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民族大團結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2課《民族大團結》甘肅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2課《民族大團結》甘肅省優課
第四單元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第12課 民族大團結
甘肅省嘉峪關市第四中學
課標要求:通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認識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意義。
教材分析:《民族大團結》是人教版2018年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第12課的內容,本單元教學內容以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為主,民族關系問題歷來是古今中外各國政治中的重要問題,是關系國家安定團結的關鍵問題之一,作為本單元的開篇之章,主要分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榮發展兩部分,主要介紹新中國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情況,在本單元中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對于學生更好地認識我國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認同感以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認識具有重大意義。
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初步掌握了新中國成立至今,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歷程,對此形成了較為完整、清晰的認識,知道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中,作了很多嘗試,其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探索失誤的選擇,最終走上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這些學習中,學生閱讀、提煉有效信息、理解、分析、歸納等能力已經有了明顯提高,同時,經過這些學習,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操和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奉獻的精神。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掌握黨和政府對少數民族的政策,少數民族跨入社會主義的基本情況;知道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區;了解黨和政府實行各族人民共同繁榮政策。
過程與方法:通過搜集、整理資料,學習查找、篩選、整理資料的方法;通過分析地圖、文字資料,掌握閱讀材料的方法,學習如何運用材料分析具體的歷史問題;通過設計和完善表格,學習利用表格歸納知識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認識中國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認同國家的民族政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自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內容和意義,人民政府實行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 教學難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由來及意義。 教學方法:講授法、展示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學習方法:材料歸納法、合作探究法、直觀演示法、提問探究法等 教學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從觀賞歌舞猜民族導入。
教師做過渡講解。
學生欣賞并回答問題。
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引導學生很快進入歷史課堂。
講授新課 一、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原因
展示中國民族分布圖。 展示點評,教師總結。
2.含義
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設立不同級別的民族自治區域和自治機關,在自治區域內,由當地民族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
活動一:根據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含義,回答其前提、區域、權限及核心分別是什么?
活動二:為什么由當地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
3.法律依據。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年)
(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54年)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1984年)
4.實施情況
活動三:展示《民族自治區示意圖》根據序號回答自治區名稱。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是什么?少數民族最多
學生結合中國民族分布圖回答問題。
學生總結并齊讀。
學生閱讀含義回答問題。
學生討論回答問題。
學生閱讀課文回答問題。
學生上臺根據序號回答問題。
使學生認識到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依據國情和歷史特點制定的。
通過學生齊讀,熟悉知識點。
培養學生學生語言表達、思維能力,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含義。
使學生明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經歷了制度化、法律化的過程,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熟知知識點。
的是哪一個自治區?
請少數民族同學介紹自己民族的生活習慣、文化風俗或優惠政策。 活動四:我們應該如何與少數民族同學相處呢?
5.優越性
活動五:展示材料、圖片,學生結合材料及圖片歸納優越性
展示點評。
教師過渡講解。 二、共同繁榮發展 活動一:展示一組圖片
問:你能從圖片中獲得哪些信息?
活動二:出示表格,讓學生根據教材整理歸納。
展示西部大開發戰略圖片 問:西部大開發戰略包括哪些區域?重點項目有哪些?
活動三:展示自治區經濟騰飛的圖片,由兩名學生直播自治區經濟增長的新聞。
課堂小結
運用板書進行小結。 展示《愛我中華》歌曲
學生介紹自己民族的生活習慣、文化風俗或優惠政策。 學生討論回答問題。
學生閱讀材料并結合圖片,討論回答問題。
學生觀看圖片,討論回答問題。
學生閱讀課本內容,歸納表格所示內容。
學生根據搜集的材料回答問題。
學生觀看并認真聽新聞。
學生認真聽講并回答問題。 學生齊唱。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或優惠政策,團結幫助少數民族學生。
使學生認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增強學生自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責任感。
讓學生了解放前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狀況。
培養學生閱讀、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搜集材料的能力。
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認識民族政策的正確性,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意義。
通過課堂對知識的理解,升華民族情感。樹立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和民族責任感。
板書設計
第12課 民族大團結
共同繁榮發展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1.本課從“觀歌舞,猜民族”創設情境導入,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很快進入新課內容的學習。
2.本節課共兩個方面的內容: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榮發展。在兩個方面內容具體問題的設計上,側重于提問,有常識上的提問,有設思啟疑的提問,有歸納整理性的提問等,讓學生從課本中提取基礎的歷史信息。在講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情況時,班級有幾位少數民族同學,我就請了裕固族、東鄉族兩位同學分別介紹了自己民族的風俗習慣及國家給予的優惠政策等,使學生了解了少數民族的基本情況,更好地與少數民族同學和睦相處。在講述自治區經濟發展時,我設計成由兩位學生當主播,以新聞直播的形式進行,結合圖像,效果顯著。
本課課堂把大量時間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提問的精心設計有利于鼓勵學生、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通過這些教學活動,不僅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在教師的引導下加深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結尾通過齊唱《愛我中華》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照應開頭,也升華了民族情感。 不足之處:
1.在個別同學回答問題答案的正確與否上,教師未及時指明;
2.結合板書總結本課內容時,只說到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共同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未點到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個根與共同繁榮發展這個花的真實涵義,留下了遺憾。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