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龍船調
所屬欄目:初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音樂人音版八年級上冊《龍船調》北京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音樂人音版八年級上冊《龍船調》北京
1
課題
《龍船調》
是否屬于
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 否
學科 音樂
學段: 初中
年級 八年級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一)指導思想
本課指導思想是:應用“參與-體驗-合作” 理論,結合學情分析,組織教學資源,設計教學活動,領悟中國地方民歌獨特的韻味,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達成教學目標。
(二)理論依據
2011版《音樂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二條中指出:“弘揚民族文化,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著重強調了學生在藝術領域中實踐的重要性,把對中國民族民間優秀音樂文化的學習提升到了共享人類文明的高度,這正是本課教學設計強有力的理論依據。
二、教學背景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內容為湖北民歌《龍船調》此曲是湖北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宋祖英、吳碧霞等多位歌唱家都演唱過此曲。本課是對《龍船調》的學唱、欣賞與體驗。
1.歌曲背景:《龍船調》是鄂西土家族之中一首歷時久遠、廣為傳唱的民歌。1953年被載入《湖北省民歌集成》,1957年被收入《中國民歌集》,1983年在國際優秀民歌
2
評選中,被評為世界25首優秀民歌之一。
《龍船調》原為湖北利川縣土家族民歌《種瓜調》,曲調為《瓜子仁調》從正月唱到十月,因而有十段歌詞。
這首《種瓜調》歌詞是以歌唱種瓜這一農事活動為主的。唱的是播種季節和勞動過程,種瓜與拜年的風俗并沒有內在的聯系,僅道具為彩蓮船,而船與水卻有著必然的聯系,于是,人們取其《種瓜調》彩蓮船劃船的表演形式,匯同地方正月間有拜年的風俗,拜年又免不了爬山涉水,因此“正月里是新年, 妹娃兒去拜年”就形成了,“(女)妹娃要過河,哪個來推我? (男)我就來推你嘛!”就順理成章了。
2.調式、節奏、結構:
全曲從羽調式開始,結束在徵音上,是典型的具有恩施民歌特色的羽徵交替調式。中部形成對比性展開,曲中和曲末十六分節奏型的重復充分的展現出了《龍船調》這首歌的鮮明、優美的旋律以及生動,明快的節奏。歌曲為三段體。
3.旋律:
主歌部分簡明流暢,行腔委婉甜美;曲首是兩個明亮、自由而直暢的樂句,帶有山歌風味,造成了隔河相望的空間感。副歌部分旋律近似方言音調,說唱感覺。
4.潤腔:
《龍船調》在歌唱過程中更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它以高音、音色、力度和時值上的細微變化,歌唱中以“小抖腔”,“收腔”等手法的不同運用,體現了土家族民歌歌唱中特殊的內涵。
同時,在演唱土家族民歌中音域較寬與起伏較大的旋律時,要求注重使用悠長氣息去演唱。那么《龍船調》全曲中的音域雖然不算太寬廣,但是大部分的優美的旋律都是在高音區地方來回跳動,所以更講究在歌唱時運用的氣息和共鳴,這樣才能使聲音在高音區當中達到統一和富有感染力。
5.歌詞: (1)兒化音:
在演唱“娃”等字的時候,依據當地的語言習慣加上兒化音,如:“妹娃兒”,更能表達鄉土特色。
(2)襯詞:
襯詞分為單襯、雙襯、虛襯、實襯。這首歌曲當中均有這四種襯詞。 單襯:“哪”、 “嘛”、“哇”、“啊”、“啰”
雙襯:“咦喲喂”、 “喲喂” 實襯:”啊 喂呀左”
虛襯:“金那銀兒鎖,銀那銀兒鎖,陽雀叫啊抱著嗯那哥啊抱著嗯那哥”。 這些襯詞出現在《龍船調》中,顯得十分的俏皮有趣,這襯詞的反復使用,非常生動形象地把劃船動作的節奏特點表達出來,使氣氛達到活躍的效果,在歌曲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充滿了生活的情趣。
6.演唱形式:
(1)對唱:“(女):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喲喂),(男):妹娃兒去拜年(哪 喲喂)”。
(2)說唱:形成了一唱一合的形式,如“女白:妹娃子要過河,哪個來推我嘛?男 答:還是我來推你嘛!”
7.其中涉及的曲目有:《黃四姐》
(1)歌曲背景:是湖北恩施地區極具土家族風情的一首情歌,它具有豐富的情感 內涵和心理活動。
(2)歌曲結構:六段歌詞從頭反復,其中包括兩句說白。全段樂句結構規整。有七個樂句,被稱為“趕七句”情歌。
(3)調式:前幾句旋律的結束音明顯是羽終止的樂段,但樂曲最后的結束音卻在徵音上體現終止,形成了徵羽調式相互交融的調式色彩。
(4)襯詞:“啥子兒”、“要得嘛”“哦”“舍”“哇”等的運用使歌曲更為生動活潑,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我校是豐臺區的一所農村中學,目前大部分學生是打工子弟,學生流動性大音樂基礎比較弱,教學總體上需要低起點、小步伐。但通過初一學年對不同地方民歌的學習,學生對民歌有了初步的認識,學習興趣有所提升,因此對本課湖北民歌的學習也產生了探究的愿望。
已具備的素養
存在的問題
民歌
對新疆、內蒙、西藏地區的民歌有一定的了解
沒有接觸過湖北民歌 調式 五聲調式相關知識、簡單的曲式分析
沒有接觸過羽徵交替調式
4
潤腔 簡單的了解潤腔 民歌中依字行腔、兒化音、襯詞、方言及演唱民歌中小抖腔、收腔
歌唱 技能
1、學生能做到把歌唱準 2、運用課堂所學進行簡單的音樂合作表演
學生氣息淺,歌唱模仿和識讀能力欠缺,尚
不能做到積極主動地運用情感歌唱
(三)教學方式與手段說明 口傳心授——展現民歌的傳承方式。
參與體驗——學生通過“字兒”“味兒”的學習和演唱,體驗湖北民歌藝術特點,并了解湖北恩施民歌獨特的羽徵交替調式。
技能訓練——學生通過模仿學唱、表演等活動提升自己對地方民歌潤腔及特點的把握。
小組合作——通過分組討論及表演唱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索、提高學習興趣及體驗歌曲的韻味。
(四)技術準備
1.使用格式工廠等軟件制作音頻、譜例等課件資料:
2.教師向利川的當地山歌手學習地方方言、了解當地的民俗以及學習《龍船調》這首歌曲并了解其藝術特征。
3.自制學案:打印曲譜,使曲譜和學生歌唱的版本相一致。 4.網絡下載宋祖英演唱的視頻《龍船調》及合唱版《龍船調》。 (五)前期教學狀況、問題與對策
由于本節課所學習的歌曲在語言特點、潤腔、調式及歌曲演唱、表演以及情感控制表現方面均有集中體現,因此要想學唱好此首歌曲,之前必須要進行大量相關的技術鋪墊練習。
1.語言特點:
教師首先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教學生學習方言,通過教師的模唱、講解和引導讓學生了解依字行腔、兒化音、襯詞。
2.潤腔:
通過教師的范唱讓學生感受潤腔的魅力,經過口傳心授教學生掌握其幾種潤腔,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5
3.調式:
教師通過學生對《龍船調》每一部分曲譜的試唱,引導學生自己找出規律,總結特點,讓學生了解恩施民歌獨特的羽徵交替調式,掌握恩施民歌的特征并通過后面的練習加以檢驗。
4.針對學生在歌唱時存在音準、速度等方面的問題,教師在音樂主題學唱過程中及時糾正出現的問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調動學生表演的積極性,讓更多的孩子有表演的機會。通過表演唱的方式讓學生更好的體會歌曲并掌握地方民歌的特點。
三、教學目標
1.積極參與、感受湖北恩施民歌的音樂魅力進一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在視唱、學唱、模仿、欣賞中體驗湖北恩施民歌的音樂特征及獨特的韻味。 3.嘗試用方言有韻味的演唱《龍船調》。
4.通過分組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進行創作的能力,樹立團隊合作精神,讓學生體驗表演過程中的快樂。
5.樂于體驗和傳承中國民歌。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嘗試用方言有韻味的演唱《龍船調》,感受、體驗湖北恩施民歌的特點。 (二)教學難點:
體驗歌曲《龍船調》中方言、潤腔、調式、依字行腔等音樂特征。 五、教學過程:
(一)欣賞歌曲,營造氛圍
1.欣賞宋祖英維也納金色大廳獨唱音樂會中的《龍船調》,讓學生找出哪句最有趣? 2.教學生用方言讀:“妹娃要過河,是哪個來推我嘛?我就來推你嘛!”并分角色表演。
3.介紹歌曲《龍船調》。
【設計意圖】:感受方言的趣味性、重要性,通過學生的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唱歌曲,體驗韻味
1.教師范唱,讓學生分析歌曲《龍船調》分為幾個部分。 2.學唱第一樂段。
(四)拓展欣賞 情感升華
1.聆聽合唱《龍船調》、大型實景劇《龍船調》和我們學習的歌曲《龍船調》比較它具有什么特點。
2.地方民歌是民族音樂藝術的根、也是我國傳統音樂的精髓,在學習民歌時最重要的就是要學習它具有特點的素材和韻味兒,現在很多流行歌曲都是民歌改編的都用了民歌的素材,還有很多的音樂家、作曲家在創作作品是都要到民間去采風,去吸收民歌的主體和素材才能創作出更好的音樂。因此,我們要掌握這個特點,并要把這些特點傳承下去,使我們民族音樂文化綻放光彩。
【設計意圖】:通過完整欣賞其他版本的《龍船調》。讓學生理解中國民歌傳承的重要性,拓展學生的欣賞范圍。 (五)合作表演 學以致用
學生分組自己創編《龍船調》并表演,教師演唱二聲部配合表演。
【設計意圖】:通過歌曲的學習讓學生自己創編動作,從淺入深對歌曲進行體會和感受,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臺,鍛煉學生的表演能力。
六、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一)評價方式
本課評價方式包括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教師評價貫穿整個學習的過程。 (二)評價量規
評價 項目
評價內容
評價標準
能較好的做到
基本能做到 不能做到
1. 掌握歌曲中依字行腔、兒化音、方言、調式 90 10 2. 能夠有韻味兒的演唱歌曲中小抖腔、收腔 30 60 10 3. 運用課堂所學進行音樂合作表演
90
10 4. 完整的、有韻味兒地演唱湖北民歌《龍船調》 70
30
9
七、教學設計的特點
(一)用口傳心授的形式,展現民歌的傳承過程。
口傳心授的過程中,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方言是民歌的基礎,對學生來講也是最容易學習的內容。所以,從方言入手展開學習,由方言的音調規律了解其與旋律的密切聯系,在旋律中尋找潤腔的特點。
(二)用對比欣賞的方法,引導學生的審美理念。
聆聽原始的《龍船調》以及改編后的《龍船調》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進行分析。在對比欣賞中,學生不僅能加深對歌曲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民歌獨有特色的素材和韻味兒是中國民族音樂的根,知道民族音樂傳承的意義和重要性。。
(三)用參與探究的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將趣味性與知識性融為一體,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歌曲中的羽徵交替調式、潤腔等要素的特點,在各教學活動環節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力求學生學到的知識得到最大程度的內化,發揮學生對歌曲的表現力。
八、教學反思
本課是湖北恩施民歌《龍船調》學唱、欣賞,授課內容十分豐富,課堂設計環環相扣,師生互動好,關系融洽,氣氛活躍。學生由對湖北恩施民歌的懵懂無知,轉變成愿意了解,渴望嘗試,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了相關知識,圓滿地完成了教學目標。本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程度、學習興趣及注重學生實踐活動的教學設計,觀察學生課上反應與課下反饋,本節課的反思和收獲如下:
(一)本次課的優點:
1.課堂氣氛活躍、融洽,學生整節課都在有設計性的引領下,有序的開展活動并將課上所學的知識以及對地方民歌的濃厚興趣延伸到了課堂結束甚至是課下。
2.教學環節循序漸進、由易到難、教師通過口傳心授與實踐等教學手段。拉近了學生與民歌的距離,使他們更好地欣賞和學唱。
3.備課過程中認真分析、鉆研教材。找湖北利川民傳承人學習《龍船調》這首歌曲,由于我不是湖北人,還特意向他們學習了這首歌曲的方言。聽他們解析湖北恩施民歌的藝術特征。教師多次在課堂上的范唱給學生做出了好的示范。 (二)不足之處:
10
反思本課教學,由于是青年教師,加上教學經驗的欠缺,我發現還有一些可以提高教學效率的辦法沒有嘗試或沒有落實。因為課的內容較多,課上時間緊,留給學生參與討論的時間不充分,對學生的關注度還不夠,如果能讓學生在學習地方民歌前,在網上查閱老師給的問題、提前了解地方民歌相關知識,再在課上展示、互動,這樣更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的參與度也會增加,課堂也會更加活躍。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