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河中石獸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24《河中石獸》第二課時-鄭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24《河中石獸》第二課時-鄭州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河中石獸》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初中語文組 張楠
【學習目標】
1.借助課下注釋、補充材料,通過討論、畫圖等方式,準確翻譯課文第三段內容,理解重點文言字詞的釋義、熟悉文言文常見句式。
2.通過對文中關鍵字、詞、句的分析、朗讀,說出文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動。
3.通過觀看視頻、分析材料,說說文章帶來的啟示,理解“實事求是、克服臆斷、拒絕盲從”的科學精神。 【學習重點】
1.積累文言詞匯、熟悉文言文常見句式。
2.對文中所出現的兩個“笑”字進行理解、賞析。 3.理解老河兵所說得話。
4.準確地表達文章主旨,結合課外補充材料進行思考,說出文章給自己帶來的啟示。 【學習難點】
對老河兵所說的話進行深入思考,進而理解文章主旨。 【學習過程】
1.引趣·課堂導入
還記得第一課時我們所了解的故事內容嗎?寺廟山門前的石獸沉入水中不見了,既不在落水處的河床上、也不在河水下游十余里。一位講學家說,去河沙下面找找吧!石獸們到底去哪了?我們一起來找線索、抓石獸。
2. 朗讀·整體感知
河中石獸(第三段)
清 紀昀(jǐ yún)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niè)沙為坎穴(xué),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zhì)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zhuǎn),轉轉(zhuǎn)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yì)斷歟(yú)?
3.釋義·課文理解
①結合預習作業,請你說說它們的意思,注意對其中加點字詞進行理解。 一老河兵聞.之 聞:聽見 (因為我們曾經在《木蘭詩》中學習過“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 蓋:表示原因 求之下流,固.
顛。 固:本來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但:只 (《木蘭詩》中有“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然則..
天下之事 然則:既然這樣,那么… ②請你完整、流暢地翻譯下列句子,注意“留、替、調、補、刪”等翻譯方法的運用。 當求之于上流:應當在河水上游尋找它。 漸激漸深:(河水)越沖擊,(坑洞)越深。 石性堅重:石頭的性質是堅硬沉重的。
③請你參考課下注釋,結合以上材料,與周圍同學兩兩結合,試翻譯課文第三段內容,互相糾正、補充。遇到難以理解的句子,可以在導學案作圖部分動手畫畫。(此時教師在學生中輔導,兩位學生根據文中老河兵的話在黑板上作圖。)
④請在黑板上作圖的學生向同學們解釋自己的思路,請其他同學逐句翻譯,最后教師出示檢驗題目 題目:“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對比兩種翻譯,請選出你認為更恰當的一項。適宜的答案應為(B)
A.然而天下的事情有很多,只知道一個因素,不知道第二個因素的情況太多了,難道可以根據某一個道理就隨意地判斷嗎?
B.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其中深刻道理的情況太多了,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用主觀的想法判斷嗎?
4. 細讀·人物分析
①“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這句話出現在文章末尾,對文中人物的做法進行評論。作者意圖批評有些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進行臆斷”,他在批評誰呢?請完成下列表格。 人物 尋找方向
尋找依據
尋找結果 事中態度
僧人 落水處、 下游十余里
①石獸沉重,落水不移 ②水流涌動,沖走石獸 ①竟不可得
②尋十余里無跡
堅定地尋找
講學家 河沙深處 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
無
嘲笑僧人 自信滿滿
老河兵
河流上游
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沖
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石倒擲坎穴中,轉轉不已。
得于數里外
嘲笑僧人、講學家,自信十足,洋洋得意
眾人 無 無 無 服為確論
②“一講學設帳寺中,聞之笑曰”“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讀二人話語的內容,力求讀出
語氣,分別說說二人的“笑”有什么意味?
講學家的“笑”,來自于他的自信,他的自信來自于讀書多,自認為了解石頭和河沙的性質。老河兵的“笑”來自于他的自信,他的自信來自于他多年水上生活、工作的經驗,這些經驗促使他比僧人、書齋中的講學家考慮得為周全,他所提供的找到石獸的依據更多。與他相比,僧人和講學家,的確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甚至“據理臆斷”了。
③假設現實生活中,河邊一大銅牛滾入水中,我們該如何尋找?
依據以上課文所學,多數學生會不遲疑地回答:“在河流上游尋找”。此題的設置目的在于打破學生已經固化的思維,調動學生深入思考。
④觀看教師進行小試驗的視頻
試驗準備:大號淺盆、魚缸裝飾用的白沙、細軟水管、水流、橡膠雞蛋玩具一個、小瓷人一個 試驗概述:將細沙鋪在淺盆底部,一邊厚一邊淺,模擬河床;將橡膠雞蛋玩具和小瓷人分別放在同一水平位置;將盆內注滿水,用細軟水管沖水、沖向雞蛋玩具或小瓷人下部沙子,模擬河流自西向東沖擊石獸;
試驗結果:小瓷人底部的沙子被“反擊之力”沖出小坑,小瓷人向前栽倒,之后,便再無繼續向前翻滾的動作,反而被白沙漸漸埋起來;用同樣的水流沖擊橡膠雞蛋,橡膠雞蛋向前反轉兩至三次后,基本被白沙掩埋,不能再動。
⑤教師出示課本第150頁的課后資料、網友的質疑、學者的分析
資料一:山西永濟蒲津渡是黃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橋在歷史上很有名氣。唐代開元年間,人們在渡口兩岸各鑄造了四尊鐵牛(平均每尊重約36.5噸)、四個鐵人、兩座鐵山等,組成了拴系浮橋所必需的錨碇系統。后因黃河改道,鐵牛等沒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東岸鐵牛由河灘下挖出,鐵牛和鐵人排列整齊,還在原址。 (資料見《唐鐵牛與蒲津橋》,《山西文史資料》1999年Z1期)
資料二:“試作簡單的分析:石獸掉在河中沙層上,流水為石獸所阻,“其反激之力”,的確會把石下迎水處“齒沙為坎穴”。漸嚙漸深,坎穴至于石獸底部之半。石獸也的確會向坎穴“倒擲”的。這樣每 “倒擲”一次。石獸自然會向上流位移一小段。……石獸每一次“倒擲”所得“溯流逆上”的位移,是以陷入河底沙中的下沉位移為代價的。而向下位移(下陷)的空間又是十分有限的。
(資料見《石獸“逆流而上”質疑》 作者:劉金 《書城》1997年第2期)
資料三:《紀曉嵐的〈河中石獸〉科學嗎?我覺得不科學! 出自:百度貼吧·物理吧
《你懷疑過“河中石獸”嗎》 出自:梁恕儉的博客2013-12-2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5f618e0102erig.html
資料四:紀昀(1724——1805)字曉嵐!堕單⒉萏霉P記》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紀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慶三年(1798年)間以筆記形式所編寫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說。記錄了各種狐鬼神仙、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等當時流傳的鄉野怪譚或親身所聽聞的奇情軼事。
⑥難點攻克:以上視頻和文字材料顯示出,水流中的重物并非每一次都向上流“轉轉不已”,老河兵所說“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的結論,太絕對了,所以,老河兵有著“據理臆斷”的嫌疑。而我們課堂現場的同學們,看到文章的作者是清代大學者紀曉嵐,又認為老河兵的話有道理,所以便異口同聲地回答老師的問題——“落水的銅牛塑像落入水中,便應在上流尋找”,這不也是據理臆斷嗎?
5.思考·課堂總結
我們應該用更科學、更嚴謹的態度去判斷問題、解決問題,不僅要通過實踐知其一、其二,更要考慮其三、其四,只根據少量的依據便輕易下論斷是荒唐而可笑的。據理是好事,臆斷不可。
6.作業設計
①完成課本第150頁三、四、五三道題目。
②教師根據蘇軾的散文小片段,設置比較閱讀練習題,請學生完成。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