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彩云追月
所屬欄目:初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八年級上冊識譜演唱歌曲《彩云追月》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八年級上冊識譜演唱歌曲《彩云追月》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一)指導思想
本課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是:識譜演唱歌曲《彩云追月》,聆聽民族管弦樂曲《彩云追月》片段,合作體驗由民族器樂曲改編填詞歌曲的韻味和意境。
(二)理論依據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能夠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能夠簡單分析歌曲的特點與風格,表現歌曲的音樂情緒與意境。
《中學音樂學科德育指導綱要》中提出:通過音樂藝術實踐活動,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增強個人的音樂表現力,加強與他人的合作與交流,增強協作能力和團隊意識;學習中國民族音樂,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進學生對祖國音樂藝術的熱
2
愛。
二、教學背景 (一)教學內容分析
歌曲《彩云追月》,根據民族管弦樂曲《彩云追月》的主要旋律和音樂意境改編而成,D宮調,拍,慢速,二段體結構。
A段、B段旋律結構均為2+4+4。A段第一樂句為2小節,第二、三樂句為4小節,第3-5小節和第7-9小節分別采用重復前小節曲調的寫作手法,起始節奏均為切分節奏
。B段曲調是在A段基礎上派生出來,節奏變化多,是A段音樂感情的延伸和發揮。
“彩云追月”表現了在清澈、透明、幽淡的月夜中,云月相逐、相映成趣的意境,作品有多個版本。其中,民族管弦樂曲《彩云追月》為任光1935年創作,首發后曾數度被改編成各類器樂獨奏曲、合奏曲和聲樂作品等。1960年彭修文根據中央廣播民族管弦樂團的樂隊編制重新配器,深受人們喜愛。
本課選自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教材中選用由劉麟填詞并增添二聲部的版本。因上課對象為剛入學三個月的七年級學生,根據學生情況及對學生綜合音樂感的培養這一目標來設計教學內容,降低難度,改為歌唱單聲部,不加入反復。
(二)學生情況分析
1.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學生堅持練習聽音模唱,較熟悉三音列、五音列,能識別五線譜上音符的唱名,學習過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八分休止符,附點節奏、切分節奏
,部分學生do在下加一間的五線譜識譜把
握不準。
2.近幾月以來,學生以夯實聽音模唱、歌唱作品為主,作品賞析內容次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民族管弦樂曲中的意境,教師翻閱和參考了民族管弦樂曲《彩云追月》總譜編配,并多次聆聽CD各版本,然后選擇碰鈴、木魚、鈴鼓三件樂器,請學生合奏為歌曲伴奏,木魚敲擊節奏
,鈴鼓拍擊節奏
,碰鈴每小節
第一拍敲擊,深入體驗由民族器樂曲改編填詞歌曲的韻味和意境。
(三)教學方式與手段說明 講授法:介紹作品內容。
3
示范法:教師針對難點口念節奏或示范歌唱,引導學生正確學習歌曲旋律。 啟發法:教師引導學生感受、體驗作品。 (四)技術準備
演示文稿、電鋼琴、音響、鈴鼓、木魚、碰鈴。 (五)前期教學狀況、問題與對策
學生熟悉聽音模唱三音列、五音列,能識別五線譜上音符的唱名,學習過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八分休止符,附點節奏
,切分節奏
。針對部
分學生do在下加一間的五線譜識譜不準的問題,教師采用聽唱、柯爾文手勢、電鋼琴輔助矯音等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歌曲《彩云追月》,聆聽同名民族器樂曲,感受由民族器樂曲改編填詞歌曲的韻味和意境,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過程與方法
用聽唱、視唱等方法學唱《彩云追月》,聆聽同名民族器樂曲片段,加入打擊樂器配合演唱。
(三)知識與技能:
1. 能夠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演唱歌曲《彩云追月》,并知道它的同名民族器樂曲; 2. 熟練掌握作品中典型節奏型,能為歌曲伴奏。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準確識譜演唱歌曲《彩云追月》,感受其意境和韻味。 (二)教學難點 把握跳進音程音準。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學生隨教師的柯爾文手勢,輔助歌唱sol,-la,-do-re-mi-sol-la; 2.學生模仿教師加入節奏演唱,聽唱中初識第一樂句。
今天,我們學習了歌曲《彩云追月》,并且欣賞了和它同名的民族管弦樂曲片段,民族音樂博大精深,歷史悠久,今天我們只看到冰山一角,老師衷心希望大家課下欣賞更多經典的民族管弦樂曲,進一步體會民族管弦樂曲的藝術魅力。
設計意圖:學生課下完整欣賞作品,回顧鞏固課堂內容,逐步積累歌唱與欣賞經驗。同時深入學習中國民族音樂,增進學生對民族音樂藝術的熱愛。
六、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一)評價方式
本節課的評價方式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在整個教學活動里教師評價貫穿其中,包括對學生聽唱、視唱歌曲旋律、口念節奏、演唱歌曲、伴奏樂器合奏等的評價,回答問題的評價等。學生自評包括能否準確聽唱、視唱歌曲旋律,能否會唱歌曲,有韻味地演唱歌曲等。學生互評包括為“小老師”、伴奏的學生鼓掌等。
(二)評價量規
在聽唱、視唱歌曲旋律、演唱歌詞、聆聽民族管弦樂曲、加入樂器伴奏演唱歌曲等實踐活動環節中,根據學生的反應表現給予表揚和點評。
教師示范,通過聽唱、視唱、柯爾文手勢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從分句、分段到整曲準確歌唱,再學唱歌詞,然后聆聽同名民族管弦樂曲片段,對比感受,最后加入打擊樂器伴奏,合作演唱歌曲。通過學生實踐活動中的反饋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歌曲,一目了然,便于評價。
七、教學設計的特點 (一)學生主體,音樂本體
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教學內容,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歌曲,感受歌曲的意境和韻味,發揮學生自主性。除聽唱、看教師柯爾文手勢輔助學習外,在識譜視唱時,學生先自學,然后由一名學生帶領唱唱名,再聽旋律進一步感受,最后視唱,降低學習難度。面對復雜節奏,教師引導示范,重點練習。為了更好地感受作品的意境和韻味,聆聽感受后,鼓勵學生思考比較歌曲和樂曲版本,聯系聆聽后的體驗,加入伴奏樂器配合演唱,深入感受由民族器樂曲改編填詞歌曲的韻味。
(二)緊抓教材,德育滲透
音樂教育與德育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主要體現在道德發展對個性情感發展的依賴。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說,道德狀態是從審美狀態發展而來的,道德修養建立在審美
10
的基礎之上。通過音樂藝術實踐活動,如:學生代替老師帶領大家認識唱名,欣賞民族管弦樂曲《彩云追月》片段,加入樂器配合演唱等環節,增強學生音樂表現力、自信心、協作能力和團隊意識;學習中國民族音樂,增進學生對祖國音樂藝術的熱愛。
(三)聆聽樂曲,深入感受
歌曲《彩云追月》是由民族器樂曲《彩云追月》改編填詞的歌曲,不僅識譜演唱歌曲,也需要聆聽感受樂曲,在對比中深入體會作品的意境和韻味,增進學生對祖國民族音樂藝術的熱愛。
(四)師生合作,探究學習
識譜演唱歌曲,聆聽樂曲片段后,加入簡單打擊樂器伴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音樂實踐中復習作品中典型節奏型,檢測學生是否掌握,同時深入探究,體驗作品的韻味和意境,激發學生對作品深層次的認識。
八、教學反思
(一)教學過程堅持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積極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實踐活動 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是在生動、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中,通過學生的親身參與生成和實現的。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以柯爾文手勢歌唱為導入,為學習歌曲第一樂段第一句做鋪墊,之后聯系第一樂段二、三句有相同結構的特點,遷移學習,解決第一樂段。在掌握第一樂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識譜學習第二樂段。從分句、分段到整體學習,層層遞進,然后加入歌詞。再聆聽同名民族管弦樂曲片段,感受作品的意境和韻味,聯系聆聽后的體驗,最后加入伴奏樂器,合作演唱歌曲。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學生也逐步積累歌唱與欣賞經驗。
(二)教學設計堅持從學生實際出發,突出音樂特點
針對部分學生do在下加一間的五線譜識譜不太把握的問題,除聽唱、看教師柯爾文手勢輔助學習外,在識譜視唱時,學生先自學,然后一起唱唱名,再聽旋律進一步感受,最后視唱,降低學習難度。面對復雜節奏,教師引導示范,重點練習。為了更好地感受作品的意境和韻味,聆聽感受后,鼓勵學生思考比較歌曲和樂曲版本,聯系聆聽后的體驗,加入伴奏樂器,演唱實踐,深入感受由民族器樂曲改編填詞歌曲的韻味。 (三)不足之處
生源廣泛,音樂基礎參差不齊,在以后的課堂中注意循序漸進、梯度適當地提高學生的雙基能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