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動能和勢能
所屬欄目:初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一章第3節《動能和勢能》深圳市鹽田區外國語學校(一等獎)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一章第3節《動能和勢能》深圳市鹽田區外國語學校(一等獎)
第十一章 第三節 動能和勢能
教材
分析 本節教材首先在學生學過的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嚴密性.這是因為初中只要求學生對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認識.教材列舉了風、流水等能夠做功,以便使學生對運動物體具有能量形成比較清楚的具體
印象,同時也為講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埋下伏筆.由此引出了動能的概念,用實驗說明
動能的大小跟速度、質量的關系,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勢能的教學也是從
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勢能概念,再由實驗或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學習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最后,教材給出了機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動能、勢能、機械能的單位和功的單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通過實例從做功的角度描述能量。能說出能量與做功的關系。記住能的單位。
(2)能利用實例或實驗初步認識動能、勢能的概念,并能運用其解釋相關的現象。 (3)能通過實驗探究,了解動能、勢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認識動能勢能的存在,通過歸納概括得到動能勢能的概念。 (2)在了解動能、勢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活動中,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具有從能量的角度分析物理問題的意識。
(2)通過科學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
(3)通過來時改進的實驗,使學生認識到物理實驗不是必須在實驗室通過實驗室的設備去完成的,認識到利用身邊的物品,隨時可以探究物理規律。
重點
難點 重點:影響動能和勢能大小的因素。
難點:弄清物體具有能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教法 實驗探究法、討論交流合作法、自主學習法。 教學
多媒體課件、自制軌道、不同大小的鋼珠、小紙盒、直尺、不同大小的金
器材
屬塊、報紙。不同大小的橡皮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一、展示圖片引入
展示流水推動竹排和錘子敲擊釘子的圖片,讓學生歸納出它們共同的特點是,能夠對外做功。
老師總結:引入“能量”這個概念。
觀察、思考、分析、比較、聯想、交流,總結出推動竹排的流水、
把釘子釘入木塊的錘子的共同特征:“它們
都能做功” 并與教師一起得出: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
從生活
走向物理,用實例,從功和能的關系引入能量的概
念,從而將“能量”這一抽象的概念具體化。
預習反饋
根據昨天預習的結果,回答以下四個問題:
1、什么叫能?
2、什么叫動能? 3、什么叫重力勢能? 4、什么叫彈性勢能?
回憶昨天預習的課本內容,可以翻開書本回答。
督促學生預習,體現先學后教,讓學生課前知道自己本節課哪些知識不知道,帶著問題進課堂
機械能
二、機械能 展示6種有能量的物體,要學生思考,如何分類。
歸納出3種能量,引出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
1、動能: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
2、重力勢能:物體因為被舉高而具有的能量
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把8個物體分成3類
從而引出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概念
通過現象,創設問題
情景,激發學生的思考。
從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入手,培養
3、彈性勢能:物體因為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
(引導學生廣泛地列舉事例) 教師加以總結、歸納,得出:
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
三、動能大小的影響因素
看海嘯視頻:思考為啥海嘯有這么大的動
能?
展示賽車的圖片:為啥賽車有如此大的能量?
說明動能大小是有區別的,那動能大小會和哪些因素有關呢?
進而通過實驗,概括出決定物體動能大小的因素。
猜想與假設
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
觀看兩個水桶從斜坡滾下的視頻:思考以下
問題
(1)如何判斷動能的大小? (2)如何改變速度的大小
(3)如何改變質量的大小又保證速度大小不變 設計實驗:
1.改變物體的質量
思考、分析、比較、聯想、交流,找出飛馳的
汽車、正在跑步的運動員、流動的水等等這些事例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學生思考、回答:海水多,賽車速度大。
學生猜想:可能和物體的質量、速度有關。
學生觀察器材,思考、回答
學生興趣培養學生概括能力。
通過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
學生實驗(教
師通過引導、提問學生設計原理滲透科學的比較方法:控制變
量法和轉換法,然后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學生根據桌
2.改變物體的速度
分析與歸納
大量實驗得出:動能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速度有關:
1.在質量相同時,物體的速度越大,動能越大;
2.在速度相同時,物體的質量越大,動能越大。
【想想議議】利用本節所學的知識,從能的角度解釋,為什么要對機動車的最高行駛速度進行限制?為什么在同樣的道路上,對不同車型設定不一樣的最高行駛速度?
學生根據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觀察現象,記錄數據。
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及數據分析歸納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學生思考,通過所學的知識解釋。 四、重力勢能
提示學生把物體舉高掉下來會砸壞物體,是
因為被舉高的物體有重力勢能,那么,我們來做一個實驗,看用哪個物體可以把繃緊的報紙砸破。
教師提供一些實驗器材,讓學生選擇器材,實驗。
在實驗基礎上,讓學生思考: (1)重力勢能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2)實驗時如何比較重力勢能的大小? (3)你應該采用什么實驗方法來探究?
教師歸納、總結:
物體的重力勢能與物體的被舉的高度和質量有關,被舉的高度越大,質量越大,物體具有的動能就越大。
學生分析思考:物體靜止放在水平桌面塊沒
有在重力方向上移動上時,木,此時重力不做功。要讓重力對木塊做功,可以讓木塊舉高后釋放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進行實驗,觀察現象,記錄數據
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重力勢
能概念的引入也以能做
功的物體具有能量的思想為基礎。
有了前面研究動能
的實驗做基
礎,再學習研究重力勢能的實驗變得較為容易,教師適當點播即可
五、彈性勢能 展示一個彈弓的圖片,引導學生利用現有的物品,試著拉伸橡皮筋去彈破繃緊的報紙,
看看什么情況可以彈破?
學生選用不同的橡皮筋和拉伸不同的長度去彈報紙,有些同學彈不破,彈破的同學跟其
彈性勢能概念的引入也以能做
彈性勢能
根據學生實驗得出:物體的彈性勢能的大小跟形變大小有關,彈性形變越大,它具
有的彈性勢能越大。
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都叫做勢能
他同學交流,
引導他們怎么成功實驗。
橡皮筋形變越大,
報紙月容易彈破,說明
橡皮筋對報紙的做功
不同,進一步說明橡皮筋具有的彈性勢能不同
功的物體具有能量的思想為基礎。
讓學生自己選用物品實驗,體會物理就在身邊
作業
布置 1、課后作業
2、優化設計
板書設計
11.3動能和勢能
一、能量
物體能夠對外做功,則這個物體具有能量 二、動能:
1、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
2、運動物體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動能越大。 三、勢能
1、重力勢能: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量。 物體越高,質量越大,它具有的勢能就越大 。 2、彈性勢能: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具有的能量 物體的彈性在越大,它具有彈性勢能就越大。 教學反思
一、本節課重點解決了探究課中的兩個要素:
1.怎樣提出探究問題。
2.怎樣分析、處理實驗數據形成實驗結論,并把實驗結論與概念聯系起來。 二、重點和難點的突破
1、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落實課程改革中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
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尤其是讓學生親自經歷了“猜想----實驗---分析歸納---得出結論”的物理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我比較恰當地把握學生的經歷水平,反應水平,領悟水平,知識水平。在教學中充分應用生命化課堂三分之一的教學模式,做到了教師少講、精講,大量的時間放手給學生,使學生真正地獲得自主學習的權利,掌握自主學習的本領。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教師向后退些,再退些,學生自立,再自立些,讓學生在開放寬松的環境中,個性得到充分張揚,生命活力得到充分釋放,讓課堂變成學生盡情發展自我和展示自我的舞臺。
2、我認為本節課的最大亮點是我全部修改了課本的實驗,我主要想讓學生認識到,我們的物理實驗并不一定要到實驗室去完成,其實生活中都可以找到這些物品來完成書本上或者書本外的實驗,我們在家在課余可以隨時利用常見的物品來探究。 三、不足之處
1、有些環節語言不夠簡練?
2、實驗時間過長,知識鞏固環節時間有些緊張.
以上是我對執教《動能和勢能》這節課的反思,在反思過程中學會了很多,為我在今后的教學上積累經驗,使課堂教學做到有效,最終達到高效。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