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芣苢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必修上冊《芣苢》四川省成都 教學設計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高中必修上冊《芣苢》四川省成都(大彎中學 閆相同)教學設計
好一曲優美動人的勞動歡歌
——《芣苢》教學設計(原創)
參賽組別:高中組
【素養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虛詞“薄”“言”的用法和實詞“掇”“捋”“袺”“襭”的意思;了解《詩經》賦的手法和重章疊唱的結構特征;背誦全詩。
思維發展與提升:通過沿波討源,朗讀涵泳,想象聯想,掌握讀懂詩歌的技巧。
審美鑒賞與創造: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結構美和情感美,體會古詩超越時空的藝術魅力,并能用優美的語言描繪詩歌的勞動場面。
文化傳承與理解:品味詩歌對勞動的美好與歡樂的歌詠,以及對勞動精神的傳承與發展,從而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養成勞動習慣。
【教學重難點】悉心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結構美和畫面美等,了解《詩經》賦的手法和重章疊唱的結構特征。
【教學方法】美讀法,情境創設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學時間】1課時。
【課前預習】結合注釋朗讀、譯讀詩歌,掌握虛詞“薄”“言”的用法和實詞“掇”“捋”“袺”“襭”的意思,感受詩歌之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詩歌,“采”字飛花
1.“采”是一個會意字,上為一只手,下為一株樹,本義是采摘、摘取。古詩中有很多寫到“采”的詩句,在這學期學習的課文中就有不少,我們不妨以“采”來一個飛花令,看看一分鐘內,是男同學說得多些還是女同學說得多些?
舉例: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2.何為芣苢?何以吟唱?
芣苢,車前草,種子和葉可以食用,也可以藥用。采集芣苢,傳說是古老的習俗。相傳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難產,故周南女子會基于繁衍種族的觀念而采集。
《芣苢》是《詩經•周南》中的一篇。一般認為,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帶。《周南》為十五國風之一,大多數詩是西周末年、東周初年的作品。《芣苢》是周代南方婦女在勞動中即興歌唱的民歌,明快而優美,是一首有著濃厚生活氣息的勞動之歌。
二、涵泳詩歌,咀嚼詩美
(一)美讀詩歌,沿波討源
1.老師范讀。
2.同桌互讀,互相指出優點或不足。
3.全班齊讀。
4.譯讀詩歌。請仿照第一節翻譯示例,嘗試翻譯第二、三節。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示例:茂盛鮮嫩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起來。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茂盛鮮嫩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得來。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參考:茂盛鮮艷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來。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茂盛鮮艷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來。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茂盛鮮潤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來。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茂盛鮮潤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來。
(二)美品詩歌,尋幽覽勝
請以“我感受到了詩歌的‘ 美’”為話題,與小組同學分享閱讀感受,并初步商定小組發言人,時間3分鐘左右。
舉例:
1.我感受到了詩歌的音樂美
示例:詩歌的音樂美體現在這些方面,如疊詞,“采采”;押韻,如“掇”和“捋”,“袺”和“襭”;詩歌重章疊句的結構形式,全詩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個動詞不斷變化,其余的詩句重章復沓,在不斷重疊中,產生了簡單明快、一詠三嘆、回環往復的音樂美。
2.我感受到了詩歌的畫面美
示例:這首詩言簡意豐,令人浮想聯翩,具有一種畫面美。正如課本“學習提示”中引用的清代方玉潤的話那樣,讀來好似“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
3.我感受到了詩歌的結構美
示例:詩歌像《采薇》的前三章那樣,采用了重章疊句的結構和賦的表現手法,別具匠心。第一章中,第三句重復第一句,第四句重復第二句結構,只改動一個字(將“采”改為“有”)。第二章第三章仍是第一章的重復,只改動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動詞(改為“掇”“捋”“袺”“襭”)。依這三章的內容,可以把這六字分三組,首先是“采”,“采”即采得,也就是“有”,這是概略地敘述采集勞動。然后是“掇”“捋”,這是對采芣苢動作的具體描寫,或摘取,或捋取,真切又生動。最后是“袺”和“襭”,兩個字皆是“衣”部,或是手提起衣襟兜著,或是以腰帶掖起衣襟來兜著,都是以裙襟盛取采得的芣苢的動作的具體描寫,展現了一幅集體采摘的動人勞動場景。在這六個動詞的變化中,表現了芣苢越采越多,從采獲寫到收盛,直到滿載而歸的情景。
4.我感受到了詩歌的情感美
示例:這首詩歌再現了周朝時期成群結隊的人們采摘野菜——芣苢的情景,從字里行間表現了人們勞動時的歡樂。這個“樂”,是采摘帶來的歡樂情趣,是歌唱者的豐收喜悅,是勞動之美的體現。同時,也讓我們認識到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5.我還感受到了詩歌的……
(三)美賞詩歌,含英咀華
觀看大型古裝歌舞詩表演視頻《詩經•周南•芣苢》,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
(四)美背詩歌,傳承發揚
1.30秒鐘限時背誦。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感受詩歌的勞動美。
2.背誦活動:全體起立,背誦每句前兩字時拍手、后兩字時輕拍桌子,感受勞動的歡樂,再次體會詩歌的魅力。
小結:《詩經》是一條文化之河,源遠流長,美不勝收,滋養了我們整個中華民族。讓我們走近《詩經》,聆聽先民的歌聲,感受經典魅力,歌詠美好勞動,傳承勞動精神!
三、拓展閱讀,品味詩韻
1.閱讀積累:一個“采”字,為《詩經》增色不少,且不說“參差荇菜,左右采之”、“陟彼南山,言采其薇”、“采采卷耳,不盈頃筐”中的“采”,單就篇名中出現“采”字的就有《采薇》《采蘩》《采葛》《采苓》《采蘋》《采菽》《采綠》等七首,請課外閱讀《采葛》和《采苓》,理解詩歌抒發的思想感情。
2.寫作訓練:展開想象和聯想,描繪《芣苢》中展現的歡樂動人的勞動場景。要求:想象合理,至少運用兩種修辭,不少于150字。
附錄:
采 葛
《詩經·王風》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注釋】王風:王都之風,即東周王城洛邑一帶的樂調。《詩經》“十五國風”之一,今存十篇。葛:葛藤,一種蔓生植物,塊根可食,莖可制纖維。蕭:植物名。蒿的一種,即艾蒿。有香氣,古時用于祭祀。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科,莖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葉子供藥用,可制艾絨灸病。
采 苓①
《詩經·唐風》
采苓采苓,首陽②之巔。人之為言③,茍亦無信④。舍旃⑤舍旃,茍亦無然⑥。人之為言,胡⑦得焉?
采苦⑧采苦,首陽之下。人之為言,茍亦無與⑨。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葑⑩采葑,首陽之東。人之為言,茍亦無從。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注釋】
①苓(líng):通“蘦”,一種藥草,即大苦。《毛傳》:“苓,大苦也。”沈括《夢溪筆談》:“此乃黃藥也。其味極苦,謂之大苦。”一說為蓮。舊注或謂此苓為甘草。
②首陽:山名,在今山西永濟縣南,即雷首山。
③為(wěi)言:即“偽言”,謊話。為,通“偽”。
④茍亦無信:不要輕信。茍,誠,確實。
⑤舍旃(zhān):放棄它吧。舍,放棄;旃,“之焉”的合聲。
⑥無然:不要以為然。然,是。
⑦胡:何,什么。
⑧苦:即所謂的苦菜,野生可食。
⑨無與:不要理會。與,許可,贊許。下一章的“從”指聽從。
⑩葑(fēng):即蕪菁,又叫蔓菁,大頭菜之類的蔬菜。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