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六國論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選修系列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_從“求新求異”評說“歷史事件”——《六國論》群文閱讀_四川省德陽《六國論》群文閱讀教案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高中選修系列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_從“求新求異”評說“歷史事件”——《六國論》群文閱讀_四川省德陽《六國論》群文閱讀教案
從“求新求異”評說“歷史事件”——《六國論》群文閱讀教學設計
一、 教學目標
1、 通過探究,認知三篇《六國論》“觀點獨到”的社會價值,了解“政論文”“立場在先”的特點;通過對比閱讀,明確四篇“六國論”文章的立場和觀點。
2、 結合“六國論”相關文章,探討“求新求異,觀點獨到”的重要意義。
3、 樹立多角度、辯證地看待歷史問題的科學態度。
二、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文言文字詞梳理,明確四篇文章的中心論點。
2、多角度地看待問題,形成思辨性的思維方式。
教學難點:正確認識“求新”、“求異”,看待事物能有自己獨到的認知和見解。
三、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使用導學案、幻燈片等。
四、 教學材料
蘇洵《六國論》。
蘇轍《六國論》。
李楨《六國論》。
閻文峰《六國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五、 授課對象:高三學生
六、 課時安排:1課時
七、 教學流程
1.了解觀點。
在議論文中,觀點就是所謂的“論點”或“論題”。值得注意的是:“在尋找論題時,需要避免這樣的想法——即認為有且只有一種正確方法能表述論題。”也就是說,觀點的表述可能會有多種樣式,需要注意區分;當我們寫作時,要注意提煉自己的觀點,使之能準確地傳遞想法。
2.明確四篇文章觀點并概括其特點。
文章 |
觀點 |
提煉觀點的特點 |
蘇洵《六國論》 |
弊在賂秦
|
開門見山
|
蘇轍《六國論》 |
不知天下之勢,不用韓魏之利
|
抓住韓魏關鍵作用
|
李楨《六國論》 |
六國皆欲為秦所為而不施仁義
|
先駁二蘇觀點,再抓住“無仁義”
|
閻文峰《六國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六國不務實
|
正反對比“務實”與否
|
3.提出問題。
(1)進一步熟悉文本,并思考:作為論述文,蘇洵的《六國論》寫得好嗎?
PPT:歷史上對蘇洵《六國論》的評價:
本文借揭示六國滅亡的原因在賂秦,說明如若長敵國威風,滅自家志氣,姑惡縱霸,必然自食惡果,應當深以為戒。篇首直扣題面,一語破的,指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再以秦的欲壑難填進一步申訴賂秦之害,然后以齊的附秦之非和燕、趙用兵之效相比,強調唯有并力抗秦才能免為積威所劫;最后歸結到應以六國覆亡為戒。全文緊繞主題,脈絡分明,說理性強,是史論的佳作。
——金啟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中)》
(2)討論:《六國論》是公認的名篇,為歷代“文選”必選文章。但也有不少人質疑,認為有較多瑕疵,你怎么看?
PPT:背景介紹:北宋是一個積貧積弱的封建王朝。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圣宗率大軍發動對中原地區的戰爭,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懼屈辱,與遼訂立盟約,由宋向遼每年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以后又向遼加納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宋又向西夏歲輸幣銀七萬兩、絹十五萬匹、茶三萬斤……
——金啟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中)》
政論文是政治性論文的簡稱。政論文是從政治角度闡述和評論當前重大事件和社會問題的議論文。 政論文,為的是社會交往,要求正確得體,有立場態度,但不求科學真理,不必用嚴謹的專業科學方法。……蘇洵的《六國論》屬于實用類而不是科學的學術類論文。雖然它可以歸入議論文,但思維和寫法差異很大。
4.認識其它三篇文章的寫作目的。
(1)蘇洵《六國論》:立足宋王朝,借“六國破滅”諷諫“為國者”。
(2)蘇轍《六國論》:就史論史,目的性不明顯。
(3)李楨《六國論》:立足儒家道統,借此宣揚仁道。
(4)閻文峰《六國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立足史實,針對現實,為當代提供借鑒。
自行閱讀:
司馬光《資治通鑒·秦紀二》中的“評六國破滅”;
魏曉立《秦統一天下的原因》;
徐伊麗《我看六國滅亡》;
PPT:“觀點獨到”是文章有無特點、有無價值的重要標志。這些文章之間,可能并沒有優劣之別,只有不同見解。而正是因為有很多獨到見解,我們才能克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弊端,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才會豐富起來、全面起來、接近正確起來。
PPT:馬正平:當人們對一個事物或人物形成一種習慣性的看法或視野的時候,我們把這種認識稱為
從正面的角度看問題,所謂變換角度就是從正面的角度轉身從
反面或側面的角度來重新認識這個事物或人物的特征,從而形成一種
嶄新的觀點和看法。……側向思維(側面角度)卻有無數個創新思維的自由空間。……可見,“角度”理論上講是無窮的,關鍵就是你能不能“發現”那個“與眾不同”的角度。
——馬正平《中學寫作教學新思維》
5.小結:
不“獨到”的觀點,是沒有價值的。
要達成“
觀點獨到”,常用的基本思維方法就是
求異、求新。
所謂“求異”,就是“
同中求異”,尋找新的角度看待問題,與標新立異完全不同。
所謂“求新”,就是“
舊里出新”,深入思考,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深層內容。
所謂“獨到”,指通過“求異”“求新”等思考后所提出的觀點具有“與眾不同或有深入思考”的特點。
6.作業布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要求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體現你的思考和認識。
7.板書設計
《六國論》群文閱讀教學
思辨思維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8、教學反思: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構建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課程體系與課堂教學模式。它圍繞語文核心素養,對應7個必修學習任務群。本課程從“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學習入手,授課對象為高三年級學生。通過對特定歷史事件的討論、寫作,在口頭、書面表達實踐中深入理解“求新求異,觀點獨到”的內涵和意義。本課程的后續內容為交流寫作成果,體驗“求新”“求異”所帶來的認知方面的豐富、新穎。盡可能地樹立多角度、辯證看待歷史問題的科學態度。設計者同時也在思考本課程的可行性:比如學生對文本的陌生問題、自主閱讀的可操作性問題等,都有待更加嚴謹的改進。
附寫作訓練部分作品。
《六國論》群文閱讀導學案
《六國論》蘇洵(宋)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國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
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他,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六國論》 蘇轍(宋)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以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弊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
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區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禍。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六國論》李楨(清)
宋二蘇氏論六國徒事割地賂秦,自弱、取夷滅,不知堅守縱約;齊、楚、燕、趙不知佐韓、魏以擯秦:以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紓。
夫后世之所以惡秦者,豈非以其暴邪?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
當是時,東諸侯之六國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習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視秦無異也。兵連禍結,曾無虛歲。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增一秦也。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當
蘇秦之始出也,固嘗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誠知其易也。使秦過用之,彼其所以為秦謀者,一憂夫
張儀也。惟其不用,而轉而說六國以縱親,彼豈不逆知天縱約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茍以弋一時之富貴,幸終吾身而約不敗。其激怒張儀而入之于秦,意可見也,
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齊、魏之師已為秦出矣。夫張儀之辨說,雖欲以散縱而就衡,顧其言曰,親昆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而欲恃詐偽反覆,所以狀衰世人之情,非甚謬也。彼六國相圖以攻取,相尚以詐力,非有昆弟骨肉之親,其事又非特財用之細也。而衡人方日挾強秦之威柄,張喙而恐喝之,即賢智如燕昭者,猶且俯首聽命,謝過不遑,乃欲責以長?v親,以相佐助,豈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則以誤于欲為秦之所為也。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而秦獨為之,而遂焉者,所謂得天助云爾。嗟夫!自春秋以來,兵禍日熾;迄乎戰國,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驅無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終劉于虐乎?其必不爾矣!是故秦不極強,不能滅六國而帝,不帝,則其惡未極,其惡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與六國之自為之也。后之論者,何厚于六國,而必為之圖存也哉!
曰:“若是,則六國無術以自存乎”曰:“奚為其無術也。焉獨存,雖
王可也。孟子嘗以仁義說梁、齊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六國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閻文峰
秦國經七代努力, 終有掃六和而并天下的結果。 至于六國之所以破滅, 秦之所以能一統天下, 蘇洵以為“六國破滅, 非兵不利, 戰不善, 弊在賂秦”。六國滅亡, 確實不是因為兵不利, 戰不善, 六國豈乏精兵良將。 就趙國而言, 滅國前期尚有李牧、 龐煖兩位名將, 而且能數次大敗秦軍。但六國之弊卻不在“賂秦” ,秦與六國的根本區別在于“務實” 。
自秦孝公開始, 秦國唯才是用, 是故商鞅法家、 張儀縱橫家、呂不韋雜家、尉繚兵家都能在秦國成就一番大業。秦國用人之道不在于學派出身, 有才利國則用之。 而六國對人才卻是敬之而不用之, 徒取“敬賢” 的虛名罷了。 譬如當時的戰國四大公子門客動輒就是數千人, 得勢之時則人聚, 失勢之時則人散, 究竟是“養賢” 還是“養閑” ? 齊國大興學宮論學, 卻不用士子治國, 一切“治國長策” 都只不過是紙上談兵。 秦非人杰地靈之地, 歷代的大才絕大部分都來自六國, 若非秦國用人之務實,豈能吸引這些人才? 相反六國人才濟濟, 卻置之而不顧。 譬如魏惠王時期, 先后放走商鞅, 迫害孫臏, 鞭笞張儀, 無視樂毅。 這些都可謂是治國之大才, 每一個人之后都曾改變過戰國的格局,魏惠王不用治國之實才, 卻只是禮待像孟子這種所謂的圣人。 圣人的大道永遠是摸不著邊際的, 講了幾千年的“大同” 至今尚未實現。 治國在于務實, 所以孟子之道永遠解不了魏惠王之困, 也終導致魏國的衰敗。秦國用人之務實還在于“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 , 正因為孝公與商鞅的青山松柏之情, 所以才會有商鞅的“極心無二慮, 盡公不顧私” 。 相反六國之才大多是懷才不遇,屈原忠心為國卻始終不能得到大用;“廉頗老矣, 一飯三遺矢”何其的荒誕, 也致使一代名將客死他鄉 ;更有荒誕的是韓國派水工鄭國去秦國大興水利工程, 名為“疲秦計”,最終導致秦國的國力昌盛, 為之后的滅六國提供了 充足的財力支持; 戰國的最后一位戰神李牧也因“叛國” 的罪名被殺, 用人之不信, 自毀其長城, 趙國最終也將自己送進了 墳墓。
秦國地處于山西, 遠離中原文明, 所以春秋戰國之時,那些儒家大師們都視之為荒蠻之地, 孔老夫子周游列國卻唯獨沒去過秦國。 及后商鞅變法, 以法治國, 六國以及后世之許多名士又以暴秦呼之。其真為“荒蠻” , 其真為“暴”嗎? 莊子說:“圣人不死, 大盜不止” ,小盜只不過是偷偷錢財, 而大盜偷的卻是人之本性。 圣人廢置恬淡無為的自然風尚, 喜歡用喋喋不休的說
教來“感化” 人民, 最終也致使天下大亂。 文明中充滿了 虛浮與奢靡, 人性之美在于淳樸自然, 刻意的雕飾, 虛偽的禮儀華飾才是真正的粗俗, 才會有“邯鄲學步” 的笑話。 老秦人民風淳樸務實, 所以現在陜西那邊的人還保持這種淳樸豪放的風氣。 民風之務實也為之后一統天下奠定基礎。 所以秦之能統一天下并非運氣, 六國破滅也并非簡簡單單的“賂秦” 二字。 六國不務實最終導致滅亡, 今人不思之戒之, 終會走上六國的道路。
1、完成表格:明確四篇文章觀點并概括其特點。
文章 |
觀點 |
提煉觀點的特點 |
蘇洵《六國論》 |
|
|
蘇轍《六國論》 |
|
|
李楨《六國論》 |
|
|
閻文峰《六國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
|
2、思考:作為論述文,蘇洵的《六國論》寫得好嗎?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六國論”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人教版高中選修系列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_從“求新求異”評說“歷史事件”——《六國論》群文閱讀_四川省德陽《六國論》群文閱讀教案”,所屬分類為“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人教版高中選修系列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_從“求新求異”評說“歷史事件”——《六國論》群文閱讀_四川省德陽《六國論》群文閱讀教案”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99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