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兩宋的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統編《盛世弱國—探尋兩宋的繁華與哀歌》四川省成都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統編《盛世弱國——探尋兩宋的繁華與哀歌》四川省成都
《第9課 兩宋的政治與軍事 》
問題導讀評價單
高一年級歷史組 設計人:唐懿 審核人:張明星 陳誠
【課標要求】
1、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
【重點難點】
重點:北宋專制集權的加強;
難點:北宋加強專制集權措施的影響;
【階段特征】
總體特征: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封建經濟繼續發展。
具體表現:
1、政治:由國家分裂割據、民族政權并立到走向統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民族危機、統治危機不斷加深;
2、經濟: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城市商業繁榮,海上貿易發達。
3、民族關系:有戰有和,以和為主。
4、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榮,理學產生,推動儒學進一步發展;科技成就突出,繼續領先世界并推動世界進步。
【名詞解釋】
▲三司:三司使是北宋前期最高財政長官。三司使包括鹽鐵、戶部、度支,總管國家財政。宋初沿舊制,三司總理財政,成為僅次于中書、樞密院的重要機構,號稱“計省”,三司的長官三司使被稱為“計相”,地位略低于參知政事。
▲三衙:宋代管轄禁兵和廂兵的中央機構。即殿前都指揮使司(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侍衛步軍司),總稱三衙。
▲四監司:
1、經略安撫使,宋代沿邊大將都兼“經略”。軍事職能,兼有管邊民
2、轉運使,俗稱“漕司”。 掌握財賦外﹐還兼領考察地方官吏﹑維持治安﹑清點刑獄﹑舉賢薦能等職責。
3、提點刑獄司,主要是分割轉運使的司法職能
4、提舉常平 ,簡稱“倉臣”,北宋熙寧初年設置,負責管理常平倉救濟、農田水利等。
【知識鏈接】
1、澶淵之盟:
(1)宋遼為兄弟之國,遼圣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后世仍以齒論。
(2)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筑城隍。
(3)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4)雙方于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2. 慶歷新政:
1043年,宋仁宗為了緩解王朝出現的多種矛盾,任命范仲淹為參知政事(職位相當于副宰相),富弼為樞密副使推行改革。他們提出十項改革方案:明黜陟(對官吏升降制度作出嚴格的考核和規定),抑僥幸(限制僥幸做官和升官的途徑),精貢舉(嚴密科舉制度,為國家選拔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擇官長(嚴格考核州、縣兩級地方官員的業績),均公田(平均分配地方官員的公田),厚農桑(重視農桑等生產事業),修武備(整治軍備),減徭役(減輕百姓的徭役),覃恩信(落實朝廷各項恩惠政策),重命令(認真對待和慎重發布朝廷號令)。這些改革措施的大部分都被仁宗采納,頒行全國,號稱“新政”。
【時空定位】
1.請在時間軸上標注兩宋時期重大軍政事件發生的大致位置

2.請在中國輪廓圖上標注下列歷史地點的大致位置
【問題引領】
問題1 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背景是什么?
問題2 北宋在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加強中央集權措施有哪些?根據你的理解,繪制北宋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思維導圖。
問題3 北宋邊防危機的原因?財政危機的原因有哪些?
問題4 如何評價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假如你是王安石你會如何調整國家的治理?你會借鑒王安石變法的哪些內容,會有哪些創新?
問題5 根據教材知識并結合課前微課,指出宋代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影響是什么?
《第9課 兩宋的政治與軍事 》
問題導讀訓練評價單
高一年級歷史組 設計人:唐懿 審核人:張明星 陳誠
1.宋代的地方最高行政區劃是“路”,同時設轉運使、安撫使、提點刑獄等分掌其權力。在路的下級單位州設立通判,使其與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約。這種制度設計意在( )
A.加強地方權力 B.加強中央集權
C.分割丞相權力 D.完善監察機構
2.圖3是金、南宋、西夏的局勢圖,此時期政治局勢的特點是( )
A.地方軍閥割據 B.南北政權對峙
C.民族政權并立 D.戰亂長期不息
3.有關北宋初年加強中央集權的說法中,錯誤的一項是( )
A.鏟除了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基礎 B.有利于國家的統一與安定
C.導致政府機構重疊,開支龐大 D.使軍隊戰斗力大大提高
4.下列示意圖能正確反映 11 世紀中期政治形勢的是( )

5.北宋時,每年的各種節日都要賜給西夏絹23000匹,茶1萬斤等。這種現象在歷史上稱為( )
A.納貢 B.歲賜 C.歲幣 D.歲貢
6.宋代從根本上改變重視家族門第觀念的主要原因是( )
A.科舉制度的完善 B.商品經濟的發展
C.重文輕武的風氣 D.藩鎮割據的消除
7.宋太祖在各州所設立的通判的主要職責是( )
A.征收地方賦稅 B.處理地方案件
C.征發國家徭役 D.監督地方官員
8.北宋建立后,統治者堅持“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的原則,有針對性的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措施,這些措施主要是針對( )
A.唐后期以來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教訓 B.契丹族對中原形成的嚴重威脅
C.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 D.財政狀況日益惡化
9.北宋中期,各級官僚已達到17000人。這比實際所需人數多出兩倍。龐大的官僚機構中,有時三五個人擔任同一官職,互相推諉,不干實事,行政效率低。針對這一情況,王安石釆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官員擇優錄用 B.加強中央集權
C.推行保甲措施 D.取消世卿世祿
10.《宋大詔令集卷第六十五》中記載:“居元首者,實賴于股肱。濟巨川者,必資于舟楫。”據此,其反映的是( )
A.農業與商業關系 B.民族關系
C.君權與相權關系 D.對外關系
11.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是中國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漢初制度大多不切實際,要求制度變革的呼聲甚高,卻無法得以實施。直到武帝時期,才大刀闊斧地推行了制度變革,這是一個事功顯赫的時代,也是一個垂范立制的時代,在協調地方與中央的關系、解決皇權與相權矛盾、強化對官僚隊伍的管理、確立新的經濟政策等重大領域,漢武帝都進行了制度創新和變革。
——摘編自孫家洲、王文濤《制度變革與漢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圖:
材料三 宋王朝建國的特殊性,使宋太祖為了避免五代以來的教訓進行了比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約機制的設計相當完備。設官分職,達到了相互維系、相互牽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強化了中央集權。
——摘編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約機制產生的背景》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漢武帝時期“制度創新和變革”在政治上的表現。
(2)根據材料二,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歷史作用。
(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指出北宋加強對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
《第9課 兩宋的政治與軍事 》
課后問題訓練評價單
高一年級歷史組 設計人:唐懿 審核人:張明星 陳誠
1.宋神宗時期,按照《唐六典》記載重新恢復唐朝三省六部的職官體系,使機構、官員名副其實,皆有定編、定員和固定的職責。這一做法( )
A.解決了北宋冗官問題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弱化了對地方的控制 D.強化了君主專制統治
2.“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維,輕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統制列城,付以數千里之地,十萬之師,單車之使,尺紙之詔,朝召而夕至,則為匹夫”。該觀點認為宋朝政制( )
A.造成沉重的財政困難 B.引發嚴重的邊疆危機
C.增強了軍隊的戰斗力 D.有利于維護政權穩定
3.宋以前,諫官隸屬于門下省,對皇帝稱“諫”。到宋代諫垣獨立,諫官不由宰相任用,由皇帝親擢,諫官隧轉成不為糾繩天子,反來糾繩宰相。這一變化( )
A.加強了諫官的權力 B.提高了決策的科學性
C.轉移了權力的中心 D.造成了對政府的制約
4.宋代十分重視財經工作,對理財機構賦予很高的行政地位和很大的權力,其中央機構稱“計省”。下列項中,對“計省”的解讀恰當的是( )
①“計省”的長官為三司使 ②“計省”即尚書省
③“計省”習稱政事堂 ④“計省”起到了分割相權的作用
A.①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古代中國歷朝統治者都非常重視刑事審判權的行使。宋代在各路設提點刑獄司,掌管一路的司法、刑獄,并規定凡死刑需報中央,由刑部復核執行,有時皇帝還派人到各地處理案件,并經常用各種手段控制刑事審判權。其目的是( )
A.提高依法辦事的行政效率 B.建構與維護統治秩序
C.建立自上而下的監察體系 D.解決官員的腐敗問題
6.宋朝的軍隊分為三級,最高為禁軍、次為廂兵、再次為鄉兵,上一級隊伍經常吸收下一級的優秀人員而將不合格人員淘汰給下一級。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削弱地方整體實力 B.整頓全國軍隊編制
C.強化中央集權統治 D.提高軍隊的戰斗力
7.宋代,一切詔書均以君主的名義頒發;但詔令不可出自君主獨斷。皇帝旨意“非經二府者,不得施行”,詔令“以宰執熟議其可否,而后見之施行”。如果政令“有未當者”,則由“臺諫劾舉之”。這一體制( )
A.避免了當政者決策失誤 B.構建了權力制衡的民主模式
C.體現了文官政治的成熟 D.表明宋代君主專制受到削弱
8.宋代保留隋唐傳統官稱,僅代表資歷、俸祿高低。文官有稱為“職”的銜號,如殿閣學士、修撰等,其實際工作、權力則有差遣決定,多稱為權知(或提舉、提點)某機構事、充(或判、行等)某職之類,表示為臨時委派之職事。此舉意在( )
A.繼承隋唐政治傳統 B.防止官員專擅權力
C.提高士人政治地位 D.創新官員監察機制
9.選官用人關乎國家的長治久安,中國古代選官用官制度蘊含了許多政治智慧。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漢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舉后直接授官,充分適應了君子賢人任官以“軌德立化”的思想。自東漢光武帝始,察舉實施中“授試以職”,舉主對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職務,以此檢驗其是否“便習官事”,合格者方舉至中央。順帝陽嘉元年考試經術箋奏,從而出現了一個新環節,構成了察舉制向科舉制演進的初階。
——摘編自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
材料二 唐代科舉考生可以“懷牒自列于州縣”,允許自由報考,當時的取士原則兼顧著士子的平日才學和科場表現,若僅就規則而言,尚不周嚴。為杜絕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級考試的試卷一律“封彌”、“謄錄”,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也實行初考、復考、詳定三級評定制度。在宋代,科舉入仕者逐漸增多,成為文職官僚隊伍中的核心力量。趙宋統治者鼓勵敞開言路,士大夫們在處理各類國家事務之際亦敢于負責而直抒己見。
——摘編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
材料三 唐代朝廷經常派遣監察官員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視察地方政治的同時,監督校核官員課績。宋代地方監司既管監察,又掌考課。宋代中央監察部門以整肅吏治為己任,也時常過問官員的善惡、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時并不專一倚重地方監司,而經常是通過監司、御史臺各自系統獨立檢舉、相互核查。
——摘編自鄧小南《課績·資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側談》
完成下列要求:
(1)據材料一,概括西漢察舉制的選官原則,簡述東漢察舉制的發展表現。
(2)據材料二,歸納唐宋時期科舉制的發展趨勢,分析科舉制的進步性。
(3)據材料三,概括唐宋時期官員考察制度的特點。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古代選官用官制度所蘊含的政治智慧。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兩宋的”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高中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統編《盛世弱國—探尋兩宋的繁華與哀歌》四川省成都”,所屬分類為“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高中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統編《盛世弱國—探尋兩宋的繁華與哀歌》四川省成都”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99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