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多彩的秋天
所屬欄目:小學美術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美術人美版一年級上冊12.《多彩的秋天》-北京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小學美術人美版一年級上冊12. 多彩的秋天-北京市朝陽區祁莊小學
(一)指導思想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的課程基本理念中提到:美術課程強調通過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內容與學生的經驗緊密聯系,發揮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質方面的作用,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在本次的教學設計當中,我突出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切入點,以剪貼結合的動手操作為載體,讓幾乎零基礎的一年級新生們,通過簡單的基本色彩認知和親身實踐,感受到藝術與生活的貼合,感受到秋天色彩的魅力。
(二)理論依據
本教學設計以皮亞杰的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理論依據。首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是建構內在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因此,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單純向學生傳遞知識,也不是學生被動地接受信息的過程,而是學生憑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與外界的互動,主動地生成信息的意義的過程。其次,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學生所學的知識也提出了新的理解,即知識不再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課本、文字、圖片以及教師的板書和演示
2
等對現實的準確表征,而只是一種理解和假設。學生們對知識的理解并不存在唯一標準,而是依據自己的經驗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知識的理解,對于世界的認知和賦予意義由每個人自己決定。
本課依據建構主義中的支架式教學法進行教學設計,突出學生主體,教師只作為搭建者的角色服務于學生,讓學生通過教師建構的階梯一步步向上爬。從導入環節開始,學生通過教師的演示一下被引入課堂,再到新授環節,無論是圖片觀察、分析作品、查找色卡還是拼擺構圖等,都是學生自主實踐、自主完成的過程,因此,對于學生的學習,不應停留在帶領,而應當是引領、鋪路,這樣學生才能學有所思、思有所得。
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學內容
《多彩的秋天》是義務教育教科書 美術 一年級 上冊 第12課“造型·表現”領域的內容。 縱觀小學美術教材,本課的學習內容與
第1冊《涂 涂 畫 畫》
第5冊《四 季》
《美 麗 的 染 紙》
第7冊《快快樂樂扭起來》
《生活中的裝飾布》
第8冊《刻 紙 點 彩》
縱 觀
3
《畫 水 果》
《向 日 葵》
第10冊《色彩明度練習(一)》
《色彩明度練習(二)》
第11冊《色彩純度練習(一)》
《色彩純度練習(二)》
《裝 飾 色 彩》
第12冊《色 彩 的 聯 想》
圖1 教材截圖 形成了縱向的,以“色彩”學習為主的教學知識內容學習體系。
橫觀第1冊美術教材,諸如本課主要針對顏色進行學習的這一類型的課程,在本冊書的第1頁內容就已經開始了,這是一幅名為《鄉情》的農民畫,一旁注解中的最后一句為我們說明了顏色表現對于畫面美感和情節的重要性。同時,本課也是對秋天的“色彩”進行具體講解,因此,本課與第1頁的農民畫《鄉情》,以及認識顏色和繪畫工具的第1課《涂涂畫畫》構成了一個“色彩知識”的
縱 觀
4
學習單元。學生通過這幾課的學習,能夠初步掌握基本的顏色認知、色彩運用等方面的知識,而本課是本冊“色彩”學習的最后一課,是對色彩學習的總結與提升,所以在本冊的“色彩”知識學習方面,占有著較重地位。
第4冊 第1頁 《鄉情》
第1課 《涂涂畫畫》
第12課《多彩的秋天》
圖2 教材截圖
從版面設計出發,對本課教材的理解:
圖3 教材圖片截選
本課教材共2頁,而其中第28頁一整頁的內容,以較大幅面的排版展示了兩幅大師的作品,分別為林風眠《秋》、列維坦《金色的秋天》。另外,教學參考書中對于這兩位大師的作品進行的具體闡述和剖析,也詳實的寫下了兩頁之多,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兩位大師以及兩幅名作在本課當中的地位。因此,對于它們的講解也應當是本課新授環節中的一大重點。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