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芣苢,插秧歌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統編版語文高一上冊《芣苢》《插秧歌》山東省泰安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統編版語文高一上冊《芣苢》《插秧歌》山東省泰安英雄山中學設計
《芣苢》《插秧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讀準字詞,把握詩歌形式上的特點 2.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情感,學習作者的表達技巧。 3.領會勞動人民淳樸、勤勞的品質,感受勞動精神的內涵。 【教學重點】 梳理詩歌主要內容,把握作者的表達技巧,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蘊含在詩歌中的勞動精神,學習勞動人民淳樸、勤勞的品質。 【教學方法】 運用朗誦法、賞析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學目標。 【教學課時】 1 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最新版的人教版語文教材將進行第三次修訂,想在《芣苢》和《插秧歌》兩首古詩中 保留一首,現向廣大同學征求意見,請選出你認為最好的一首,并說明理由。 二、作家簡介 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 。南宋文學家、官員,與 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 稱其為“誠齋先生”。 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他的詩歌大多 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 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有《誠齋集》傳世。 楊萬里我們并不陌生,在小學和初中都學過他的詩歌,請同學們回憶一下。 《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 頭。)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枝頭花落未成蔭。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 無處尋。)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一部現實主義的詩歌總集,分“風、雅、頌”三 部分。收錄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 1100-600 年左右的詩歌 305 首,又稱“詩三 百”。 《詩經》六義 體例 風:土風、民謠。共 106 篇,大都是民間歌謠。(《詩經》核心內容)。 雅:宮廷樂歌。共 105 篇,分為大雅、小雅。 頌:祭祀樂歌。共 40 篇,有周頌、魯頌、商頌,“三頌”。 表現手法 賦: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鋪陳敘事。 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打比方。 興: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詞。起興、發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朗誦感知 1.請同學們首先把比較容易讀錯的字的讀音標到課本上,然后自由朗讀一分鐘。 2.學生自由朗讀 3.全班齊讀 4.利用視頻以及圖片補充有關插秧的相關知識。 (放映視頻《水稻的一生》) 通過剛才這個視頻,相信同學們對水稻的種植過程有了一個比較直觀的了解。這里再 復習一下,水稻的種植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幾步: 育苗:在苗圃、溫床、溫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備移植。 拋秧:水稻已經長成秧苗,在長得不高的時候就把它拋在田里。 插秧:育種的時候水稻比較密集,不利于生長,經過人工移植或機器移植,讓水稻有 更大的生存空間。 施肥、殺蟲:水稻長成后需要及時補充肥料和殺蟲,否則可能減產甚至絕收。 排水(補水):水稻前期生長需要適宜的水量,農民需要根據天氣狀況和田里的水量 進行排水或者補水。 收獲:水稻穗變黃后,要及時采收并晾曬。 四、品讀詩歌,小組合作 自由朗讀詩歌,請從兩首詩的內容與藝術特色兩個方面進行比較賞析。 1. 《芣苢》這首詩生動地表現采摘車前子勞作的過程,這種過程在詩中是怎樣具體 表現的? 2.看看楊萬里的《插秧歌》具體描寫了哪些場景?作者在首聯連用四個動詞“拋”“接” “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為什么要連用這四個動詞,請嘗試賞析。 3.“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種修辭手法?簡要說明其表達效果。 4.第四聯是田夫回答田婦召喚的話,但第三聯中又寫田夫“只不答”,這該怎么理解? 師生探討 1.《芣苢》這首詩生動地表現采摘車前子勞作的過程,這種過程在詩中是怎樣具體表 現的? 動詞變換(“賦”)重章疊句 重章疊句是詩歌的一種常見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結構,反復詠 唱的一種表情達意的方法。這種方法具有回環往復的表達效果,同時也具有音樂美、意境 美,含蓄美。在詩歌形式上: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美, 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在內容和主題上: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 主題。 2.結合種水稻的基本步驟,看看楊萬里的《插秧歌》具體描寫了哪些場景? 作者在首聯連用四個動詞“拋”“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為什么要連用這四個 動詞,請嘗試賞析。 明確: 拋秧接秧圖、拔秧插秧圖、雨中插秧圖、呼喚早餐圖、農夫應答圖。 勾勒出一幅緊張繁忙的勞動場面:全家老少一齊出動,各盡所能,配合默契。農諺說 “不誤農時”,插秧關系到來年收成的好壞。因此,每逢插秧季節,不論男女老少都要起早 貪黑,投入到勞動中去。詩中正是根據這一特點,用了四個動詞“拋”、“接”、“拔”、“插”準 確地刻畫出這家老小低頭插秧、全神貫注的神態。 3.“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種修辭手法?簡要說明其表達效果。 明確:巧妙的疊用兩個比喻,把草笠比作頭盔,把蓑衣比作鎧甲,化靜為動,造成一 種緊張的,似乎生命攸關的氣勢,從而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4.第四聯是田夫回答田婦召喚的話,但第三聯中又寫田夫“只不答”,這該怎么理解? 明確: 這里“只不答”并非一聲不吭,而是沒有直接回答農婦“歇”或者不“歇”。事實上,他一邊 干活,一邊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剛栽下去,根還不牢固,再說還沒有栽完, 怎么能“歇半霎”呢?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還叮囑農婦:你先去回家提防一下家鵝和 雛雞,不要讓他們來破壞秧苗。這一句看似平淡無奇,順手拈來,實則精當自然,妙不可 言。它使全詩意境得以拓展,主題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務事,真是忙上加忙,從而勞動 者的艱辛和勞苦全都表現了出來。 五、分析詩歌特色 ①本詩鮮明的反映了“誠齋體”的特點,再讀本詩,嘗試歸納“誠齋體”的主要 特點。可以從詩的內容、形式、語言特點等角度入手。 明確: 從內容上來看,直接從現實生活中擷取生活場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 鮮風趣,富有生活趣味。 從語言形式來說,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奧生僻的字句,卻用淺近明白的 語言和流暢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語,生動活潑。 從感情來看,詩人把自己的主觀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觀事物上。 ②思考:同樣是描寫勞動的場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 明確: 《芣苢》句式整齊,節奏明朗、輕快,自然流露出勞動的喜悅;“采” “有”“掇”等一系列動詞的變換,細膩地描繪出勞動的過程,富于詩情和畫 意。清代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說,這首詩讀來好似“田家婦女,三三五五, 于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 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 《插秧歌》運用民歌手法,選取日常勞動場景,描繪一家四口趁著農時冒 雨插秧的緊張生活,他們齊心協力,分工合作,干得熱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詩 作表現出農家生活的辛苦與農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間洋溢著吃苦 耐勞、勤奮樂觀的精神。 兩首詩各具不同的藝術魅力。《芣苢》重章疊唱,回環往復,令人神往; 《插秧歌》善用口語,淺白流暢。富有自然、新鮮的意趣。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