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太陽鐘
所屬欄目:小學科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2 太陽鐘》安徽省 - 安慶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2 太陽鐘》安徽省 - 安慶
《太陽鐘》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太陽鐘和古代計時工具的原理。 2、過程與方法:利用太陽鐘的原理制作計時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意識到掌握和運用自然規律,可以為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好處。
教學準備:有關日晷和其他計時工具的圖片、太陽鐘。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出示幾張圖片,根據圖片判斷時間。
師:“哪位同學能告訴我現在幾點了?”(學生說出時間)“你們是通過什么知道現在的時間?”(手表;上課的時間表)“那么在古代,還沒有手表的時候,人們又是怎樣判斷時間的變化呢?”(學生自由回答)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同時板書:太陽鐘。
(二)、探究新知 : A、 初步認識太陽鐘
1、展示PPT相關,說明古時人們根據人類用天上的太陽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夜交替,周而復始,因此就把太陽出現的周期作為一個計時單位,稱為天。進一步提問,那么古時的人們是怎么對小時進行劃分的呢?
2、展示PPT,古人把一天平均劃為12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于兩個小時。雖然古人確定一天和一個時辰是多長,可是想知道具體的時刻又該如何確定呢?(讓學生結合上節課太陽與影子的關系)
古人發現物體的影子和方向隨著一天中太陽的照射會發生有規律的變化。我們立根桿子做個示范,在太陽下,將一根桿子豎直在地
上,地面上會有一個桿子的影子。這是早晨的影子,而這是中午的影子,下午的影子就是這樣的。隨著時間的變化,影子的方向、長短也會發生變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從早到晚,太陽由東向西移動,影子會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隨著時間推移變短(下午變長)。
3、引入光影來計時的工具——日晷
介紹日晷的組成---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量時間的一種計時儀器。日晷通常由銅制的指針(晷針)和石制的圓盤(晷面)組成,在晷面的正反兩面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
當太陽光照射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西向東移動時,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會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就好像是現代鐘表的指針,晷面也就好比是現代鐘表的盤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4、進一步深入介紹日晷的工作原理。
利用了太陽光影子的變化來計時的。利用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時,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來計時的。
5、提出問題,太陽鐘使用的不足之處,(古人陰天下雨怎么辦?到了晚上怎么辦?)
6、播放視頻,介紹其它古代計時工具。
7、讓學生根據材料包中的材料,自己動手做一個日晷。 (三)拓展延伸 制作簡易太陽鐘。 討論與思考:
1. 在白天人們是怎樣利用太陽來計時的?
2. “太陽鐘”在實際使用中會有哪些問題?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