彼此互補,組成子代DNA。在彌散復制假說中,親代DNA被切成了片段并作為模板合成新鏈片段,最后,新老片段結合,形成雜種鏈。 DNA半保留復制的實驗證據 一、DNA半保留復制的演繹推理 DNA究竟是以什么方式進行復制的?今天,我們就結合假說演繹法,再現當年的探究過程。 我們知道,假說演繹法包括四個過程,依次是:發現問題——提出假說——演繹推理——實驗驗證。 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問題并提出假說。接下來,我們就以DNA的半保留復制假說為例,進行演繹推理。 那要如何研究DNA的復制行為呢?聯系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實驗,就能想到,可以用同位素示蹤法來標記和追蹤DNA。 【設問】 請思考:如果用15N標記生物的DNA分子,將該生物放入以14N為唯一氮源的培養基中進行培養,使其復制兩代,其子代DNA的組成情況如何? 【教師演示】 現在老師用紅板代表被15N標記的DNA分子,用藍板代表含有14N的DNA分子。 ![]() 【學生演示】 請一位同學演示第二代DNA的形成過程。 【講授】 第二代DNA含有一條第一代DNA的單鏈,以及一條新合成的14N-DNA單鏈。因此,第二代DNA包括兩個15N/14N-DNA和兩個14N/14N-DNA。
【講授】 那么,要如何驗證這個過程呢?聯系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就能想到,可以采用密度梯度離心法分離三種密度不同的DNA。 如果DNA是以半保留的方式復制的,那么將三種DNA混合離心后應該出現三條DNA帶:一條帶是15N標記的親代雙鏈DNA,用15N/15N表示,其密度最大,最靠近試管底部;一條帶是只有一條DNA鏈被15N標記的子代雙鏈DNA,用15N/14N表示,其密度和位置都居中;還有一條帶是兩條DNA鏈都未被15N標記的子代雙鏈DNA,用14N/14N表示,其密度最小,離試管底部最遠。 ![]() 【設問】 假如在每一代各收集一次DNA,分別進行密度梯度離心。那么,各代DNA離心后分別有幾條DNA帶?位于試管的哪個位置? 【講授】 親代DNA為15N/15N-DNA,離心后應該出現一條靠近試管底部的DNA帶。第一代DNA為15N/14N-DNA,離心后應出現一條居中的DNA帶。在第二代DNA中,14N/14N-DNA和15N/14N-DNA各占一半,離心后應出現兩條帶,分別位于居中的位置和遠離試管底部的位置。 ![]() 二、DNA半保留復制的實驗驗證 至此,我們完成了演繹推理的過程。推理需要實驗的驗證,這一步,科學家們已經幫我們完成了。 1958年,梅塞爾和斯特爾兩位科學家進行了如下實驗:首先,用含有15N標記的氯化銨培養液培養大腸桿菌,使其繁殖幾代,再將大腸桿菌轉移到含14N的普通培養液中,獲得第一代和第二代大腸桿菌。然后,在不同時刻收集大腸桿菌并提取DNA,再進行密度梯度離心。 最終,親代DNA離心后出現一條靠近試管底部的DNA帶。第一代DNA離心后出現一條居中的DNA帶。第二代DNA離心后出現兩條帶,分別位于居中的位置和遠離試管底部的位置。 三次離心的結果驗證了剛剛的演繹推理,證明DNA的復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進行的。 ![]() 剛剛,我們在假說演繹法的基礎上,通過同位素示蹤法和密度梯度離心法證明了DNA以半保留的方式進行復制。同時, 通過親身參與假說演繹的過程,我們體驗了科學探究的獨特魅力。 |
了解當時科學界對DNA復制方式的爭議,進入當時的探究情境。 回顧假說演繹法的過程。 聯系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實驗,提出用同位素示蹤法來標記和追蹤DNA。 思考,得出: 第一代DNA為15N/14N-DNA,第二代DNA包括兩個15N/14N-DNA和兩個14N/14N-DNA。 通過直觀教具,理解第一代DNA為15N/14N-DNA。 演示第二代DNA的形成過程。 結合教具,理解第二代DNA為兩個15N/14N-DNA和兩個14N/14N-DNA。 聯系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得出可以采用密度梯度離心法分離密度不同的DNA。 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演繹推理。 思考,得出: 親代DNA離心后應得到一條靠近試管底部的DNA帶。第一代DNA離心后應出現一條居中的DNA帶。第二代DNA離心后應出現兩條帶,分別位于居中的位置和遠離試管底部的位置。 領悟對假說進行演繹推理之后還需要實驗驗證。 傾聽,理解DNA半保留復制的實驗證據。 得出“DNA以半保留的方式進行復制”的結論。 與教師互動,共同總結本節內容。 |
構建講解的框架: 以“發現問題—提出假說—演繹推理—實驗驗證”為內在線索,引導學生嘗試利用假說演繹法探究DNA的復制方式,得出“DNA是半保留復制”的結論。將課堂語言,引導性設問和教具演示有序結合,組成清晰有序的講解框架,使教學重點突出,邏輯清楚。 教具演示: 通過教具演示,將DNA半保留復制的過程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加深理解,突破難點,利于掌握。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促使學生參與: DNA通過半保留復制獲得子代DNA的過程較為抽象且難以理解,教師在先前的演示的基礎上,促使學生親身參與,有利于學生理解抽象的過程并加深印象。 促使學生思考: 該問題的答案是演繹推理部分的重點,教師以設問的方式,促使學生思考,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緊跟教師的教學過程。 |
||||||
板書設計 |
![]() |
||||||||
設計思路說明 |
一、教材分析 本片段是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3節《DNA的復制》的選學內容。本片段通過呈現并說明科學家證明DNA進行半保留復制的實驗,提出了DNA半保留復制的實驗證據。雖然本片段是選學內容,但是對于學生學會假說演繹的科學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魅力有重要作用,所以把它作為探究的重點之一,但在知識層面上不作為重點。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必修二前兩章的學習中,對假說演繹法已經有一定了解。且在學習必修一《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時,已經接觸過同位素示蹤法,在學習必修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已經運用過密度梯度離心法。因此,對于本片段中主要的探究方法和實驗方法,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較容易理解。但《DNA半探究保留復制的實驗證據》內容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需要教師重點引導。 三、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3個環節,分別是: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介紹當時的科學界對DNA復制方式的三種假說,創設科學探究的情境,引出探究主題。 2.新知講解,再現歷程 以假說演繹法的過程為內在線索,配合教具演示和教師講授,引導學生對DNA的半保留復制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介紹科學家關于DNA半保留復制的實驗證據,證明DNA以半保留的方式進行復制。 3.課堂小結,畫龍點睛 師生互動,共同總結本片段學習內容——DNA半保留復制的實驗證據,感悟科學探究的獨特魅力。 |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