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歷史人民版高中必修2《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四川省中江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歷史人民版高中必修2《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四川省中江縣龍臺中學
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二
專題七第3課
《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教學設計
概述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基本歷程,認識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
本節內容主要包括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爾巴喬夫改革等知識要點,學習本節內容有助于了解在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形成后,蘇聯是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的,并從中識到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在分析戈爾巴喬夫改革內容的基礎上了解蘇聯解體的過程和原因;總結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探討其對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借鑒作用。
本課的授課對象為高二上學期的學生。根據課改的理念,要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學定教,老師眼中要有學生。通過調查結果分析,本班大部分學生喜愛歷史故事,思維活躍,愛表現自己,具備一定的分析問題能力,能回顧上一節課斯大林模式弊端的主要內容。并且學生大都喜愛在多媒體教室上歷史課,課堂參與度更高,但容易將注意力停留在多媒體設備上,謄抄筆記積極但課堂思考不夠,課后容易遺忘知識點等。綜合以上分析,我制定了適合于該班學生學習本課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概述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基本歷程,認識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簡評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爾巴喬夫改革,總結其經驗教訓,培養認識和概括問題的能力;在學習戈爾巴喬夫改革過程中分析蘇聯解體的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列表比較法:在分析歸納的基礎上,比較三次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和改革結果,從中體會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材料解析法:搜集相關史料,認識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經驗教訓,進一步認識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角色體驗法:從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的各自改革的經驗或教訓出發,歸納分析蘇聯解體的原因。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蘇聯解體只是蘇聯模式的失敗,而不是社會主義的失敗,加深對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的認識,堅定社會主義改革的信心,樹立求真、務實和改革創新的意識;在總結蘇聯社會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深化對中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重大意義的理解,更好的推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重點:根據課標要求,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赫魯曉夫、勃烈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改革內容。
難點:基于學情分析,我把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探討蘇聯解體的原因;歸納總結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認識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
本節內容所涉及的三次改革,知識點較多,容易混淆,且經濟史的內容較為枯燥單調,不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提興趣、抓重點”是我本次教學設計的主要方向。我將本課立意為“蘇聯的三位醫生”,將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三位蘇聯領導人看作是為蘇聯“治病”的“醫生”。因此從“蘇聯病了——什么病——怎么治”來導入新課,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該如何解決。蘇聯在治病的過程中如何經歷“痛——殘——死”的過程,從客觀原因“病情”和主觀原因“醫術”兩方面探討,最終認識到“對癥下藥”的重要性。
通過演示多媒體、設置問題、組織課堂分組討論、展示圖片、講歷史故事和播放相關的小視頻等方式進行教學,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閱讀教材、認真思考、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充分參與課堂,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2課時。
多媒體,黑板,U盤,粉筆。
[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新課——蘇聯的三位“醫生”。
什么時候會需要醫生呢?對,生病的時候。那蘇聯得了什么病?我給它取了個名字——“斯大林綜合癥”。這病啊,時好時壞,我們來看一下,它有哪些癥狀。正常狀態:精力充沛、干勁十足、注意力高度集中、熱愛極限運動;發病狀態:體力透支、消極怠工、饑寒交迫、恐懼憂慮。
看來,蘇聯這病,病得不輕啊,斯大林模式的弊病日益暴露,嚴重影響了蘇聯的健康,這就成為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治病的根本原因。畢竟,有病,就得治,咱,不能放棄,對吧。
[講授新課]
■第一位醫生——把蘇聯醫痛了的赫魯曉夫(1953—1964年)■
1、背景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而斯大林的逝世,正好,給了誰上臺執政的機會?赫魯曉夫。于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第一位醫生也就上場了——赫魯曉夫。他當了十年的醫生,從什么時候到什么時候?從1953年當到1964年,11年。這就是赫魯曉夫。
2、措施
面對蘇聯這個急診病人,赫魯曉夫醫生他為蘇聯開出了什么樣的處方呢?重點醫治的是哪個方面?大家翻到教材141頁,快速閱讀第一子目的內容,找到答案。
好,現在請一位同學給我們解讀一下,赫魯曉夫的處方。很好,看樣子XX同學有當醫生的潛質啊。
他的處方有醫治經濟的,也有,醫治政治的藥。經濟領域里面就涉及到農業和工業。那么赫魯曉夫醫生他重點醫治的是?農業!因為農業發展遲緩是蘇聯經濟老大難的問題,尤其當斯大林逝世時,糧食供應緊張,農業形勢十分嚴峻。所以赫魯曉夫以農業!為突破口,揭開了醫治蘇聯的序幕。
農業方面是赫魯曉夫改革的重點:改革農業管理體制,擴大自主權;削減農業稅,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墾荒運動和種植玉米運動。在工業方面改革管理體制,取得的成效不大,地方權力雖有所擴大,但企業沒有獨立自主的經濟地位。政治方面: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的批判(蘇共二十大“秘密報告”) ;平反冤假錯案。勾畫下來。
我們重點來了解墾荒運動和種植玉米運動。1959年,應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之邀,赫魯曉夫訪美。在這次的美國之旅,他去參觀了美國的農場。在農場中,他看到了大片大片的玉米田,這些玉米種的整整齊齊,在風中搖曳著沉甸甸的玉米棒,一望無際的玉米田,都是豐收的場景。赫魯曉夫在這個時候就產生了這樣的想法,自己也要在蘇聯推廣玉米。從美國返回蘇聯后,他決定效仿美國在蘇聯大面積種植玉米。他堅定地認為“一切就是這么簡單,玉米就是靈丹妙藥”。赫魯曉夫的玉米承載著他的救國夢。赫魯曉夫簡直就是一個玉米狂魔,他在全國范圍內號召大家種植玉米,甚至連遠東地區的西伯利亞都沒有放過,都要種上玉米棒子。
關于墾荒種植玉米,我們看一下這樣兩則材料,請同學們根據材料想一想:如何評價赫魯曉夫的墾荒玉米運動?
有利有弊。在東部地區西伯利亞開墾荒地,春播面積增加了945萬多公頃。可以得出,利是耕種面積擴大,有利于增加蘇聯糧食產量。蘇聯的農業形勢有所好轉,1955年起連續四年獲得大豐收。但農業上的豐收助長了赫魯曉夫的冒進思想,提出了一些不現實不能實現的高目標。面對上面下達的高額的玉米產量任務,很多地方官員為了達成目標,不惜用作假的手段來實現,虛報產量,從國外購買玉米來圓謊。
而且,沒有對土壤和氣候條件進行科學分析,大規模的開墾也破壞了草原上的植被,土地被風沙侵蝕,導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且美國和俄國的地理自然條件是不一樣的,俄國處于高緯度地區,那些地區要么是過于寒冷,玉米不能生長,要么是土壤不適合。而赫魯曉夫卻不顧氣候、土壤條件強行種植玉米,亂指揮,反復折騰。于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1963年,農業再度出現了危機。最后,農民沒有得到好的收成,養不活自己,玉米被農民們淘汰,玉米運動也就推廣不下去了,玉米運動以失敗而告終,而這也成了赫魯曉夫執政的一個很大的笑話。這就是,事與愿違。。
接著,我們來了解蘇共二十大“秘密報告”。斯大林大搞個人崇拜,給蘇聯帶來了巨大的政治災難,導致什么遭到破壞?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壞。為避免重蹈斯大林的覆轍,1956年2月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作了《關于個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報告”,他慷慨陳詞,滔滔不絕講了近4個小時,嚴厲譴責了斯大林搞的個人崇拜。
然而,赫魯曉夫并沒有找到個人崇拜的根源,僅僅把錯誤歸罪于斯大林的個人品質,所以,當赫魯曉夫掌握了黨政大權之后,也玩起了獨裁和一言堂,赫魯曉夫也陷入到了個人崇拜的泥潭。
真是諷刺啊!正如美國人多恩伯格在1974年出版的《克里姆林宮的明爭暗斗》一書中這樣評價赫魯曉夫:“一個在斯大林死后集體領導口號叫得最響的人,卻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新的專制暴君,變成了肉麻的個人迷信的焦點,其程度甚至要超過已故的獨裁者斯大林。赫魯曉夫的畫像到處懸掛,沒有哪一篇演說,沒有哪一篇文章,能不頌揚他的偉大……”
真是諷刺啊,赫魯曉夫當年嚴厲譴責斯大林搞個人崇拜的詞語,現在幾乎可以不作改動地用于赫魯曉夫他自己。
3、評價
怎樣評價赫魯曉夫改革呢?
“赫魯曉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終還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怎么理解?赫魯曉夫的改革沖擊了斯大林模式,打開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閘門,具有探索性和開創性,所以說他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是赫魯曉夫的改革沒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只是對原有體制的小修小補局部調整,所以他又是“守墓人”。
4、結果
他非但沒有把蘇聯醫治好,反而把蘇聯醫痛了。所以,赫魯曉夫改革的結果是?失敗。
5、失敗原因
失敗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 ,沒有結合國情,沒有觸動高度集中的體制 ,這是根本原因。
最終,1964年赫魯曉夫被迫下臺。那是發生在1964年10月,當赫魯曉夫正在黑海邊安然度假時,勃列日涅夫等人在莫斯科發動政變。至此,赫魯曉夫被迫“退休”。赫魯曉夫改革失敗。請同學們觀看一小段視頻。
[課堂結語]
1971年,赫魯曉夫逝世了。他的墓碑是用7塊黑白大理石相向銜接成一個長方框形狀,黑白兩半,左邊為白色大理石,右邊為黑色大理石,中間烘托著赫魯曉夫的頭像。這種獨特的設計,形象地表達了赫魯曉夫極其矛盾的性格和毀譽參半的一生。在他執政蘇聯期間,既為國家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做出過許多卓越貢獻,但他同樣也犯下了不少過錯,惹出過很多事端。總之,有人稱頌他,也有人咒罵他,但無可爭議一個事實是,絕對沒有人會忘記他。
[課堂演練,當堂達標]
1、以下對赫魯曉夫改革的評述,正確的是( )
A.改革的重點在農業方面
B.推廣玉米種植獲得成功
C.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限制
D.全面引入市場經濟體制
2、下列有關赫魯曉夫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是當時蘇聯政治上最大的事件
B.引起了蘇聯和整個世界的震驚
C.把錯誤歸罪于斯大林個人品質
D.找到個人崇拜產生的真正根源
3、有學者認為:“赫魯曉夫宛如一個政治萬花筒:頂上陰謀家的帽子剛脫,頭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進門庭,蠻干家的門牌就已掛出。”這里所謂的“蠻干”是指他( )
A.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實行新經濟政策
C.強行推廣種植玉米
D.徹底廢除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第二位醫生——把蘇聯醫殘了的勃列日涅夫(1964—1982年)■
1、背景
蘇聯的病久治不愈,于是蘇聯換醫生了。我們今天學習的第二位醫生也就上場了——勃列日涅夫。他當醫生的時間是1964—1982年,十八年。蘇聯最高領導人,掌權執政時間第一長的是斯大林,第二長的,就是勃列日涅夫,一共在任18年。
2、措施
大家先快速閱讀第二子目內容,歸納勃列日涅夫為蘇聯開出了怎樣的處方?他又是重點醫治哪個方面?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臺。他的改革分為前期和后期兩個方面。改革前期,20世紀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將重點放在工業上,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前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全蘇聯出現一個比較好的形勢,在他統治下成為與美國不相上下的超級大國,軍事政治實力可與美國匹敵,在美蘇爭霸中占據上風。
然而到了改革的后期,也就是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改革步伐放慢,經濟發展呈現停滯和下降趨勢,結果使蘇聯陷入困境。1975年以后,國民經濟進入停滯時期。到80年代初經濟全面滑坡。
同學們知不知道,蘇聯歷史上7個最高領導人,誰統治時期蘇聯在軍事上最強呢?并不是斯大林時期,而是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強到能與美國匹敵。我們來看這樣一組數據。從表格的對比中,我們看到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蘇聯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在核武器和常規武器上,蘇聯在數量上都占有優勢,超過了美國,蘇聯成為軍事上的超級強國,這在當時人看來,蘇聯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老大哥”,并且憑借著軍備力量,足以翻手為云覆手為雨。但,這并不能說明蘇聯是真正的強大,因為它軍事上的強大是以犧牲經濟為代價的。蘇聯的發展是畸形的片面的,片面優先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
蘇聯當時奉行“不要面包,不要黃油,只要大炮”的策略,如果說得更為直觀些,那就是蘇聯可以很輕松地造出飛機大炮,卻很難造出一根火柴。
3、評價
勃列日涅夫改革為什么會失敗呢?請同學們,根據材料,總結勃列日涅夫改革失敗的原因。
勃列日涅夫仍然片面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說明勃列日涅夫改革仍沒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只是修補性的改革。
執政后期,蘇共趨于,因循守舊、保守,安于現狀、不愿改革、不思進取。勃列日涅夫時期的政府,是“老人政府”,以蘇共中央政治局為例,平均年齡接近70歲。如果我們打個比方的話,蘇聯經過勃列日涅夫統治18年后,政治上已經類似于曾經的沙皇俄國,唯一不同的是,蘇聯還披著“民主”的外衣,政治上還看似“健康”,但內在早已病入膏肓。
“勃列日涅夫主義”是要與美國爭霸。這一時期,蘇聯很強勢,對外搞霸權主義,發動對阿富汗的侵略擴張戰爭,在全球和美國對抗,為了稱霸世界,蘇聯與美國展開軍備競賽,雖然取得了成效,成為了與美國不相上下的超級大國,軍事政治實力可與美國匹敵,在美蘇爭霸中占據上風。但是卻嚴重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影響了經濟發展。1975年以后,國民經濟進入停滯時期。到80年代初經濟全面滑坡。
4、比較異同
請同學來比較比較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異同。
“赫玉米”“勃勛章”。據說他在任期間總共獲得了100多枚勛章,都入選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勃列日涅夫走向了個人集權和個人崇拜。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在自己的寓所內突發心臟病去世,享年76歲。
■第三位醫生——把蘇聯醫死了的戈爾巴喬夫(1985—1991年)■
1、背景
勃列日涅夫之后的蘇聯兩任最高領導人,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在名氣上無疑遠不如前兩位,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在任的時間特別短,兩個人很默契地都各自只干了一年時間就去見馬克思了。安德羅波夫與契爾年科都是暮年上臺,都是執政一年多后就去世了。
于是在1985年,蘇聯迎來了他的末代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戈爾巴喬夫是當時最年輕的核心領導候選人,時年54歲的他,似乎給人們帶來了希望。戈爾巴喬夫成為了第三位醫生。1985年,年輕的戈爾巴喬夫上臺,他意氣風發,志向高遠,準備把蘇聯帶出停滯不前的狀態,重振超級大國的雄風。當時,蘇聯的病越來越重,經濟全面滑坡,社會危機四伏。戈爾巴喬夫上臺后大刀闊斧的改革為病重的蘇聯下了“猛藥”。
2、內容
大家先快速閱讀第三子目內容,歸納戈爾巴喬夫為蘇聯開出了怎樣的處方?他又是重點醫治哪個方面?
為了把蘇聯帶出停滯不前的狀態,重振超級大國的雄風,戈爾巴喬夫首先在經濟領域推行“加速發展戰略”,試圖以經濟管理代替行政干預。由于各方面困難重重,改革難以奏效。面對經濟改革的困境,戈爾巴喬夫奉行“哪里跌倒就換個地方爬起來”的策略,轉而將改革重心轉移到政治領域。
在政治領域:用“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代替“科學社會主義”;倡導“民主化”和“公開性”縱容自由化思想。。這些措施乍一看似乎都挺不錯的,又是自由、又是民主又是公開的,其實質卻是對“自由”“民主”的片面理解。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實質是改良的資本主義。即全盤西方化,這是改革失敗的思想根源,致使改革逐步背離了社會主義道路,,導致思想混亂。推行政治多元化,實行多黨制。從根本上動搖蘇共的領導地位。
1991年8月公布《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蘇聯變為松散的邦聯,各共和國獨立性大為增強,各個地區很快就有了不同的想法,他們想要擺脫蘇聯中央的控制,走自己選擇的道路,實現獨立發展。這是一個很不好的信號,但是卻沒有人能夠阻擋這個歷史的洪流。
八一九事件,蘇聯共產黨喪失了領導蘇聯的地位,使俄羅斯聯邦總統葉利欽掌握了蘇聯的國家大權,國家政權性質由此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發生質變。
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圖宣言,的簽訂 就標志著蘇聯完全解體了,它分解成了15個國家。由蘇聯11個共和國(波羅的海3國和格魯吉亞除外)的領導人在中亞國家哈薩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圖舉行的首腦會議上簽署。簡稱:阿拉木圖宣言。阿拉木圖宣言,的簽訂 就標志著蘇聯完全解體了,它分解成了15個國家。
1991年12月25日,蘇聯旗幟降落。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悄然降下,俄羅斯國旗緩緩升起。
1991年12月26日,蘇聯,這個曾在國際舞臺叱咤風云的超級大國消失了。
這就是蘇聯解體的過程。
何為蘇聯解體?含義是什么?一個蘇聯國家分裂成多個主權國家。蘇聯社會制度也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社會主義制度被資本主義制度所取代。做好筆記。
3、評價
回顧三夫改革。有人說:“赫魯曉夫把蘇聯改痛了,勃列日涅夫把蘇聯改殘了,戈爾巴喬夫則把蘇聯改死了!”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都對蘇聯傳統的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進行了改革,但是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這種改革都只是修修補補而已,沒有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戈爾巴喬夫改革,來了一招釜底抽薪,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道路,最終導致蘇聯的解體。
有人曾形象地說: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手術刀不是揮向黨身上的腫瘤,而是揮向了黨的脖子。戈爾巴喬夫沒有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的道路。一位前蘇聯雜志主編這樣諷刺戈爾巴喬夫說戈爾巴喬夫 “他擺弄這個國家,就像家庭主婦擺弄卷心菜一樣。他以為只要把外面的爛葉子剝掉,就會有里邊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剝下去,一直到剝光為止。”戈爾巴喬夫是蘇聯最后一任領導人,很多人認為他是導致蘇聯解體的罪魁禍首,說,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葬送了蘇聯,如果不改革,蘇聯就不會解體。你是否贊同這種說法?為什么?
通過對材料的分析,我們進一步認識蘇聯解體的原因。
戈爾巴喬夫造成了蘇聯的混亂,毀壞了這個帝國。戈爾巴喬夫改革背離社會主義方向直接導致蘇聯解體。
西方國家進行和平演變,是外部原因。蘇聯其實并非鐵板一塊,它是一個由不同國家組成的大型聯盟,其內部本身就有很多不同的聲音。西方國家想明白這點后,開始對蘇聯進行內部分化、和平演變。和平演變甚是成功,比如說1989年,受蘇聯高壓控制的東歐,發生了劇變,東歐劇變,東歐國家的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社會主義制度轉變為資本主義制度,他們爭先恐后地向西方靠攏。最終,蘇聯解體,這是和平演變結出的最大的一個果子,西方吃著這個果子,覺得好甜好好吃啊。
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長期得不到糾正。因此,雖然戈爾巴喬夫上臺后大刀闊斧的改革為病重的蘇聯下了“猛藥”,但是卻已經回天乏力了。因為蘇聯早已經積重難返,是一顆爛白菜。所以改革也是步履艱難,收效甚微。畢竟,斯大林模式實在太根深蒂固了,戈爾巴喬夫也沒辦法拯救這個蘇聯了,只好“無可奈何花落去”。
所以,歷史并不如煙,不能完全以成敗論英雄,戈爾巴喬夫未能保住蘇聯,未能保住自己的寶座,但他開啟了俄國走向政治民主和市場經濟之路,當今俄國的民意也承認戈爾巴喬夫帶給他們的進步。
[課堂小結]
中國曾經的“老大哥”就這樣消失在歷史舞臺,“大哥”的經歷告訴我們: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在發展的道路上自我調整和自我完善;改革是不斷探索和前進的過程,必然具有復雜性、曲折性和艱巨性。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失敗,僅僅是斯大林模式的失敗,并不代表社會主義運動的最終失敗。社會主義中國正在汲取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基礎上、結合本國的實際,開辟著新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道路。
一句話總結:對癥下藥,方能藥到病除。
[鞏固練習]
固學案
十二、教學反思
本堂課設計之初的目標是嘗試“一課一魂”的探究性學習模式,突出并升華一課主旨。但在實際的教案準備中,發現探究性學習對教師的知識水平、授課能力、課堂掌控等方面要求較高。本課以三位“醫生”的“醫術”為主線,蘇聯的“病情”為暗線進行教學,在南充一中高一二十四班的實習講課時,能較好地調動學生興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度較高。但離“一課一魂”的目標相差甚遠,目前只做到了將題目、內容等有所調整,“換了個說法”吸引學生注意。在教學內容方面,史料的運用不夠成熟,某些地方得出結論時比較生硬,留給學生思考的深度不夠。在教學的路上,我需要學習的還太多。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歷史人民版高中必修2《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四川省中江”,所屬分類為“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歷史人民版高中必修2《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四川省中江”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99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