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光的折射
所屬欄目:初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光的折射》專家點評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光的折射》專家點評
一、通過前測了解學生并找到教學起點,從而提升教學的針對性
前測說明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學生會畫反射,這是學習的起點,但沒有畫折射,說明生活中從光現象來講,學生是不知道有折射的。第二,讓學生預測光從玻璃到空氣的時候,依然是折射光線偏向法線,說明學生有一種認為折射光線總是偏向法線的錯誤傾向。第三,學生沒有法線概念,也就是法線通常認為反射有法線,所以延長過來就有法線,法線的意義是什么?這樣就要尋求法線的教學意義,學生學習起來就有一種邏輯性,就有一種任務驅動。
概括一來,第一要重視法線的教學,第二要重視偏折的對比,這就是教學的起點。針對前測,重視法線的教學,張老師(從第6到第10張圖),故意不給學生法線,讓學生來描述折射光線是如何偏折的,讓學生感到很困惑。在沒有問題的地方產生問題,讓學生發現問題,當我們不畫法線的情況下,描述的時候就只能用向左偏,向右偏,描述就不準確。讓學生在困惑中產生對法線的需要。
張老師讓一部分同學閉上眼睛先聽那一些睜眼同學描述折射光線往上偏,折射光線往左偏。聽起來是幾種不同的折射情形,然后再睜開眼睛這幾種情形是同一種現象。從而發現向上偏,向左偏來描述折射光線都不準確,為了描述準確,我們必須引入一個參照線,也就是法線。這樣遠離還是靠近就有了依據。
前測后,為針對性的教,有效的教提供了了解學生的途徑。為針對性的教提供了判斷的依據,找到教學的起點,并增強了教的針對性。
二、在探究中滲透科學方法的教育,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第12與第13張圖),這是張老師的一種經驗總結,在做實驗中要讓學生比較折射光線相對于入射光線是偏向還是偏離法線呢,要得到這樣的規律,就必須如實的記錄證據,從而歸納出結論。教學中,張老師強調實驗要重視證據并對發現進行解釋,這是培養學生研究科學的方法。
張老師重視科學方法的滲透。科學方法的滲透,是科學素養的要求。科學素養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張老師,強調貫徹教材的意圖,用好模型法。吃透教材的意圖,為什么第一步為什么不加水,光斑在哪里?加了水,光斑的位置改變了。于是學生推測光斑在水中的傳播路徑發生改變,怎么驗證這個推測?在水中加點牛奶,呈現出光的路徑,驗證之后發現確實是這樣。
接著,將現象用圖像畫出了,這就是建立模型。從現象、判斷、驗證,再畫光路圖的過程就是讓學生認識模型法的過程,讓科學方法在學生經歷中誕生。科學方法的滲透本身就是核心素養在物理教學中的具體表達,張老師通過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讓評價鑲嵌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并引導和診斷學生對核心知識的學習
張老師注重評價,尤其是評價能指向過程。學習目標,評價任務及評價證據的收集要統一。學習目標要學生理解什么是偏離什么是偏向,要重視法線的地位。評價的過程中,設計一個任務,讓學生體驗到要完成折射光線規律的表達,可以有幾種選擇,角度方法,根據法線來描述位置的方法。
張老師選擇了讓學生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重視法線的作用,以法線為參照時,折射光線偏向法線,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線偏向法線,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從而對折射規律的認識達到一定的高度。張老師通過評價,引導學生重視探究的過程,完成學習目標。
四、關注經驗并提升經驗,體現了知行合一的教學思想
基于經驗的教學,說明張老師課程意識很強,教學行為的改變,是實驗課程的具體體現。教學從經驗開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同時要暴露學生的錯誤概念,通過遵循學生內心的教學,把學習的結果自覺地運用到生活中。體現了教學是始于經驗,終于更高水平的經驗。
在課快結束時,張老師還進行了后測,讓學生再次來叉魚。如果學生還是按照開始的先瞄準然后固定,最后再叉魚,則說明學生沒有自覺地把學到的規律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去。如果,學生不瞄準,而是根據經驗直接叉“魚的下方”。也就是說,學生知道了所看到的魚,是虛像,真實的魚在所看到的魚的下方,所以應該叉所看到魚的下方。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光的折射”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光的折射》專家點評”,所屬分類為“初中物理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光的折射》專家點評”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32285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